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花那麼多錢吃米其林餐廳到底值不值?

米其林星級餐廳到底有什麼不同?

花幾百幾千去吃一頓米其林,划算麼?

什麼樣的菜才是好菜?

我們吃的是形式,還是內容?

第一次的米其林餐廳體驗是洛杉磯的2星米其林Melisse。這次來到了上海的斐霓絲,

同樣是法餐,看看美國的米其林2星和中國的米其林1星有什麼區別?

從前評價餐廳,只看菜品。從拿到手只能站著啃的燒餅,到趴在小板凳上猛吃的牛肉麵,環境的惡劣絲毫沒有影響到美食本身的味道。不管什麼樣的環境,照樣大快朵頤,甚至如果小館子裝修一下,反而失去了原來的溫馨。

但是提到米其林,只看菜品就遠遠不夠了。評價的就是環境、服務、甚至意境,

菜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不想看具體的菜品評論請跳過下面幾段,直接看結論。)

這家餐廳坐落在上海市中心的靜安寺,看似身居鬧市,卻藏在璞麗酒店的二層偷偷地享受著靜安公園裡的寂靜。餐廳非常低調,推開酒店厚重的大門,看不到花哨的裝飾和招牌,就像一個平凡無奇的酒店bar,不過它的名字也確實叫phoenix eatery & bar,中文翻譯成斐霓絲,像是個雍容華貴的法國姑娘。

餐廳裡的裝飾和陳設很簡單,甚至讓人覺得椅子有點硬,不能放肆地半躺著享用美食。餐桌的白色仿竹藤檯面和小陳設樸素清新,配上清爽的氣泡水,襯托出餐廳裡淡淡的香氣。

餐廳中午提供午市套餐,價格實惠。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食材和人工的關係,在中國吃米其林,或者說吃任何餐廳都要比美國便宜得多。那麼不僅嘗一嘗午市套餐,幾個最經典的小菜也得點來嘗一嘗。

對於我來說,流油的肉食並不是法餐的真諦,巧妙的心思才是讓人過目不忘的記憶,我恨不得只吃前菜,不吃主菜。

1. 麵包、黃油和海鹽,中規中矩,麥香自不用說,法式麵包的堅硬外殼也早已為人熟知。專門提供麵包的盤子可以盛放暫時沒有吃完的麵包,

並沒有時間壓力。中午隨便吃吃,也不需要過多的開胃,便可直接打開味蕾。

2. 鵝肝、花椰菜、堅果和柑橘泥

煎鵝肝的油膩,配上堅果的酥脆、柑橘的清爽、再加上花椰菜那清淡的口味和豐富的口感。四種完全不同的口味、完全不同的口感,準確的說是三種特別的口感共同襯托鵝肝的鮮香,恰到好處。

3. 南瓜、奶油、龍蝦湯

龍蝦和一些特別的香葉打底,在食客面前澆上濃密的奶油南瓜湯。南瓜的清甜加上奶油的濃郁,甚至有些胡椒粉的刺激攪動著舌尖。再舀起碗裡的龍蝦肉,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蝦的汁水和奶油南瓜截然不同,濃密的湯居然裹著清鮮的肉。

4. 生牛肉塔,煙熏雞蛋,咖喱蒜蓉蛋黃醬

這道菜可以說是這家餐廳的精髓之一,也是廚師的心思所在。不管高端餐廳的魚子醬雞蛋,還是任何加入雞蛋的料理,如何處理最常見的食材——雞蛋,成為了菜品成功的關鍵。雞蛋是最善變的角色,雞蛋的料理可軟可硬、可甜可鹹、可主可配,甚至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液體。這道菜把雞蛋放在了中心的位置,用流黃的溫泉蛋去渲染生牛肉的嫩滑。

