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控制白宮70年、製造全球危機,這家華爾街公司的能量,超乎你想像

自古以來,一直存在著“金錢和權力,哪個更厲害”的爭論。這家公司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手金錢,一手權力,政——商通吃,所向披靡。

政——商從來都是涇渭分明,卻又曖昧不清的關係。

為了基業長青,

大部分企業都極力恪守在商言商的底線,劃清與政治之間的界限。

這家華爾街公司,卻反其道行之,以高管棄商從政出名,被稱為美國政壇的“西點軍校”。

它不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公司,也不是美國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但它說話,全美國乃至全世界都在聽。

它就是高盛集團,也被稱作高盛政府。

美國政府到底有多少“高盛幫”,無從知曉,但正如滾石公司的總裁馬太•泰比所說:“你需要知道的關於高盛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這家公司無所不在”。

高盛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69年,其對美國政府的影響始於1940年代。

1930年—1969年間,西德尼·溫伯格擔任高盛集團主席。他與羅斯福過往從密,被任命為二戰期間戰爭物資供應局局長。自此之後,

高盛高管開啟了棄商從政之路,在歷屆美國政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西德尼·溫伯格

如——

高盛主席懷特黑德——雷根政府的助理國務卿

高盛主席斯蒂芬·弗裡德曼——小布希政府的首席經濟顧問

高盛副總裁吉姆·黑姆斯——國會議員

高盛主席約翰·考爾茨——新澤西州州長

高盛資深董事默菲——美國駐德大使

……

最能彰顯“高盛幫”統治力的,是美國的“央行”聯邦儲備委員會和“錢袋子”財政部。

美聯儲由分佈美國各地區的12個聯邦儲備銀行組成,其中有4個地區的主席與高盛有淵源,這意味著,“高盛幫”占到了三分之一強。

“高盛幫”亦是財政部的常客,克林頓、小布希、特朗普的財政部長,都出自高盛。

小布希政府的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此前是高盛集團的主席,

被稱為“華爾街權力之王”。從世界金融中心的“王者”,到最發達經濟體錢袋子的“大管家”,高盛可謂“政商通吃”。

保爾森(右)宣誓就職

實際上,“高盛幫”的勢力早已超越了美國邊境,遍佈世界。包括澳大利亞總理瑪律科姆·特恩布林、英國央行行長馬克·卡尼、奈及利亞財政部長奧盧瑟根·阿咖等國家的央行行長、政要都出自高盛。


“高盛幫”的全球實力版圖

憑藉遍佈世界的人脈網路,高盛幾乎無往不勝。即便是2007年,次貸危機席捲世界,雷曼兄弟等巨頭破產,高盛卻通過做空次貸大發橫財,盈利達到創紀錄的116億美元。

正因如此,高盛被指責與政府關係過於密切,存在利益輸送。英國《泰晤士報》評價:白宮和高盛進行了合併,成為浸透高盛文化的“白宮—高盛”聯合公司。

法國紀錄片《高盛統治世界》,稱高盛“不僅是金融帝國,還能在國家之上,建構另一個國度。”

高盛棄商從政的傳統,與美國的政治生態有關。

英雄不問出處,在美國,政治經驗並不是成為一名政治家的必備條件。翻開美國總統的履歷,雖然大部分都是法學背景或者律師出身,但也有不少,與政治扯不上一點關係,半路殺出的“程咬金”。如艾森豪是打仗的,雷根是演戲的。

雷根

企業高管從政也並不罕見,特朗普就是經商的,前麻塞諸塞州州長羅姆尼、前紐約市市長布隆伯格也是商人。

但像高盛這樣向美國政壇輸送高官,時間之長、官階之高、數量之多,就太罕見了。

一、呼風喚雨,雄厚的實力

高盛的業務涵蓋投資銀行、證券交易和財富管理。規模不是第一,影響力卻是其他金融機構望塵莫及的。

高盛是全球最大的上市承銷商,在全球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十次上市行動中,高盛有七次擔任主承銷商。一般來講,上市承銷商可以獲得融資金額7%左右的傭金和一些期權,高盛有多賺錢,可想而知。

高盛替40%的全球福布斯首富家庭管理著財產。這些客戶,大多是大公司的高管或大股東,也是高盛影響力的重要來源。

憑藉長期良好的投資記錄,投資者唯高盛馬首是瞻,高盛得以在金融領域呼風喚雨。從2007年油價暴跌到2008年米價上漲,都有高盛的影子。高盛也被認為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主要的始作俑者。

