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9月,最臭名昭著的海洋屠殺將開始,它們的微笑,是最殘酷的謊言

文字 | 楊懿龍

九月初,日本還沒有完全進入颱風和雨季,

濕潤的海洋氣候讓夏季的炎熱已不再明顯。位於日本本州最南部的和歌山縣太地町村三面環海,風光迤邐。

在這5.96平方公里的小鎮上,住有大約3600名居民,隨處可見以鯨豚為標誌的建築:鎮中心樹立著微笑的鯨魚模型,渡船粉飾為海豚的造型,地面石板印有擬人的海豚形象,鎮上還有專門供奉鯨靈的寺廟……初來此處,就連本土觀光客都會被這“鯨豚”裝飾的可愛小鎮所感染。

然而,在這美麗海灣的背後,卻隱匿著海豚的屠宰場。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海豚灣”。

太地町的“海豚灣”

每年9月到次年3月,成千上萬條海豚因遷徙的路線聚集在有著豐富魚類資源的太地町附近海域,當地人把它們視為一筆豐裕的財富,殺戮就誕生在這樣的需求中。

據權威機構的報告,每年約2萬3千條海豚在海豚灣被“合法”屠殺。

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太地町的漁民完全掌握了海豚的習性及身體系統的構造,

研究出了一套有效的圍捕方法。

捕獵現場的畫面,來自2009年上映的紀錄片《海豚灣》。

漁民把船開出幾海裡外,將鋼鐵長管置入海中,通過不斷地敲打來迷惑海豚,使它們受到驚嚇,這種做法干擾了海豚的聲納系統,

使它們在海裡無法辨識附近的景物。

漁民會把海豚趕到一些由岩石構建成的凹口內,將入口用漁網封鎖,困在其中的海豚無法逃生,此時,漁民們不會馬上進行捕殺,而是把海豚留在這狹小的凹口內“住”一晚,這麼做會讓海豚肉更加柔軟、新鮮和美味。

待第二天來自全球的海洋館貿易商,在挑選完年輕和“歌聲”好聽的母海豚後,屠殺便開始了。

捕獵現場的畫面,來自2009年上映的紀錄片《海豚灣》。

漁民們用削尖的長槍不停地刺向被圍住的無處可逃的海豚,碧藍的海水,瞬間被染成觸目驚心的猩紅色,海豚們發出極度痛苦的哀叫,仿佛隔著畫面都能聞到濃烈的血腥味。

“海豚這種群體動物,在逃離的時候是不會落下任何小海豚的,

捕獵人殘酷地利用了這一天性。追獵行動讓海豚筋疲力盡,有的海豚因衰竭而死,而懷孕的母海豚則會在極度驚恐中生下小海豚,沒有受傷的海豚不會拋下受傷的同伴不管,即使他們有機會跳過漁網,也不會獨自逃生……”

這些受傷的海豚失去了遊動的能力,任由漁民用鐵鉤勾住身體,拉回快艇上,直到死亡。一隻竭力逃脫的海豚,因用盡力氣,沉入水裡,此時,漁民穿上潛水衣,潛入鮮血染紅了海水中,把它撈了回來。

伴著血水,淒慘、絕望的叫聲響徹整個海豚灣,慢慢地,哀聲消散,剩下的只是漁民們的笑談……

紀錄片《海豚灣》的艱難誕生

紀錄片《海豚灣》海報

2005年,在一次世界海洋哺乳動物專家座談會上,原定要在會上演講的理查·奧巴瑞臨時被大會贊助方剝奪了發言權,這個變動讓在場的多年擔任《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同時也是“海洋保護組織”(OPS)執行理事的路易·皮斯霍斯好奇,在會後的交談中,皮斯霍斯從奧巴瑞嘴裡聽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海豚屠殺”,他決定和奧巴瑞一起,把隱藏於懸崖峭壁後面的秘密公之於眾。

影片由皮斯霍斯牽頭,彙集了加拿大自由潛水冠軍、好萊塢特效公司負責人、前加拿大空軍技師等各領域專家組成的十一人團隊,突破當地政府、漁民設置的重重阻礙,冒著生命危險進入這一海灣,真實記錄下了這一殘暴的屠殺場面。