切開雞蛋,金黃色的汁液緩緩湧出,流淌在牛肉粒之間,再配上蛋黃醬的鮮香。雖然沒有服務員介紹,但這個擺盤就自然而然地告訴食客吃這道菜的方法。甚至還搭配了酥脆的餅乾和柔嫩的蛋白,說這道菜是該餐廳的代表作之一,應該不為過。

5. 泡沫、生菜、香煎鱈魚

一道西菜,用了泡沫立刻就提高了自己的逼格。泡沫這個東西也很神奇,看著熱鬧,從外觀上改變了菜的形態;口味上卻似醬非醬、似汁非汁,甚至是可有可無,最大的好處是不搶戲。鱈魚的口味自不用說,豐厚的肉質和濃郁的香氣早已被熟知。

6. 草莓、酸乳酪、羅勒蛋糕冰淇淋

這道甜點應該也是餐廳的招牌,草莓、冰淇淋本是尋常味道,酸乳酪也只是裝飾點綴,吃起來清淡無奇。羅勒蛋糕成了“攪局者”,帶著濃郁的香氣,給寡淡尋常的味道增添了異域的香氣。好在不同質地的食材不會相互融合,口味上完全可以分得清,而軟糯的口感一下解除了冰淇淋的甜膩。為什麼冰淇淋要加水果和奧利奧應該也是這個道理,但是當冰淇淋和蛋糕比例相同的時候,絕對是一番新的體驗。

7. 花生巧克力凍糕

一道酸的後面,再來一道甜,花生和巧克力的經典搭配自然不能做得太隨意。花生的呈現方式是花生粒和花生凍糕,巧克力則是巧克力塊、巧克力曲奇和巧克力薄脆。對於一星的餐廳,也許不應該要求過高,這樣一道甜點尚可算是符合水準。

1. 好的,吃完了,來說說米其林的一星和二星有什麼區別吧。

其實沒有太多的區別,甚至和普通法餐廳也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定位不同而已。定位低的市井文化,定位高的精英文化,都是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米其林餐廳也並不是昂貴的代名詞,只是菜做得好而已。米其林的評委也只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評判。有人說做菜不過如此,一隻雞蛋不過蒸煮煎炒,但是有的人卻可以把雞蛋做得如此與眾不同。

普通餐廳廚師只需要按照菜譜把菜燒好,做的是機械的重複勞動。只要保證食材不過期,口味比較穩定。廚師按譜做菜,服務員把菜端上,至於食客吃到嘴裡感覺如何,不是他們考慮的問題。

而更好的餐廳會考慮到更多的問題,比如外觀、設計、搭配、香味、溫度等等。為了保持品質,價格就得提高,座位的數量也要控制。但是對菜品過於精緻的追求可能並不能帶來更大的經濟收益,做這樣的餐廳需要一定的底蘊。

2. 花幾百或者幾千去吃一頓飯,真的有這個必要麼?或者說這幾道菜真的價值這麼高麼?

當然,光考慮食材的價格,確實不值。即使是最珍貴的食材,松茸、鵝肝、松露、和牛或者伊比利亞火腿,也未必適合每天當飯吃。

但是如果把它當做一個美食藝術的展覽加體驗,那就完全不同了。去藝術館看畫,去歌劇院聽歌,看完聽完就結束了,沒有人會覺得吃虧。米其林餐廳關注的也不單單是好吃不好吃。先看,再聞,後品,最後再想一想這道菜的廚師想表達些什麼,或許這樣才是米其林餐廳正確的打開方式。當你看膩城市的風景,電影、劇院、展覽也興趣缺缺時,賞一場美食的藝術如何?

3. 什麼樣的菜才是好菜?

