華文網

讓人脊背發涼的奧斯曼帝國皇宮中的斷頭臺

作者:M·辰

#土耳其篇-3#

親愛的小夥伴們,感謝您一路支持、跟隨“走遍世界博物館”從文明古國系列的埃及、印度、墨西哥一直走到亞洲系列的新加坡、韓國、印尼。

現在,“亞洲系列(四)——土耳其篇(奧斯曼帝國)”正在進行中。小夥伴們,速度圍觀啦!……

上篇說到:土耳其托普卡比宮(TOPKAPI PALACE)是奧斯曼帝國傳承了四百餘年的帝王宮殿,

它經歷了奧斯曼帝國36位帝王的新舊更替,目睹了這片土地上四百年歲月的血雨腥風,現在它是土耳其最具規模和藏量的國家級博物館。

(圖為托普卡比皇宮正門)

與其它皇宮改建成博物館不同的是,托普卡比宮依然保留著昔日皇宮陳設的原貌,

博物館只不過是將帝國的瑰寶從珍寶庫裡搬到宮中擺放至了展櫃裡而已。因此,相對而言,土耳其篇會比以往各(國)篇相對輕鬆和有趣——瞭解歷史與觀賞文物的同時還順帶觀光了奧斯曼帝國的富麗皇宮。嘿嘿,8錯,8錯!

(圖為托普卡比宮局部內景)

托普卡比宮占地約70萬平方米,

呈不規則長方形,南北縱軸,四進院落(如圖)。

皇宮自南向北進深共有三道大門、五個庭院(第五庭院後因修建沿海公路而拆除)。

宮殿建築群內一應俱全、包羅萬有:教堂、醫院、兵營、軍械庫、造幣廠、圖書館、學校、禦膳房等等不勝枚舉。現在,這些宮殿分別是不同類別的博物館,例如:兵器館、瓷器館等。今天,咱們就先從第一庭院走起——走進土耳其奧斯曼皇宮博物館!

帝王門,是托普卡比宮最南端的第一道大門,也是它的正門(如圖)。

走進帝王門就進到了皇宮的第一庭院。

第一庭院是舊時皇宮向公眾唯一開放的部分。皇宮內的一切政務國事、生活日雜等所需物品都在這個庭院內進行交收。

第一庭院是皇宮內最大的庭院,也稱禁衛軍庭院。奧斯曼時期貴賓駕臨時禁衛軍在院中列隊夾道迎候。

第一庭院中沒有什麼讓人眼前特別一亮的東西,但是仔細觀覽卻發現平淡之處有文章。

院內一處不起眼兒的館舍,在當時是一間專門用於接收民眾訴狀或請願書的接待站。單從這點看,奧斯曼蘇丹(君王)應該算是個明君,最起碼他保留了直接傾聽民眾疾苦與心聲的通道。可惜類似的舉措在當今世界已經不多見了,文明社會發展到今天,有冤、有苦的都找法院了,君主們是不再勞這神了。

在大門附近有一個泉水池,原以為是庭中園藝的點綴,看了介紹不禁讓我感覺眼前一黑——“劊子手之泉”。

“劊子手之泉”十八世紀初由奧斯曼帝國蘇丹艾哈邁德三世(Ahmed Ⅲ)修建。奧斯曼帝國時期那些因過錯、諫言等忤逆聖顏者,其結果就是被推至第一庭院的廣場上斬首,其首級也隨即被懸掛在臨街的帝王門大門上示眾。事畢,劊子手們就在這水池中沖洗手臂以及刑具。

呃!怪不得走在這院子裡我總覺得後背發涼,敢情這裡曾是奧斯曼帝國的法場!

(話說這殺人斬首之事要是擱咱皇上,那是絕不會把死人頭掛在皇宮大門上的,多晦氣啊!而且也不會在皇宮的庭院裡就擺了斷頭臺,以清朝為例,被誅者多是被押往菜市口問斬。哦,或許是因為吃烤肉的奧斯曼蘇丹陽氣盛足,自信能蓋得過這天天累聚不散的陰魂吧!)

