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朝的滿族女子為什麼愛穿“花盆底”?

如果您愛看《甄嬛傳》、《還珠格格》等清朝宮廷劇,那麼一定對劇中後宮女子的服飾不陌生。圓領、向右側撚襟、下擺四面開衩、帶扣絆的“旗裝”,上寬下窄的花盆底“旗鞋”以及“旗頭”都是後宮女子的標配。

可是這花盆底旗鞋,矮的有半寸至1寸,高則5寸左右,對於善騎射的滿族人來說,走起路來並不方便,那為什麼滿族女子都愛穿這花盆底呢?

電視劇《甄嬛傳》劇照

說起來這裡面還有一個民間傳說。

相傳,滿族多羅甘珠女罕的父王被一個叫哈斯古罕的奸詐的部落首領害死了,

他們的王城阿克敦城也被奪走了。多羅甘珠決心奪回城池,並為父王報仇。但是阿克敦城三面圍著“紅眼哈塘”,紅鏽水有三尺多深,人馬無法過去。多羅甘珠冥思苦想了幾日,受到了長腿白鶴的啟發。她帶領眾人,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樹枝,製作了人造木鶴腿,順利的趟過了紅眼哈塘,奪回了阿克敦城,也為父親報了仇。

花盆底鞋

從此,滿族的婦女們在上山采蘑菇、采榛子時,為了防止被毒蛇咬傷,也在腳上套上這種木鶴腿。後來這種木鶴腿就慢慢演變成一種日常生活中穿的高底木鞋,有的兩頭寬、中間細,粗看很像馬蹄,起名叫“馬蹄底”;有的上寬下窄很像花盆,起名叫“花盆底”;還有龍魚底、四閃底等,

都是根據鞋底的形狀而命名的。但不管如何變化,鞋底那厚厚的跟都是鑲嵌在腳心部位,所以,都統一叫做“旗鞋”。

除了這個傳說之外,還有一個關於旗鞋來歷的說法。

滿族婦女崇尚“天足”,不喜裹腳,所以旗鞋比漢族婦女的小腳鞋要大。

頭梳“大拉翅,身穿旗袍、花盆鞋的清朝滿族女子

後來,大清入主中原後,看到滿大街的小腳女人,再加上男人娶妻也都是小腳女人。儘管滿族的女性從不裹腳,但根據當時的普遍審美標準,大腳絕對是不漂亮的。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滿族女性便發明了這種花盆底鞋,

將腳藏在衣群裡,這樣就不會輕易露出大腳來。花盆底的底跟很高,有的高5-10釐米,有的高14-16釐米,最高可達25釐米左右。這樣一來,穿上花盆底鞋的女子身體看上去非常修長。再加上花盆底鞋特殊的造型,女子走起來路來,雙臂前後擺動也會使身體更加婀娜多姿,嫵媚動人。

到了清朝末年,花盆底鞋只在宮中的嬪妃們的腳上可以見到,普通女子已很少穿它。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花盆底鞋早已不見蹤跡,但它卻代表了清朝時期的服飾特點,對於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來說仍是一件藝術珍品。

(責編:李兆年)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稿件,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花盆底鞋早已不見蹤跡,但它卻代表了清朝時期的服飾特點,對於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來說仍是一件藝術珍品。

(責編:李兆年)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稿件,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