對於食物,有時視覺給人的第一印象遠遠大於味覺和聽覺。人們對好吃的要求並不高,簡單的生肉生魚,只要新鮮,沾些醬油,直接入口,口味也已足夠;一碗面、一碗米澆上各式醬汁,亦是別具一格的料理;如果能稍加搭配,魚羊成鮮,鹹魚淡肉,油膩的肉食配上清爽的蔬菜,更可以稱得上不錯的菜肴了。廚師界流傳了一句話,一道菜,只要鹽加的適當,味道就夠了七分,再加些甜味提鮮,便已經出了八九分,最後再撒上一把辣椒,就達到了十分的味道。

那麼什麼樣的菜才是好菜?其實沒有絕對的標準。就算是同一個人,對於美食的主觀感受也有著極大的差別。饑餓疲乏之時只想來一碗陽春麵,異國思鄉之情全都融入米飯之中,飯後嘴饞只想吃一些甜品,百無聊賴時,糕點果子才是上上之選。

最後來談談“形式大於內容”。

形式大於內容,或者說形式高於內容,這是有些米其林餐廳的情趣所在。有人說,形式大於內容應該是貶義。其實不然,比如繪畫,有了照相機,再精細的畫師也比不上照片更加寫實。但是人們並不全然鍾情於寫實的照片,亦喜歡畫家筆下表達出的思想。攝影也是如此,光影、構圖、層次等等,不同的人即便用同樣的相機拍同樣的物品,呈現的效果卻大相徑庭。

倉廩實而知禮節,滿足溫飽之後,人們便開始關注形式。比如愛國守法、宗教信仰、禮義廉恥、長幼有序,又比如自由和民主是誰提出的?公民的人身自由,又是誰規範的?甚至一夫一妻、孝敬父母又是誰規定的?不僅如此,你有沒有想過人一天吃三頓飯又是誰規定的?

哈哈,我們人類玩的就是如此飄逸。“食色性也”,面對美食更是如此,有些米其林三星的餐廳更是把美食藝術做到了極致。一道菜擺放在你的面前,廚師多麼有名、食材多麼難得、搭配多麼獨具匠心、製作工藝多麼嚴密精准,這就是絕無僅有的藝術品,食客崇敬的感情油然而生。然而同樣的菜色,如果放在食堂的大鍋裡,只能值5塊錢一份。

曾經有人做過實驗,把麥當勞的雞塊切開稍加擺盤,讓美食評委品嘗,告訴他們這就是大師烹調的有機食品。結果你能想的到麼?所有的美食評委清一色地給出了好評,有的說口味絕佳,有的說食材不凡。觀察者甚至提問,這些雞肉和麥當勞的有什麼區別?大多數人都回答區別明顯,一口就能分辨的出來,或者是水分更多,或者是口感更細膩。

這不是扯淡麼?這個實驗一下就摧毀了很多食客的對美食孜孜不倦的追求。我曾經就這個問題問過舌尖上的中國的導演陳曉卿,他的回答也是“有機食品和好不好吃完全沒有關係。”我們常常習慣性地認為,更貴的東西會更好吃,大師的作品絕不會錯。這就像梵古隨便畫些什麼,哪怕是早期的失敗之作都價值不菲;而普通畫師畫的再好,也常常逃避不了被埋沒的宿命。藝術是一個圈子,學術是一個圈子,美食又何嘗不是如此。

經過千百年的努力,我們成功地建立了一個又一個圈子,或者說是形式的“高樓大廈”,沒有人有勇氣打破,米其林只要自己不胡作非為,也將會一直保持美食界聖經的地位。

於是乎,想做一個美食家,米其林是必須攀登的大山。但是如果只想吃一道好菜,媽媽的味道無可取代,或者家鄉的麵條米飯,市井的蒼蠅館子,甚至連鎖餐飲皆有可取之處。

一道好菜,可沒有那麼多形式。

4. 生牛肉塔,煙熏雞蛋,咖喱蒜蓉蛋黃醬

這道菜可以說是這家餐廳的精髓之一,也是廚師的心思所在。不管高端餐廳的魚子醬雞蛋,還是任何加入雞蛋的料理,如何處理最常見的食材——雞蛋,成為了菜品成功的關鍵。雞蛋是最善變的角色,雞蛋的料理可軟可硬、可甜可鹹、可主可配,甚至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液體。這道菜把雞蛋放在了中心的位置,用流黃的溫泉蛋去渲染生牛肉的嫩滑。