要說這第一庭院陰氣重,除了皇宮法場的因素外,還與院子裡存有兵器軍械有關。刀槍劍戟多寒性,故而愈發顯得陰冷。

第一庭院內曾經有一座7世紀君士坦丁堡時期的小教堂——聖艾瑞娜教堂(如圖)。奧斯曼帝國進駐後,將這座小教堂用作了軍械庫,記憶體大量兵器。現在,此教堂作為軍事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最後,來欣賞一件兵器館所藏奧斯曼時期的精美兵器——“18世紀戰斧”(如圖)。

幾乎所有奧斯曼帝國所使用的武器都飾有精美的裝飾,如劍、匕首、盾牌、戰斧等。這些武器的金屬部件通常以花紋圖案銀絲鑲嵌,並於其上刻寫《古蘭經》經文片段以及工匠或主人的名字。其木制部分常以象牙、黃金與寶石貼花鑲嵌,整個器物看上去於寒光閃閃中透著一份富麗與精緻。好啦!更多內容盡在明天的托普卡比宮博物館之兵器館。小夥伴們,明天見!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頭條號“走遍世界博物館”,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館。謝謝!

單從這點看,奧斯曼蘇丹(君王)應該算是個明君,最起碼他保留了直接傾聽民眾疾苦與心聲的通道。可惜類似的舉措在當今世界已經不多見了,文明社會發展到今天,有冤、有苦的都找法院了,君主們是不再勞這神了。

在大門附近有一個泉水池,原以為是庭中園藝的點綴,看了介紹不禁讓我感覺眼前一黑——“劊子手之泉”。

“劊子手之泉”十八世紀初由奧斯曼帝國蘇丹艾哈邁德三世(Ahmed Ⅲ)修建。奧斯曼帝國時期那些因過錯、諫言等忤逆聖顏者,其結果就是被推至第一庭院的廣場上斬首,其首級也隨即被懸掛在臨街的帝王門大門上示眾。事畢,劊子手們就在這水池中沖洗手臂以及刑具。

呃!怪不得走在這院子裡我總覺得後背發涼,敢情這裡曾是奧斯曼帝國的法場!

(話說這殺人斬首之事要是擱咱皇上,那是絕不會把死人頭掛在皇宮大門上的,多晦氣啊!而且也不會在皇宮的庭院裡就擺了斷頭臺,以清朝為例,被誅者多是被押往菜市口問斬。哦,或許是因為吃烤肉的奧斯曼蘇丹陽氣盛足,自信能蓋得過這天天累聚不散的陰魂吧!)

要說這第一庭院陰氣重,除了皇宮法場的因素外,還與院子裡存有兵器軍械有關。刀槍劍戟多寒性,故而愈發顯得陰冷。

第一庭院內曾經有一座7世紀君士坦丁堡時期的小教堂——聖艾瑞娜教堂(如圖)。奧斯曼帝國進駐後,將這座小教堂用作了軍械庫,記憶體大量兵器。現在,此教堂作為軍事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最後,來欣賞一件兵器館所藏奧斯曼時期的精美兵器——“18世紀戰斧”(如圖)。

幾乎所有奧斯曼帝國所使用的武器都飾有精美的裝飾,如劍、匕首、盾牌、戰斧等。這些武器的金屬部件通常以花紋圖案銀絲鑲嵌,並於其上刻寫《古蘭經》經文片段以及工匠或主人的名字。其木制部分常以象牙、黃金與寶石貼花鑲嵌,整個器物看上去於寒光閃閃中透著一份富麗與精緻。好啦!更多內容盡在明天的托普卡比宮博物館之兵器館。小夥伴們,明天見!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頭條號“走遍世界博物館”,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