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尺講臺上的堅守者:九位平凡老師各自的不凡人生

【編者按】

今天,是我國第33個教師節。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中國尊師的傳統由古至今,道的存在有多久遠,教師的歷史就有多悠久。“師”一直都是中華文化最堅定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數千年來從未斷絕。這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般的職業,以默默堅守和奉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傳道授業,千年之守。堅守著三尺講臺,為學生無私付出的老師們,你們辛苦了。

花甲教師|柱拐上課,他說講臺就是戰場

2017年9月7日,在西安交通大學從教35年,一向不苟言笑的數學教授周義倉,因為拄拐上課的照片被同學傳到朋友圈,一時在網上走紅。

周義倉教授拄拐走在校園裡。 視覺中國 圖

暑假時,周義倉崴了右腳,一直在養傷。9月1日開學前複查,醫生建議他繼續戴支架,走路時得加倍小心,不要站立時間太長。但周義倉沒有遵照醫生的囑咐,他拄著雙拐又走上了講臺,一站就是兩個小時。

周義倉教授在課堂上。 視覺中國 圖

這是周義倉教師生涯的最後一個學期。今年年底即將退休的周義倉,從西安交通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他著作等身,桃李天下,被學生們稱為“倉哥”。周義倉教授得知自己成為“網紅”後頗為感慨,“老師嘛,講臺就是戰場,教書育人是本職。”

退休教師|76歲退休不退崗,

他在社區免費開課15載

2017年7月23日,退休教師關塽為初一學生上物理課。 東方IC 資料圖

今年76歲的關塽,退休前是江蘇鎮江二中的一名物理老師,退休後關塽發揮自己的教學經驗,利用假期時間免費為社區的學生上課。補習班暑假開班,一週四節課、每週日答疑輔導。

關塽為初一學生上物理課。 東方IC 資料圖

關塽老師免費給社區的孩子們上課,這一舉動已經堅持了15年。從學校的三尺講臺到社區免費開設的輔導班,關塽退休不退崗,雖然離開了學校,但依然站立在講臺上。

民族教師|唯一的雙語老師,

他堅守苗族村寨四十年

貴州省黔西縣金蘭鎮瓦房村船頭山上的華崗二組、三組是一個苗族村寨,村民大多不會說漢語。

楊紹書正在教學生讀漢字。 視覺中國 資料圖

1961年出生的楊紹書,是村裡第一個初中生。16歲開始,他便在自家堂屋裡開辦識字班,教村裡的苗族孩子學漢語、識漢字。1996年,他的教學點併入華山小學,學校57個學生中,有23個是苗族孩子,因為其他老師不會苗語無法教學,楊紹書就成了華山小學的一名代課教師。

楊紹書在崎嶇的山路上接學生上學。 視覺中國 資料圖

楊紹書和學生所在的村寨,離華山小學約4公里,孩子上學要爬上陡峭的蜂子岩,翻過當地最高的船頭山,在崎嶇的羊腸小徑上跋涉2個小時左右。為了方便孩子們上學,楊紹書隨身帶著鐮刀、鋤頭,隨時修路、補路,並堅持每天接送孩子,21年來從不間斷。

楊紹書居住的茅草房。 視覺中國 資料圖

楊紹書從教至今已經40年,他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全部花在了村裡的苗族孩子身上,至今仍然住在40年前辦教學點時的茅草房裡,和妻子過著清貧的生活。正因為有了楊紹書的堅持,從1977年開始,華崗三組的適齡兒童沒有一個在小學階段失學、輟學。

重病教師|身患食道癌,他忍痛不離三尺講臺

陳建民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課。 視覺中國 資料圖

2016年9月8日,山東省泰安市葛石鎮杏山小學,陳建民已經堅守在教師崗位32年。他曾身患食道癌卻忍痛不離三尺講臺,感動了周圍所有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教育是陳建民傾盡一生追求的事業。32年的執著與堅守,他用生命的付出贏得了學生的愛戴和家長的信任。

手術後剛能自由行動的陳老師就主動要求回學校上課。 視覺中國 資料圖

即使在手術後需要休養恢復的日子裡,陳建民還是惦記著學校,念想著學生。病後剛能自由行動,他就主動要求回到學校,擔負起教學和檔案管理的工作,每天風雨無阻。32年來,陳建民所教學科成績一直保持全鎮領先,他教過的孩子已經超過5000名。

鄉村教師|在全球最不宜居的地方,他們堅守了20年

西海固,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是被稱為“苦瘠甲天下”的地方。因為長年乾旱,大部分地區生存條件極其惡劣,被聯合國認定為“全球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