切開雞蛋,金黃色的汁液緩緩湧出,流淌在牛肉粒之間,再配上蛋黃醬的鮮香。雖然沒有服務員介紹,但這個擺盤就自然而然地告訴食客吃這道菜的方法。甚至還搭配了酥脆的餅乾和柔嫩的蛋白,說這道菜是該餐廳的代表作之一,應該不為過。

5. 泡沫、生菜、香煎鱈魚

一道西菜,用了泡沫立刻就提高了自己的逼格。泡沫這個東西也很神奇,看著熱鬧,從外觀上改變了菜的形態;口味上卻似醬非醬、似汁非汁,甚至是可有可無,最大的好處是不搶戲。鱈魚的口味自不用說,豐厚的肉質和濃郁的香氣早已被熟知。

6. 草莓、酸乳酪、羅勒蛋糕冰淇淋

這道甜點應該也是餐廳的招牌,草莓、冰淇淋本是尋常味道,酸乳酪也只是裝飾點綴,吃起來清淡無奇。羅勒蛋糕成了“攪局者”,帶著濃郁的香氣,給寡淡尋常的味道增添了異域的香氣。好在不同質地的食材不會相互融合,口味上完全可以分得清,而軟糯的口感一下解除了冰淇淋的甜膩。為什麼冰淇淋要加水果和奧利奧應該也是這個道理,但是當冰淇淋和蛋糕比例相同的時候,絕對是一番新的體驗。

7. 花生巧克力凍糕

一道酸的後面,再來一道甜,花生和巧克力的經典搭配自然不能做得太隨意。花生的呈現方式是花生粒和花生凍糕,巧克力則是巧克力塊、巧克力曲奇和巧克力薄脆。對於一星的餐廳,也許不應該要求過高,這樣一道甜點尚可算是符合水準。

1. 好的,吃完了,來說說米其林的一星和二星有什麼區別吧。

其實沒有太多的區別,甚至和普通法餐廳也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定位不同而已。定位低的市井文化,定位高的精英文化,都是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米其林餐廳也並不是昂貴的代名詞,只是菜做得好而已。米其林的評委也只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評判。有人說做菜不過如此,一隻雞蛋不過蒸煮煎炒,但是有的人卻可以把雞蛋做得如此與眾不同。

普通餐廳廚師只需要按照菜譜把菜燒好,做的是機械的重複勞動。只要保證食材不過期,口味比較穩定。廚師按譜做菜,服務員把菜端上,至於食客吃到嘴裡感覺如何,不是他們考慮的問題。

而更好的餐廳會考慮到更多的問題,比如外觀、設計、搭配、香味、溫度等等。為了保持品質,價格就得提高,座位的數量也要控制。但是對菜品過於精緻的追求可能並不能帶來更大的經濟收益,做這樣的餐廳需要一定的底蘊。

2. 花幾百或者幾千去吃一頓飯,真的有這個必要麼?或者說這幾道菜真的價值這麼高麼?

當然,光考慮食材的價格,確實不值。即使是最珍貴的食材,松茸、鵝肝、松露、和牛或者伊比利亞火腿,也未必適合每天當飯吃。

但是如果把它當做一個美食藝術的展覽加體驗,那就完全不同了。去藝術館看畫,去歌劇院聽歌,看完聽完就結束了,沒有人會覺得吃虧。米其林餐廳關注的也不單單是好吃不好吃。先看,再聞,後品,最後再想一想這道菜的廚師想表達些什麼,或許這樣才是米其林餐廳正確的打開方式。當你看膩城市的風景,電影、劇院、展覽也興趣缺缺時,賞一場美食的藝術如何?

3. 什麼樣的菜才是好菜?