二、低調務實,頂尖的人才

作為世界最頂尖的金融機構,高盛素以“人才加工廠”著稱,被譽為“偉大的人才庫”。能做到高盛合夥人或高管這一級別,更是精英中的精英,足以跨界勝任政府工作。

高盛的很多高管和合夥人,在40歲就成為千萬富翁,遠比其他公司要早得多。有充足的財力和精力去官場發展。如2003年,高盛高級合夥人約翰·塞恩放棄了高盛2000萬美元的年薪,以400萬美元的工資擔任紐約證券交易所首席執行官。

高盛人甘居幕後,較少抛頭露面、居功自傲,低調務實的作風,更容易獲得白宮的青睞。

三、各取所需,白宮的考量

美國是“小政府大社會”,十分重視企業、NGO等民間組織的力量,也希望借助高盛高管這樣頂尖的專業人才,影響商界,管理國家。

更何況,高盛歷來是美國總統大選最大的金主之一。在奧巴馬充裕的競選經費裡,高盛獨領群雄,捐款金額達3.7億美元。

高盛投之以桃,美國政府自然要報之以李。

正是憑藉強大的影響力,頂尖的人才輸出,以及捨得砸錢,高盛這才開啟了通往美國政府高層的那扇“旋轉門”。

高盛打開“旋轉門”的另一把秘鑰是,華爾街。

華爾街與白宮的關係頗為微妙,甚至有人斷言,美利堅是華爾街資本控制下的國家。

這一說法可能是言過其實,但華爾街通過向白宮輸送高官,影響政治卻是不爭的事實。作為華爾街的馬前卒,高盛背靠華爾街,高管從政之路自然是順風順水,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才遭遇重挫。

高盛被看作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成為眾矢之的,被美國司法部重罰50億美元。《滾石》雜誌更是斥責高盛為“巨型吸血烏賊”。

《滾石》雜誌將高盛比為巨型吸血烏賊

在2016年大選之前,已經有人斷言,無論誰贏得大選,下一屆的財政部長都與高盛無緣。

特朗普更是在大選時,多次炮轟華爾街、吊打高盛,聲稱“高盛是魔鬼的化身”。

出乎意料的是,特朗普當選後,任命的新一屆財務部長,不是別人,正是前高盛高管——史蒂芬·努欽。

除了努欽,特朗普的白宮“朋友圈”更是群魔亂舞,擠進了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科恩(前高盛總裁)、首席策略師兼高級顧問班農(前高盛投資銀行家)、白宮通訊主管斯卡拉姆齊(前高盛投資銀行家)。

特朗普政府的“高盛幫”

真可謂“流水的美國政府,鐵打的高盛幫”!

自古以來,一直存在著“金錢和權力,哪個更厲害”的爭論。

高盛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手金錢,一手權力,政商通吃,所向披靡。

事實上,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貪婪”的高盛已招致各方的批評。

前高盛主席、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拒絕拯救高盛的競爭對手雷曼兄弟,伸手援助與高盛利益關聯的AIG。在卸任6個月後,保爾森即遭美國國會傳喚,被質疑“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保爾森遭美國國會傳喚

《紐約時報》公開指控高盛“濫用資本主義”;高盛員工也在反思——“看他們冷酷地談論如何榨幹客戶的錢,讓我感到噁心”,“高盛的良心和正直?早被狗吃了”。

事情也在發生著變化,白宮通訊主管斯卡拉姆齊上任10天便被解職,首席策略師兼高級顧問班農也於8月18日被趕出了白宮,特朗普內閣裡的“高盛幫”已四去其二。

特朗普與班農

高盛帝國,會永遠無敵嗎?


正因如此,高盛被指責與政府關係過於密切,存在利益輸送。英國《泰晤士報》評價:白宮和高盛進行了合併,成為浸透高盛文化的“白宮—高盛”聯合公司。

法國紀錄片《高盛統治世界》,稱高盛“不僅是金融帝國,還能在國家之上,建構另一個國度。”

高盛棄商從政的傳統,與美國的政治生態有關。

英雄不問出處,在美國,政治經驗並不是成為一名政治家的必備條件。翻開美國總統的履歷,雖然大部分都是法學背景或者律師出身,但也有不少,與政治扯不上一點關係,半路殺出的“程咬金”。如艾森豪是打仗的,雷根是演戲的。

