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交通像北京一樣堵?這輛汽車可以帶你“飛”,賺足回頭率 | 潮科技

如果你厭煩了開車上下班被堵在高峰期,那麼美國最大的無線電通信公司Verizon新推出的這款Hum Rider絕對是你的夢想“坐騎”:

Verizon推出Hum Rider,一輛能在早晚高峰令你自由穿行的改裝SUV

只要輕觸切換鍵,這輛改裝後的吉普大切諾基(Jeep Grand Cherokee)就能在液壓升降臂的幫助下,左右拓寬,向天伸展,越過萬千車輛。

“變形金剛”一般帥氣的Hum Rider

據Verizon稱,這台如“變形金剛”一般的Hum Rider在“其他任何方面”都與普通車輛一模一樣,它的特點在於:

Hum Rider能水準拓寬8英尺(約2.5米),垂直伸展5英尺(約1.5米)。

因此,它可以輕鬆躍過大部分車輛,筆直前進。

長達300英尺的液壓管負責供應從駕駛到刹車所需的一切動能,而排氣缸下的本田燃氣發電機則將電傳輸至液壓泵中。

Hum Rider自重8500磅(約3855公斤),是一輛普通股吉普大切諾基重量的兩倍。

由於車身重量的大幅增加,Hum Rider用卡車輪胎取代了標準的汽車輪胎。

Hum Rider的性能可謂炫酷,但令大眾意想不到的是,Verizon只打算生產一輛Hum Rider,旨在宣傳旗下的 Hum 車載服務。

換言之,Hum Rider僅僅是Verizon為了推廣Hum車載服務的廣告噱頭。

你能想像嗎?Verizon設計那台“變形金鋼”只為宣傳這倆小配件……

這波宣傳的主角——Hum車載服務,是何方神聖?

通訊巨頭Verizon為什麼會劍走偏鋒重金宣傳的Hum車載服務呢?

Hum 是面向後市場的車載服務及配套設備。它由OBD-II電子狗和藍牙音箱組成,

實際上是希望對配備OBD-II埠的汽車進行升級。使用Hum服務的使用者需每月繳納10美元月租(約合7元人民幣)。

簡單來說,Hum車載服務是為了兩類人設計的:一類是舊款車駕駛者,彌補車輛在硬體上的智慧缺陷;另一類是青少年駕駛者,方便其父母即時掌握兒女駕駛動態,並給車輛設置減速提醒、安全帶提醒等。

Verizon發佈的Hum系列廣告

Hum車載服務的主要功能特性包括:

精准路邊定位——迎合老款車輛在拋錨、爆胎、引擎過熱、電池沒電或其他任何需要拖車的情況下的需求。

事故報警及緊急救援——Hum會自動探測到事故的發生,並通知緊急應答中心,對車主進行即時協助。

車輛健康監測——預測、防止車輛機械故障升級,將車輛健康資料通過網路平臺,

發送到車主手機 App 上,讓車主詳細瞭解汽車狀況。

泊車及咪表工具——通過手機端App,駕駛者可以找到自己的車輛停放的位置和時間。

維護提示及警報——系統可以檢測油位元變化、輪胎旋轉等情況,對使用者做出提示。

被盜車輛定位助手——用戶可以要求Hum對自己被盜搶的車輛進行定位。

Hum 和 Hum Rider 有何關係?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不免疑惑:

Hum車載服務和那台巨型SUV——Hum Rider又有什麼關係?

難道“天上掉餡餅”,註冊了Hum車載服務就能免費駕駛Hum Rider?

別想太多,Hum Rider的功能只為一次性宣傳,與Hum車載服務幾乎沒有絲毫關聯。

對此,Verizon在Hum Rider的宣傳視頻中是這麼解釋的:

你的車子做不到橫跨其他車輛自由前行。而Hum車載系統可以利用新技能,幫你升級你的車輛。

這樣的邏輯顯然無法說服廣大車友。

美國知名科技網站the Verge將Hum Rider與去年我國轟動一時的“巴鐵1號”相類比,認為兩者都是“欺騙大眾的惡作劇”。

the Verge的評價不無道理。曾經為人稱道的立體公交——巴鐵一號模型車在今年8月初當眾跑了100米後,至今一直默默停靠在試跑現場原地,兩個多月無人問津,儼然成為“過氣網紅”。

2016年我國轟動一時的空中巴士“巴鐵一號”

主要報導交通科技的評論員Andrew J. Hawkins調侃道:

安息吧!高架交通工具。我再也不相信你了!

Verizon 開發 Hum Rider 一舉確實吸引了不少眼球,但行銷Hum車載服務的效果並不明顯。且不說大批網友轉移目光,興致勃勃地討論僅有一輛的 Hum Rider,不少科技業、媒體界的資深評論員甚至公開稱其為“愚蠢的公關手段(silly PR stunt)”。

的確,置身於資訊爆炸時代,人人都想搶佔談資,成為大眾茶餘飯後的焦點。但如果只注重以噱頭引發輿論,不僅會使大筆行銷資金“打水漂”,更有可能做低品牌形象,被刻上“差評”的烙印。

難道“天上掉餡餅”,註冊了Hum車載服務就能免費駕駛Hum Rider?

別想太多,Hum Rider的功能只為一次性宣傳,與Hum車載服務幾乎沒有絲毫關聯。

對此,Verizon在Hum Rider的宣傳視頻中是這麼解釋的:

你的車子做不到橫跨其他車輛自由前行。而Hum車載系統可以利用新技能,幫你升級你的車輛。

這樣的邏輯顯然無法說服廣大車友。

美國知名科技網站the Verge將Hum Rider與去年我國轟動一時的“巴鐵1號”相類比,認為兩者都是“欺騙大眾的惡作劇”。

the Verge的評價不無道理。曾經為人稱道的立體公交——巴鐵一號模型車在今年8月初當眾跑了100米後,至今一直默默停靠在試跑現場原地,兩個多月無人問津,儼然成為“過氣網紅”。

2016年我國轟動一時的空中巴士“巴鐵一號”

主要報導交通科技的評論員Andrew J. Hawkins調侃道:

安息吧!高架交通工具。我再也不相信你了!

Verizon 開發 Hum Rider 一舉確實吸引了不少眼球,但行銷Hum車載服務的效果並不明顯。且不說大批網友轉移目光,興致勃勃地討論僅有一輛的 Hum Rider,不少科技業、媒體界的資深評論員甚至公開稱其為“愚蠢的公關手段(silly PR stunt)”。

的確,置身於資訊爆炸時代,人人都想搶佔談資,成為大眾茶餘飯後的焦點。但如果只注重以噱頭引發輿論,不僅會使大筆行銷資金“打水漂”,更有可能做低品牌形象,被刻上“差評”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