對於食物,有時視覺給人的第一印象遠遠大於味覺和聽覺。人們對好吃的要求並不高,簡單的生肉生魚,只要新鮮,沾些醬油,直接入口,口味也已足夠;一碗面、一碗米澆上各式醬汁,亦是別具一格的料理;如果能稍加搭配,魚羊成鮮,鹹魚淡肉,油膩的肉食配上清爽的蔬菜,更可以稱得上不錯的菜肴了。廚師界流傳了一句話,一道菜,只要鹽加的適當,味道就夠了七分,再加些甜味提鮮,便已經出了八九分,最後再撒上一把辣椒,就達到了十分的味道。

那麼什麼樣的菜才是好菜?其實沒有絕對的標準。就算是同一個人,對於美食的主觀感受也有著極大的差別。饑餓疲乏之時只想來一碗陽春麵,異國思鄉之情全都融入米飯之中,飯後嘴饞只想吃一些甜品,百無聊賴時,糕點果子才是上上之選。

最後來談談“形式大於內容”。

形式大於內容,或者說形式高於內容,這是有些米其林餐廳的情趣所在。有人說,形式大於內容應該是貶義。其實不然,比如繪畫,有了照相機,再精細的畫師也比不上照片更加寫實。但是人們並不全然鍾情於寫實的照片,亦喜歡畫家筆下表達出的思想。攝影也是如此,光影、構圖、層次等等,不同的人即便用同樣的相機拍同樣的物品,呈現的效果卻大相徑庭。

倉廩實而知禮節,滿足溫飽之後,人們便開始關注形式。比如愛國守法、宗教信仰、禮義廉恥、長幼有序,又比如自由和民主是誰提出的?公民的人身自由,又是誰規範的?甚至一夫一妻、孝敬父母又是誰規定的?不僅如此,你有沒有想過人一天吃三頓飯又是誰規定的?

哈哈,我們人類玩的就是如此飄逸。“食色性也”,面對美食更是如此,有些米其林三星的餐廳更是把美食藝術做到了極致。一道菜擺放在你的面前,廚師多麼有名、食材多麼難得、搭配多麼獨具匠心、製作工藝多麼嚴密精准,這就是絕無僅有的藝術品,食客崇敬的感情油然而生。然而同樣的菜色,如果放在食堂的大鍋裡,只能值5塊錢一份。

曾經有人做過實驗,把麥當勞的雞塊切開稍加擺盤,讓美食評委品嘗,告訴他們這就是大師烹調的有機食品。結果你能想的到麼?所有的美食評委清一色地給出了好評,有的說口味絕佳,有的說食材不凡。觀察者甚至提問,這些雞肉和麥當勞的有什麼區別?大多數人都回答區別明顯,一口就能分辨的出來,或者是水分更多,或者是口感更細膩。

這不是扯淡麼?這個實驗一下就摧毀了很多食客的對美食孜孜不倦的追求。我曾經就這個問題問過舌尖上的中國的導演陳曉卿,他的回答也是“有機食品和好不好吃完全沒有關係。”我們常常習慣性地認為,更貴的東西會更好吃,大師的作品絕不會錯。這就像梵古隨便畫些什麼,哪怕是早期的失敗之作都價值不菲;而普通畫師畫的再好,也常常逃避不了被埋沒的宿命。藝術是一個圈子,學術是一個圈子,美食又何嘗不是如此。

經過千百年的努力,我們成功地建立了一個又一個圈子,或者說是形式的“高樓大廈”,沒有人有勇氣打破,米其林只要自己不胡作非為,也將會一直保持美食界聖經的地位。

於是乎,想做一個美食家,米其林是必須攀登的大山。但是如果只想吃一道好菜,媽媽的味道無可取代,或者家鄉的麵條米飯,市井的蒼蠅館子,甚至連鎖餐飲皆有可取之處。

一道好菜,可沒有那麼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