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該怎樣陪孩子寫作業?究竟該不該陪孩子寫作業?看完或許你就懂了!

“不談做作業時,母慈子孝,連摟帶抱。

一涉及到做作業,

雞飛狗跳,讓路人恥笑,讓老人血壓升高,讓鄰居不能睡覺!

前一秒如膠似漆,後一秒分道揚鑣。”

這簡直是所有父母陪伴孩子寫作業時的真實寫照呀!陪吧,孩子嫌棄,又沒效果。不陪吧,孩子學習成績上不去,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就如有位母親昨天給美美留言說:“我天天晚上和孩子坐在一起,陪孩子一起看書,為什麼孩子還不愛學習,還說自己沒關心他。”

我就問她看的什麼書,

結果母親說:“電子書。”我當時就一下明白孩子的心理了,你以為你在看書,但孩子看見的場景是你一直在看手機!

有些父母煞費苦心地盯著孩子寫作業,一個錯誤一個錯誤地糾正,到頭來惹一肚子氣,還被孩子埋怨;有些父母,只是陪在孩子身邊,安安靜靜做自己的手頭工作,看似不上心,但孩子卻爭氣得很。

所以為什麼孩子總是在嫌棄家長的陪伴,覺得家長忽視自己,原因就在於家長們往往都忽略了陪伴孩子時最重要的這三點!

01

學習情緒和狀態

情緒高時興趣也會隨著增強,情緒低時人會抵觸任何的學習和行為,因為心情不好是會影響行為能力的。

曾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學習情緒會讓孩子對於知識記得又快又牢。所以想要孩子勤奮學習,提高學習成績,首先學會讓他保持良好的情緒,愉悅的心情。

有些父母在孩子背書時,覺得太吵或者背幾句就忘了,

就開始批評孩子:

“怎麼背兩句就忘了,能不能用心點背。”

“剛剛這句不是背過了,怎麼還沒記住?”

“再給你十分鐘時間,把這段文章背下來,不然記不住晚飯不許吃了!”

這樣真的算陪伴嗎?比起給孩子提供支持和鼓勵,這種“陪伴”更像是“監工”。

這樣做有兩個副作用:一是會干擾孩子注意力,我們看似在糾正孩子的錯誤,其實無形中把孩子的注意力分解;二是會令孩子感到緊張、厭煩,

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了父母帶給他巨大的壓力,心裡就會產生抵觸感,從而潛意識會認為學習是一件很不開心的事情。當媽媽在一旁嘮叨時,孩子腦袋裡想的往往不是如何改正錯誤,而是“我媽什麼時候走啊?”

02

學習氛圍

任何事情都講究氛圍的存在,

學習時也不例外。就如當我們想看書學習時總想找個安靜的環境,坐下來好好沉浸在書的海洋裡,有了讀書的氛圍,就會更加看得進去。

當孩子寫作業時,同樣也需要學習氛圍。這個時候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或者坐在孩子視線範圍內的客廳嗑著瓜子,看著電視或者手機,勢必會影響孩子學習的心情。

孩子注意力被影響,就會表現為坐立不安,到處摸摸這個,看看那個,寫作業磨磨蹭蹭的拖到半夜還沒寫完。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自己小時候學習時,母親坐在一旁縫補針線的場景嗎?昏暗的燈光,安靜的氛圍,母親溫暖地為自己縫補著衣服,當時相視一笑格外溫馨。

當然現在這種縫補衣服的場景很少了,但家長們可以在孩子寫作業時拿來一本紙質書而不是電子書,然後安靜的跟孩子一起學習,表現出真正學習時的姿態。

例如看到某一段自己不太理解的內容可以用筆圈下來去查找資料,或者讀書時思考書中的知識點。這些都是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對於學習的態度的。

03

學習習慣

好的學習習慣是提升學習成績必不可少的有效因素,它很大程度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效率和成果。

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最好是在開學後的前兩個月內,家長可以趁這段時間給予孩子正確的培養,等到期末考試時就會有很大的進步。

➤1、培養固定時間做某件事的習慣

學習時要講究順序,先預習,再學習,最後複習。預習是為了提前對於知識點加深印象,在第二天老師講解時能夠更理解,更融會貫通。

正式學習知識點時就要開始逐步加深難度,直至完全掌握知識點。而最後複習是為了鞏固記憶,不會學了轉眼就忘。而複習又是一種重新學習的概念,在複習中會發現新的理解,新的層次關係。

➤2、按時優先寫作業的學習習慣

有些孩子放學後會向媽媽提要求:“能不能先看會兒動畫片,再寫作業?”