理查·奧巴瑞作為影片的講述者,揭露了這場駭人聽聞的屠殺背後錯綜複雜的真相。

理查·奧巴瑞: 從最成功的海豚馴養師到殘酷真相的揭露者

理查·奧巴瑞和他的海洋動物“夥伴”。

30歲之前的理查·奧巴瑞已然功成名就,由他訓練的5只海豚擔任了美國電視節目《飛寶》的主角,風靡數年。奧巴瑞自己也成了海豚訓練和海豚表演的代名詞。

由於電視節目大獲成功,理查·奧巴瑞迅速積累了巨額財富,同時建立起了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海洋動物表演業帝國。

人畜和諧的畫面,刺激到了“動物表演”這個帶有邪惡性質的產業。

邁阿密陽光明媚,裸☆禁☆露上身的奧巴瑞和矯健的海豚在水中嬉戲,看上去彼此都很開心。那時,他並沒有意識到,潘朵拉的魔盒已經打開,“我開啟了一個可怕的產業。”

相對於海豚被迫從海洋轉到固定的養殖區域這種生活環境的改變,產業的巨大利潤更令從業者和遊樂園老闆們重視。

1970年世界地球日的這天,奧巴瑞從印度旅行回來,在電視節目中擔當主角的母海豚凱西在展示箱裡奄奄一息,它的全身早已佈滿黑色的膿包,凱西慢慢地游進奧巴瑞的臂彎,痛苦地看著他,“海豚能有意識地選擇每一次呼吸,如果生命不堪忍受,只要通過放棄下一次呼吸,就能自殺。”

而此時,凱西吸了一口氣,自動關閉了鼻孔,我放開了它,注視著它慢慢沉入水底,它自殺了。

再見...謝謝你們的魚

奧巴瑞這時才如夢初醒,是他的原因殺死了凱西。幾天後,他試圖去釋放另外一隻自己捕捉的海豚。他趁黑夜潛入實驗室,剪開鐵柵欄,但海豚依然留在原地,無論他如何努力,它都一動不動。最終這只海豚在幾年後因營養不良死在了“海底監獄”。

理查·奧巴瑞也因私自釋放海豚第一次被捕入獄。

從此,他把餘生用在了毀滅自己一手創建的海豚馴養帝國。奧巴瑞說:“我曾經因為年少無知,參與了產業鏈的建立,如果那時我能明白海豚的微笑是最好的偽裝,我會買它們出來放生,而不是給自己每年新添一輛保時捷。我現在做的事情對我自己是一場救贖,我離開人世時,會對自己滿意的。”

45年的時間裡,奧巴瑞不僅奔波在解救、釋放海豚的激烈抗爭中,也積極通過演說、書籍、影像等方式向被蒙蔽的毫不知情的大眾破除“海豚微笑”的荒謬認知。

海豚的“微笑”是殘酷的謊言

海豚並非魚類,它們用肺呼吸,需要到水面上換氣,同時是胎生,屬於海洋中的哺乳類動物,一隻成年海豚的智商相當於6~7歲的兒童,甚至有的科學家認為,海豚在某些思考方面,智商甚至高於人類。可以說,海豚是除了人類之外,地球上最聰明的生物之一。

因其寬大嘴巴的獨特生理構造,無論是面對水族館的小觀眾,還是面對殘忍的屠殺者,即使當頭被砍下來,它們都始終保持著微笑。生來微笑,並不代表著它們真正的開心,當你在海洋館看到它們微笑著表演時,或許是它最痛苦的時刻。

封閉的水族箱就像幽閉的鏡室,長期豢養其中的海豚在狹小的空間內,不僅無法展現每天遨遊40公里的天性,而且嘈雜的噪音會嚴重損害它們的聲納系統。

根深蒂固的自大且盲目的人類中心主義讓馴養員和觀眾期待海豚做出人類喜歡的反應,而這些行為卻在深深地傷害著海豚的身體:當它們躍出水面奮力的表演時,它們的內臟會受到很大的壓力,這其實是它們最不喜歡的動作;人類為之讚歎的、海豚用鰭拍打水面的“打招呼”,其實是海豚生氣或者示威的反應;通過“表演”獲取的食物,不過是一些死魚,而在真正的自然環境中,海豚是不吃死魚的……

血腥的獵殺能被禁止嗎?

獵殺鯨魚與海豚的行為如此殘忍,可是,真的能用簡單的“禁止”來解決問題嗎?