49歲的二岔馬小學代課老師楊軍成,每個月只能領到800多元的工資,而他已堅守在講臺上20年。

2016年5月20日,代課老師楊軍成和他的8名學生。 視覺中國 資料圖

白崖小學唯一的代課老師楊雄,曾經在城市打工多年又返回村小,心中始終放不下對人民教師這份光榮職業的熱愛。

楊雄在給孩子們上課。 視覺中國 資料圖

堅守在最貧瘠土地上的老師還有很多,他們默默的奉和付出,為無數的農村孩子點亮了知識的明燈,開啟了一扇扇人生理想的大門,幫助這些農村孩子通過知識去改變命運。

“兵”老師|90後戰士,他是“北極村”的接棒老師

北紅小學,地處漠河縣北極鎮北紅村,從大興安嶺漠河縣城出發,要驅車130多公里,碾過終年覆蓋深雪的砂石公路,穿越層層原始森林,翻越一群大山才能到達。

2015年12月,黑龍江漠河,一大早,“兵”老師葛洪霖準時站在北紅小學三年級的講臺上。 視覺中國 資料圖

2013年,畢業于成都工業學院的“90後”戰士葛洪霖成了北紅小學的第三任英語代課老師。每週三天,葛洪霖都會從部隊來到北紅小學給孩子們上英語課,另外他還承擔著部分美術、體育的教學任務。

多年來,北紅村的“兵”老師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們對孩子們始終關愛有加,呵護幫助,愛心接力從未中斷,書寫了一部軍民融合、魚水情深的動人篇章。

民辦教師|就算只剩一個學生,他也會一直堅守

彭祖明正在給學生上課。 視覺中國 資料圖

2015年1月21日,河南信陽董家河鎮白馬山村的簡易小學,只有一個老師和6個學生。57歲的彭祖明,是土生土長的白馬山人,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村裡當上民辦教師後,就一直沒有離開過講臺。

彭祖明和他的6個學生正在吃午飯。 視覺中國 圖

學校的6個學生都是周邊村民的孩子,離學校近的1裡地路程,遠的有6裡多路,家長大多在信陽打工。平日裡,彭祖明總讓學生留下來吃飯,雨雪天路滑時,他要一一送學生回家才能放心,有時,不到放學就有家長打來電話,讓孩子留宿在學校。晚上,他就像對待自己孩子那樣,為學生洗臉、洗腳,哄他們入眠。

近年來,不少學生選擇到城裡上學,但對彭祖明來說,白馬山小學就是他人生唯一的“城市”,“就算只剩一個學生,我也會一直堅守,給他們力所能及的教育。”

異國教師|美國“奶奶”退休回國,她給學生留下1200余冊圖書

2017年6月29日,在安徽安慶師範大學執教了20年的老師埃斯特(Esther Snader)即將退休回國,許多師生聞訊趕來送別。

2017年6月29日,安慶師範大學的師生送別埃斯特。 視覺中國 資料圖

1998年,埃斯特通過國際外教交流組織從美國來到中國,開始了在安慶師範大學的英語教學。為了鼓勵學生閱讀,她將自己公寓的客廳,改造成英語角,定時向全校學生開放。年復一年,她的英語角藏書已達1200餘冊。退休之際,她將所有藏書全部捐給了學校。

2014年9月3日,埃斯特在“客廳圖書館”向學生介紹英文書籍。 江偉濤/視覺中國 資料圖

在安慶師範大學任教期間,埃斯特先後資助了9名外國語學院的貧困,促成跨國捐助四例,為一名患心臟病的學生支付了數千元手術費。學生們親切地稱呼她為“Grandma”(奶奶),這讓埃斯特很是驕傲。“前半生我在美國,後半生我會在中國,直到教不動書為止。 ”埃斯特用20年時間兌現了自己曾經許下的承諾。

教村裡的苗族孩子學漢語、識漢字。1996年,他的教學點併入華山小學,學校57個學生中,有23個是苗族孩子,因為其他老師不會苗語無法教學,楊紹書就成了華山小學的一名代課教師。

楊紹書在崎嶇的山路上接學生上學。 視覺中國 資料圖

楊紹書和學生所在的村寨,離華山小學約4公里,孩子上學要爬上陡峭的蜂子岩,翻過當地最高的船頭山,在崎嶇的羊腸小徑上跋涉2個小時左右。為了方便孩子們上學,楊紹書隨身帶著鐮刀、鋤頭,隨時修路、補路,並堅持每天接送孩子,21年來從不間斷。

楊紹書居住的茅草房。 視覺中國 資料圖

楊紹書從教至今已經40年,他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全部花在了村裡的苗族孩子身上,至今仍然住在40年前辦教學點時的茅草房裡,和妻子過著清貧的生活。正因為有了楊紹書的堅持,從1977年開始,華崗三組的適齡兒童沒有一個在小學階段失學、輟學。