對於這樣的要求,最好不要輕易答應孩子。因為孩子剛放學的時候,頭腦裡還保留有部分學習的狀態,儘快寫作業的話,比較容易“入戲”。一旦看完動畫片兒,孩子內心就會對作業抱有排斥感。

如果真想讓孩子休息一會的話,吃點水果、優酪乳,聊聊天,都是不錯的選擇。

➤3、整理文具和資料的學習習慣

看一個孩子文具和試卷收納得怎麼樣,基本可以猜出孩子的學習成績。無論學習還是生活,條理、有序的孩子總是顯得有計劃、有素養,效率也更高。

當孩子上小學後,建議家長給孩子買幾個檔袋或者資料夾,把學校發的試卷、講義、資料,都按照學科整理好。不但用的時候好找,也能很好地培養孩子的收納整理習慣。

在陪孩子寫作業時,家長要學會跟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互相監督,才能幫助孩子培養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習成績,最終達到陪伴的真正意義!

來源|學做優秀家長

這個中秋,陶陶居小黃人月餅開賣啦!

(點擊上方圖片獲取小黃人最新活動資訊)

看看那個,寫作業磨磨蹭蹭的拖到半夜還沒寫完。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自己小時候學習時,母親坐在一旁縫補針線的場景嗎?昏暗的燈光,安靜的氛圍,母親溫暖地為自己縫補著衣服,當時相視一笑格外溫馨。

當然現在這種縫補衣服的場景很少了,但家長們可以在孩子寫作業時拿來一本紙質書而不是電子書,然後安靜的跟孩子一起學習,表現出真正學習時的姿態。

例如看到某一段自己不太理解的內容可以用筆圈下來去查找資料,或者讀書時思考書中的知識點。這些都是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對於學習的態度的。

03

學習習慣

好的學習習慣是提升學習成績必不可少的有效因素,它很大程度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效率和成果。

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最好是在開學後的前兩個月內,家長可以趁這段時間給予孩子正確的培養,等到期末考試時就會有很大的進步。

➤1、培養固定時間做某件事的習慣

學習時要講究順序,先預習,再學習,最後複習。預習是為了提前對於知識點加深印象,在第二天老師講解時能夠更理解,更融會貫通。

正式學習知識點時就要開始逐步加深難度,直至完全掌握知識點。而最後複習是為了鞏固記憶,不會學了轉眼就忘。而複習又是一種重新學習的概念,在複習中會發現新的理解,新的層次關係。

➤2、按時優先寫作業的學習習慣

有些孩子放學後會向媽媽提要求:“能不能先看會兒動畫片,再寫作業?”

對於這樣的要求,最好不要輕易答應孩子。因為孩子剛放學的時候,頭腦裡還保留有部分學習的狀態,儘快寫作業的話,比較容易“入戲”。一旦看完動畫片兒,孩子內心就會對作業抱有排斥感。

如果真想讓孩子休息一會的話,吃點水果、優酪乳,聊聊天,都是不錯的選擇。

➤3、整理文具和資料的學習習慣

看一個孩子文具和試卷收納得怎麼樣,基本可以猜出孩子的學習成績。無論學習還是生活,條理、有序的孩子總是顯得有計劃、有素養,效率也更高。

當孩子上小學後,建議家長給孩子買幾個檔袋或者資料夾,把學校發的試卷、講義、資料,都按照學科整理好。不但用的時候好找,也能很好地培養孩子的收納整理習慣。

在陪孩子寫作業時,家長要學會跟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互相監督,才能幫助孩子培養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習成績,最終達到陪伴的真正意義!

來源|學做優秀家長

這個中秋,陶陶居小黃人月餅開賣啦!

(點擊上方圖片獲取小黃人最新活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