由於受地理環境限制,日本很早就有海洋捕食的傳統,其中,捕鯨史便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繩文時代。西元8世紀,史書就有關於捕鯨的記載,在奈良與鐮倉時代,鯨肉已經成為日本民眾餐桌上的美食,到了17世紀初的江戶時代,商業捕鯨興起,太地町因第一個採用“古式捕鯨法”而聞名,還自豪地把太地町稱為“鯨之町”。

在當地,捕鯨不僅能解決家庭生存問題,還可以彰顯尚武、勇敢的精神,也因此將家傳的捕鯨技術視為一種“珍貴的手藝”,同時也是當地人維繫和諧和合作的一種方式。

古代因生產力低下、交通不發達,以及就近捕食的生存需要,傳統食用鯨肉的地方也僅限於沿海地區,捕鯨數量極為有限。而到了近現代時期,隨著造船、機械工業的成熟,再加上二戰後的經濟崩潰,日本急需一種蛋白質高的食物以解決糧食危機,隨之大規模商業化捕鯨猛增,鯨魚的數量逐年下降,已經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

宰殺現場的畫面,來自2009年上映的紀錄片《海豚灣》。

之後,全球各國對瀕危物種的保護意識增強並達共識,並於1946年12月2日簽署《國際捕鯨公約》,成立國際捕鯨委員會,其宗旨和任務是:調查鯨的數量;制定捕撈和保護太平洋鯨藏量的措施如確定鯨的保護品種和非保護品種、開放期和禁捕期、開放水域和禁捕水域、捕撈時間和工具等;對捕鯨業進行嚴格的國際監督。

而海豚作為鯨豚目齒鯨亞目海豚科生物,一般也會被納入捕鯨概念中。

捕獵現場的畫面,來自2009年上映的紀錄片《海豚灣》。

鯨群數量的驟降和限制捕鯨的國際法通過,使得日本鯨魚肉供應量不足,海豚作為鯨類,其肉質與鯨魚相似,所乙太地町的海豚很快成了鯨魚肉的替代品。

超市貨櫃中鯨肉/海豚肉,來自2009年上映的紀錄片《海豚灣》。

大多數人熟知獵殺海豚的殘忍,是源於紀錄片《海豚灣》的播出,《海豚灣》的確成功了,該片不僅獲得了第8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其造成的輿論壓力,也使日本太地町的海豚屠殺數量開始大幅減少,瑞士已經立法禁止所有活鯨類動物及產品的進口,英國、愛爾蘭、挪威已經不允許建立海豚館。

製作團隊冒著危險拍攝下的殘忍血腥的畫面,很容易給弱小心靈帶來極大的視覺衝擊,也很容易為影片贏得大量同情與支持。但是,看似殘忍的鏡頭背後,隱藏的內幕與真相卻並沒有如極端環保主義者所想的那麼簡單。在煽情的畫面下,國家間利益爭奪、海洋漁業的發展等面臨的問題往往被一時衝動的民眾所忽略。

例如鯨肉及海豚肉在日本民眾飲食中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在相對理性的專家看來,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日本對美國進口牛肉的過度依賴性,從而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獨立性。

此外,與極端環保主義者的立場相反,中國政府作為國際捕鯨委員會成員,先後兩次在日本捕鯨禁令提議上投了棄權和反對票,被認為是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海洋漁業的穩定與發展。

目前,挪威和冰島等國仍在進行大數量的捕鯨活動,國際捕鯨委員會也並未把太地町被屠殺的寬吻海豚等小型鯨類列入禁捕之列。在獵殺和禁止之間,是否有更好的第三選擇,仍需人類進行思考。

潛入鮮血染紅了海水中,把它撈了回來。

伴著血水,淒慘、絕望的叫聲響徹整個海豚灣,慢慢地,哀聲消散,剩下的只是漁民們的笑談……

紀錄片《海豚灣》的艱難誕生

紀錄片《海豚灣》海報

2005年,在一次世界海洋哺乳動物專家座談會上,原定要在會上演講的理查·奧巴瑞臨時被大會贊助方剝奪了發言權,這個變動讓在場的多年擔任《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同時也是“海洋保護組織”(OPS)執行理事的路易·皮斯霍斯好奇,在會後的交談中,皮斯霍斯從奧巴瑞嘴裡聽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海豚屠殺”,他決定和奧巴瑞一起,把隱藏於懸崖峭壁後面的秘密公之於眾。