重病教師|身患食道癌,他忍痛不離三尺講臺

陳建民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課。 視覺中國 資料圖

2016年9月8日,山東省泰安市葛石鎮杏山小學,陳建民已經堅守在教師崗位32年。他曾身患食道癌卻忍痛不離三尺講臺,感動了周圍所有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教育是陳建民傾盡一生追求的事業。32年的執著與堅守,他用生命的付出贏得了學生的愛戴和家長的信任。

手術後剛能自由行動的陳老師就主動要求回學校上課。 視覺中國 資料圖

即使在手術後需要休養恢復的日子裡,陳建民還是惦記著學校,念想著學生。病後剛能自由行動,他就主動要求回到學校,擔負起教學和檔案管理的工作,每天風雨無阻。32年來,陳建民所教學科成績一直保持全鎮領先,他教過的孩子已經超過5000名。

鄉村教師|在全球最不宜居的地方,他們堅守了20年

西海固,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是被稱為“苦瘠甲天下”的地方。因為長年乾旱,大部分地區生存條件極其惡劣,被聯合國認定為“全球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

49歲的二岔馬小學代課老師楊軍成,每個月只能領到800多元的工資,而他已堅守在講臺上20年。

2016年5月20日,代課老師楊軍成和他的8名學生。 視覺中國 資料圖

白崖小學唯一的代課老師楊雄,曾經在城市打工多年又返回村小,心中始終放不下對人民教師這份光榮職業的熱愛。

楊雄在給孩子們上課。 視覺中國 資料圖

堅守在最貧瘠土地上的老師還有很多,他們默默的奉和付出,為無數的農村孩子點亮了知識的明燈,開啟了一扇扇人生理想的大門,幫助這些農村孩子通過知識去改變命運。

“兵”老師|90後戰士,他是“北極村”的接棒老師

北紅小學,地處漠河縣北極鎮北紅村,從大興安嶺漠河縣城出發,要驅車130多公里,碾過終年覆蓋深雪的砂石公路,穿越層層原始森林,翻越一群大山才能到達。

2015年12月,黑龍江漠河,一大早,“兵”老師葛洪霖準時站在北紅小學三年級的講臺上。 視覺中國 資料圖

2013年,畢業于成都工業學院的“90後”戰士葛洪霖成了北紅小學的第三任英語代課老師。每週三天,葛洪霖都會從部隊來到北紅小學給孩子們上英語課,另外他還承擔著部分美術、體育的教學任務。

多年來,北紅村的“兵”老師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們對孩子們始終關愛有加,呵護幫助,愛心接力從未中斷,書寫了一部軍民融合、魚水情深的動人篇章。

民辦教師|就算只剩一個學生,他也會一直堅守

彭祖明正在給學生上課。 視覺中國 資料圖

2015年1月21日,河南信陽董家河鎮白馬山村的簡易小學,只有一個老師和6個學生。57歲的彭祖明,是土生土長的白馬山人,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村裡當上民辦教師後,就一直沒有離開過講臺。

彭祖明和他的6個學生正在吃午飯。 視覺中國 圖

學校的6個學生都是周邊村民的孩子,離學校近的1裡地路程,遠的有6裡多路,家長大多在信陽打工。平日裡,彭祖明總讓學生留下來吃飯,雨雪天路滑時,他要一一送學生回家才能放心,有時,不到放學就有家長打來電話,讓孩子留宿在學校。晚上,他就像對待自己孩子那樣,為學生洗臉、洗腳,哄他們入眠。

近年來,不少學生選擇到城裡上學,但對彭祖明來說,白馬山小學就是他人生唯一的“城市”,“就算只剩一個學生,我也會一直堅守,給他們力所能及的教育。”

異國教師|美國“奶奶”退休回國,她給學生留下1200余冊圖書

2017年6月29日,在安徽安慶師範大學執教了20年的老師埃斯特(Esther Snader)即將退休回國,許多師生聞訊趕來送別。

2017年6月29日,安慶師範大學的師生送別埃斯特。 視覺中國 資料圖

1998年,埃斯特通過國際外教交流組織從美國來到中國,開始了在安慶師範大學的英語教學。為了鼓勵學生閱讀,她將自己公寓的客廳,改造成英語角,定時向全校學生開放。年復一年,她的英語角藏書已達1200餘冊。退休之際,她將所有藏書全部捐給了學校。

2014年9月3日,埃斯特在“客廳圖書館”向學生介紹英文書籍。 江偉濤/視覺中國 資料圖

在安慶師範大學任教期間,埃斯特先後資助了9名外國語學院的貧困,促成跨國捐助四例,為一名患心臟病的學生支付了數千元手術費。學生們親切地稱呼她為“Grandma”(奶奶),這讓埃斯特很是驕傲。“前半生我在美國,後半生我會在中國,直到教不動書為止。 ”埃斯特用20年時間兌現了自己曾經許下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