雷根

企業高管從政也並不罕見,特朗普就是經商的,前麻塞諸塞州州長羅姆尼、前紐約市市長布隆伯格也是商人。

但像高盛這樣向美國政壇輸送高官,時間之長、官階之高、數量之多,就太罕見了。

一、呼風喚雨,雄厚的實力

高盛的業務涵蓋投資銀行、證券交易和財富管理。規模不是第一,影響力卻是其他金融機構望塵莫及的。

高盛是全球最大的上市承銷商,在全球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十次上市行動中,高盛有七次擔任主承銷商。一般來講,上市承銷商可以獲得融資金額7%左右的傭金和一些期權,高盛有多賺錢,可想而知。

高盛替40%的全球福布斯首富家庭管理著財產。這些客戶,大多是大公司的高管或大股東,也是高盛影響力的重要來源。

憑藉長期良好的投資記錄,投資者唯高盛馬首是瞻,高盛得以在金融領域呼風喚雨。從2007年油價暴跌到2008年米價上漲,都有高盛的影子。高盛也被認為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主要的始作俑者。

二、低調務實,頂尖的人才

作為世界最頂尖的金融機構,高盛素以“人才加工廠”著稱,被譽為“偉大的人才庫”。能做到高盛合夥人或高管這一級別,更是精英中的精英,足以跨界勝任政府工作。

高盛的很多高管和合夥人,在40歲就成為千萬富翁,遠比其他公司要早得多。有充足的財力和精力去官場發展。如2003年,高盛高級合夥人約翰·塞恩放棄了高盛2000萬美元的年薪,以400萬美元的工資擔任紐約證券交易所首席執行官。

高盛人甘居幕後,較少抛頭露面、居功自傲,低調務實的作風,更容易獲得白宮的青睞。

三、各取所需,白宮的考量

美國是“小政府大社會”,十分重視企業、NGO等民間組織的力量,也希望借助高盛高管這樣頂尖的專業人才,影響商界,管理國家。

更何況,高盛歷來是美國總統大選最大的金主之一。在奧巴馬充裕的競選經費裡,高盛獨領群雄,捐款金額達3.7億美元。

高盛投之以桃,美國政府自然要報之以李。

正是憑藉強大的影響力,頂尖的人才輸出,以及捨得砸錢,高盛這才開啟了通往美國政府高層的那扇“旋轉門”。

高盛打開“旋轉門”的另一把秘鑰是,華爾街。

華爾街與白宮的關係頗為微妙,甚至有人斷言,美利堅是華爾街資本控制下的國家。

這一說法可能是言過其實,但華爾街通過向白宮輸送高官,影響政治卻是不爭的事實。作為華爾街的馬前卒,高盛背靠華爾街,高管從政之路自然是順風順水,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才遭遇重挫。

高盛被看作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成為眾矢之的,被美國司法部重罰50億美元。《滾石》雜誌更是斥責高盛為“巨型吸血烏賊”。

《滾石》雜誌將高盛比為巨型吸血烏賊

在2016年大選之前,已經有人斷言,無論誰贏得大選,下一屆的財政部長都與高盛無緣。

特朗普更是在大選時,多次炮轟華爾街、吊打高盛,聲稱“高盛是魔鬼的化身”。

出乎意料的是,特朗普當選後,任命的新一屆財務部長,不是別人,正是前高盛高管——史蒂芬·努欽。

除了努欽,特朗普的白宮“朋友圈”更是群魔亂舞,擠進了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科恩(前高盛總裁)、首席策略師兼高級顧問班農(前高盛投資銀行家)、白宮通訊主管斯卡拉姆齊(前高盛投資銀行家)。

特朗普政府的“高盛幫”

真可謂“流水的美國政府,鐵打的高盛幫”!

自古以來,一直存在著“金錢和權力,哪個更厲害”的爭論。

高盛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手金錢,一手權力,政商通吃,所向披靡。

事實上,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貪婪”的高盛已招致各方的批評。

前高盛主席、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拒絕拯救高盛的競爭對手雷曼兄弟,伸手援助與高盛利益關聯的AIG。在卸任6個月後,保爾森即遭美國國會傳喚,被質疑“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保爾森遭美國國會傳喚

《紐約時報》公開指控高盛“濫用資本主義”;高盛員工也在反思——“看他們冷酷地談論如何榨幹客戶的錢,讓我感到噁心”,“高盛的良心和正直?早被狗吃了”。

事情也在發生著變化,白宮通訊主管斯卡拉姆齊上任10天便被解職,首席策略師兼高級顧問班農也於8月18日被趕出了白宮,特朗普內閣裡的“高盛幫”已四去其二。

特朗普與班農

高盛帝國,會永遠無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