影片由皮斯霍斯牽頭,彙集了加拿大自由潛水冠軍、好萊塢特效公司負責人、前加拿大空軍技師等各領域專家組成的十一人團隊,突破當地政府、漁民設置的重重阻礙,冒著生命危險進入這一海灣,真實記錄下了這一殘暴的屠殺場面。

理查·奧巴瑞作為影片的講述者,揭露了這場駭人聽聞的屠殺背後錯綜複雜的真相。

理查·奧巴瑞: 從最成功的海豚馴養師到殘酷真相的揭露者

理查·奧巴瑞和他的海洋動物“夥伴”。

30歲之前的理查·奧巴瑞已然功成名就,由他訓練的5只海豚擔任了美國電視節目《飛寶》的主角,風靡數年。奧巴瑞自己也成了海豚訓練和海豚表演的代名詞。

由於電視節目大獲成功,理查·奧巴瑞迅速積累了巨額財富,同時建立起了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海洋動物表演業帝國。

人畜和諧的畫面,刺激到了“動物表演”這個帶有邪惡性質的產業。

邁阿密陽光明媚,裸☆禁☆露上身的奧巴瑞和矯健的海豚在水中嬉戲,看上去彼此都很開心。那時,他並沒有意識到,潘朵拉的魔盒已經打開,“我開啟了一個可怕的產業。”

相對於海豚被迫從海洋轉到固定的養殖區域這種生活環境的改變,產業的巨大利潤更令從業者和遊樂園老闆們重視。

1970年世界地球日的這天,奧巴瑞從印度旅行回來,在電視節目中擔當主角的母海豚凱西在展示箱裡奄奄一息,它的全身早已佈滿黑色的膿包,凱西慢慢地游進奧巴瑞的臂彎,痛苦地看著他,“海豚能有意識地選擇每一次呼吸,如果生命不堪忍受,只要通過放棄下一次呼吸,就能自殺。”

而此時,凱西吸了一口氣,自動關閉了鼻孔,我放開了它,注視著它慢慢沉入水底,它自殺了。

再見...謝謝你們的魚

奧巴瑞這時才如夢初醒,是他的原因殺死了凱西。幾天後,他試圖去釋放另外一隻自己捕捉的海豚。他趁黑夜潛入實驗室,剪開鐵柵欄,但海豚依然留在原地,無論他如何努力,它都一動不動。最終這只海豚在幾年後因營養不良死在了“海底監獄”。

理查·奧巴瑞也因私自釋放海豚第一次被捕入獄。

從此,他把餘生用在了毀滅自己一手創建的海豚馴養帝國。奧巴瑞說:“我曾經因為年少無知,參與了產業鏈的建立,如果那時我能明白海豚的微笑是最好的偽裝,我會買它們出來放生,而不是給自己每年新添一輛保時捷。我現在做的事情對我自己是一場救贖,我離開人世時,會對自己滿意的。”

45年的時間裡,奧巴瑞不僅奔波在解救、釋放海豚的激烈抗爭中,也積極通過演說、書籍、影像等方式向被蒙蔽的毫不知情的大眾破除“海豚微笑”的荒謬認知。

海豚的“微笑”是殘酷的謊言

海豚並非魚類,它們用肺呼吸,需要到水面上換氣,同時是胎生,屬於海洋中的哺乳類動物,一隻成年海豚的智商相當於6~7歲的兒童,甚至有的科學家認為,海豚在某些思考方面,智商甚至高於人類。可以說,海豚是除了人類之外,地球上最聰明的生物之一。

因其寬大嘴巴的獨特生理構造,無論是面對水族館的小觀眾,還是面對殘忍的屠殺者,即使當頭被砍下來,它們都始終保持著微笑。生來微笑,並不代表著它們真正的開心,當你在海洋館看到它們微笑著表演時,或許是它最痛苦的時刻。

封閉的水族箱就像幽閉的鏡室,長期豢養其中的海豚在狹小的空間內,不僅無法展現每天遨遊40公里的天性,而且嘈雜的噪音會嚴重損害它們的聲納系統。

根深蒂固的自大且盲目的人類中心主義讓馴養員和觀眾期待海豚做出人類喜歡的反應,而這些行為卻在深深地傷害著海豚的身體:當它們躍出水面奮力的表演時,它們的內臟會受到很大的壓力,這其實是它們最不喜歡的動作;人類為之讚歎的、海豚用鰭拍打水面的“打招呼”,其實是海豚生氣或者示威的反應;通過“表演”獲取的食物,不過是一些死魚,而在真正的自然環境中,海豚是不吃死魚的……

血腥的獵殺能被禁止嗎?

