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墨子”爭氣,中國量子通信技術領跑全球

“墨子號”相關實驗

據報導,線上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兩篇來自同一國家、同一科研團隊的研究論文幾天前同時線上發表。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的名字,一起出現在了這期的《自然》雜誌上。幾乎是在同時,中國首個商用量子通信專網——山東濟南黨政機關量子通信專網完成測試,8月底正式投入使用。(9月12日中國青年網)

創建於1869年的《自然》雜誌,是公認的國際領先的科學週刊,

也是自然科研這一品牌的核心期刊,權威性自不待言。在《自然》上發表研究論文,沒有“兩把刷子”想都別想。同時發表兩篇論文,更是少之又少的情形。這本身就證明了論文的重要,折射出論文的“含金量”。

事實也是,兩篇論文同時宣告了兩個“第一次”:完全由我國自主研製的世界上第一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金鑰分發,

以及首次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加上此前《科學》雜誌已經發表過的首次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的研究成果,中國的“墨子號”已提前並圓滿實現全部三大既定科學目標,為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我們知道,

量子物理定律催生了超安全密碼學和量子通信協定,但這些協定必須與衛星協作才能在全球網路中發揮功能。將現存協議擴展至如此長的距離是一項巨大的實驗挑戰。而潘建偉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低軌衛星“墨子號”向建立全球網路邁出了十分關鍵的一步。實現了距離達1200千米的星地量子金鑰分發。由於單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的不可複製性,保證了資訊的不可竊聽和不可破解。
所以量子保密通信,是目前人類唯一已知的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的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它受到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原因就在這裡。

興隆站跟蹤“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實景拍攝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說,“墨子號”開啟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間量子物理學和量子引力實驗檢驗的大門,

為我國在國際上搶佔了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成為國際同行的標杆,實現了向“領跑者”的轉變。目前,領跑的“墨子號”也已顯現出明顯的聚合效應,奧地利科學家已經與中科院科研團隊展開了合作,德國、義大利等國家的科研團隊也在申請加入合作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說:“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他還說:“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擁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企業,能夠持續湧現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但願十分爭氣的“墨子號”,鼓舞起科學技術的風帆,推動我國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不斷湧現,向著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

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他還說:“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擁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企業,能夠持續湧現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但願十分爭氣的“墨子號”,鼓舞起科學技術的風帆,推動我國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不斷湧現,向著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