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秦檜的名言,除了狗急跳牆的“莫須有”,還有這條老謀深算的毒策

說起秦檜這人,中國人的都知道,不知道那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秦檜有句廣為流傳的名言“莫須有”,他殺害南宋大將岳飛的理由,就是這種不靠譜的猜測。

不過,秦檜的這句名言,顯得那麼不入流,不夠正式。因為,它是在韓世忠逼問秦檜的時候,被逼飆出的情急之詞。

不過,秦檜還有句比較“陰謀論”的名言,

費老長時間熬制才出爐的。這名言就是“私史害正道”。

這一句話關係的不再是幾個人的恩恩怨怨,而是直接對整個中國的歷史文化產生不良影響。

話說,南宋紹興十四年,這已經是嶽飛死後的第三個年頭。秦檜是一個聰明人,他知道自己在歷史中是一個不光彩角色,面對一心想與北方金國議和苟安的宋高宗,遂獻出一計。

秦檜對宋高宗說:“是非不久明矣。靖康之末,圍城中失節者,

相與作私史,反害正道。”此話正合皇帝的心思,他也怕歷史給他五星差評,馬上同意進行禁絕野史。

隨後,由“私史害正道”引發的禁絕野史運動,可謂是文化的浩劫。

比如司馬光的曾孫不得不交出曾祖所作的《涑水紀聞》的大部分原稿交出毀掉,後世只留下該書的一小部分。

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

秦檜不僅毀書,還把自己的兒子安排到史官的位置上,除了對他歌功頌德的文字留下,其他一律禁毀。

可以看出,秦檜的“私史害正道”,背後的公私之分,很是清楚。只要對他不利的就是私史,對他有利的就是正史。

更可怕的是,“私史害正道”從此流傳,為權力者所歡喜,成為排斥異己、大家異見的最華麗的藉口。

中國史學發達,這個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連印度的歷史都要靠在中國的記載中去復原。

但自古以來,中國的史書分兩種:私史、官史。二者並行不悖,呈現給世人面前的是一個多維度的歷史觀察視角。

孔子所做的《春秋》就屬於私史,有聖人榜樣的示範作用,中國的歷代文人都很重視“私史”。

就連後來被定位官史的班固《漢書》、李延壽《南史》都原本是私史。

“私史害正道”多少在當時當刻能夠取得遏制輿論的效果,然而公道自在人心,歷史總能在細微末節間透露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