獵殺鯨魚與海豚的行為如此殘忍,可是,真的能用簡單的“禁止”來解決問題嗎?

由於受地理環境限制,日本很早就有海洋捕食的傳統,其中,捕鯨史便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繩文時代。西元8世紀,史書就有關於捕鯨的記載,在奈良與鐮倉時代,鯨肉已經成為日本民眾餐桌上的美食,到了17世紀初的江戶時代,商業捕鯨興起,太地町因第一個採用“古式捕鯨法”而聞名,還自豪地把太地町稱為“鯨之町”。

在當地,捕鯨不僅能解決家庭生存問題,還可以彰顯尚武、勇敢的精神,也因此將家傳的捕鯨技術視為一種“珍貴的手藝”,同時也是當地人維繫和諧和合作的一種方式。

古代因生產力低下、交通不發達,以及就近捕食的生存需要,傳統食用鯨肉的地方也僅限於沿海地區,捕鯨數量極為有限。而到了近現代時期,隨著造船、機械工業的成熟,再加上二戰後的經濟崩潰,日本急需一種蛋白質高的食物以解決糧食危機,隨之大規模商業化捕鯨猛增,鯨魚的數量逐年下降,已經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

宰殺現場的畫面,來自2009年上映的紀錄片《海豚灣》。

之後,全球各國對瀕危物種的保護意識增強並達共識,並於1946年12月2日簽署《國際捕鯨公約》,成立國際捕鯨委員會,其宗旨和任務是:調查鯨的數量;制定捕撈和保護太平洋鯨藏量的措施如確定鯨的保護品種和非保護品種、開放期和禁捕期、開放水域和禁捕水域、捕撈時間和工具等;對捕鯨業進行嚴格的國際監督。

而海豚作為鯨豚目齒鯨亞目海豚科生物,一般也會被納入捕鯨概念中。

捕獵現場的畫面,來自2009年上映的紀錄片《海豚灣》。

鯨群數量的驟降和限制捕鯨的國際法通過,使得日本鯨魚肉供應量不足,海豚作為鯨類,其肉質與鯨魚相似,所乙太地町的海豚很快成了鯨魚肉的替代品。

超市貨櫃中鯨肉/海豚肉,來自2009年上映的紀錄片《海豚灣》。

大多數人熟知獵殺海豚的殘忍,是源於紀錄片《海豚灣》的播出,《海豚灣》的確成功了,該片不僅獲得了第8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其造成的輿論壓力,也使日本太地町的海豚屠殺數量開始大幅減少,瑞士已經立法禁止所有活鯨類動物及產品的進口,英國、愛爾蘭、挪威已經不允許建立海豚館。

製作團隊冒著危險拍攝下的殘忍血腥的畫面,很容易給弱小心靈帶來極大的視覺衝擊,也很容易為影片贏得大量同情與支持。但是,看似殘忍的鏡頭背後,隱藏的內幕與真相卻並沒有如極端環保主義者所想的那麼簡單。在煽情的畫面下,國家間利益爭奪、海洋漁業的發展等面臨的問題往往被一時衝動的民眾所忽略。

例如鯨肉及海豚肉在日本民眾飲食中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在相對理性的專家看來,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日本對美國進口牛肉的過度依賴性,從而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獨立性。

此外,與極端環保主義者的立場相反,中國政府作為國際捕鯨委員會成員,先後兩次在日本捕鯨禁令提議上投了棄權和反對票,被認為是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海洋漁業的穩定與發展。

目前,挪威和冰島等國仍在進行大數量的捕鯨活動,國際捕鯨委員會也並未把太地町被屠殺的寬吻海豚等小型鯨類列入禁捕之列。在獵殺和禁止之間,是否有更好的第三選擇,仍需人類進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