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人都可以當網紅?Facebook 首席運營官桑德伯格卻說別包裝自己

最近有人向暢銷書作者兼 Facebook 首席運營官雪麗·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提出了一個問題:商界人士應該如何管理自己的個人品牌?她的回答出人意料。

"你沒有品牌。"2017年5月,她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沃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的一場問答活動上回答道。"我經常聽到這個問題,但我每次都感到震驚。佳潔士(Crest)有品牌,畢雷(Perrier)有品牌,但人沒有這麼簡單。當我們被包裝之後,就會變得低效而虛假。"她補充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這可能很複雜,可能相互矛盾,有時候甚至存在錯誤。

桑德伯格的建議是什麼?"別包裝自己。"根據自己的感受真誠地表達自我。桑德伯格是社交媒體行業最有權勢的人之一,而個人品牌觀念之所以如此流行,社交媒體功不可沒。這是否意味著這種現象已經走到盡頭?桑德伯格對這種去人性化的荒謬理念的抵制或許會引領新的潮流。

打造個人品牌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1997年,《快公司》(Fast Company)發表了一篇題為《你就是品牌》(The Brand Called You)的文章,將這個概念普及開來。他們認為,需要認真塑造個人形象的不只是首席執行官或明星,所有人都應具備這種意識。

自我推銷和品牌合作在社交媒體上的興起,表明打造個人品牌已經成為人們的習慣:無論是在網上展現的形象,

還是給朋友、客戶、同事甚至潛在員工或贊助者留下的印象,他們都會向其中添加一些想法。

在當今這個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中,對良好公眾形象的重視顯得尤其重要:隨著競爭激烈的"零工經濟"崛起,數位檔案成為了抓住工作機會的關鍵。根據IPSE的調查,2008年以來,自由職業在英國已經增長43%。軟體公司Intuit在報告中預計,到2020年,獨立勞動者將占到美國勞動力總量的40%。

"哈薩克、埃及甚至柬埔寨現在都在講授個人品牌課程。

世界各地的求職顧問都告訴人們要用三四個單詞反映真實的自己。"印第安那大學伯明頓分校人類學副教授伊蘭娜·格爾森(Ilana Gershon)說。

傳統品牌會為產品賦予一種完美無瑕、始終如一的形象——想想著名的品牌口號便不難理解這種現象。但桑德伯格承認,人類並非如此。人類非常複雜,而且容易犯錯。一旦創造了一個"完美"的個人品牌,就很可能為了支撐這種形象而肩負重壓。

一直以來都有人對可以對人類進行包裝這種想法感到不安,而個人品牌也往往因為刻意描繪自我放縱的人而遭到批評。2012年,線上諷刺日報《The Onion》用一篇題為《可憐的人說,"我是個品牌"》(I Am A Brand,' Pathetic Man Says)的文章對這一趨勢進行了嘲諷。

這篇文章接著描述了"一個悲哀、可憐的地方網路開發者",他"認為自己每天發表的無聊博客文章、沒完沒了的Facebook狀態更新和令人惱怒的Foursquare簽到是'個人品牌名稱的延伸'。"作者想要闡述的主題是:沒有人那麼在乎我們試圖傳遞的資訊。在工作中得到重視要靠出色的工作,而不是塑造一個始終完美的形象。

自我推銷也會令人筋疲力竭。"當人們試圖打造個人品牌時……就必須時刻線上。"伊蘭娜·格爾森說,她是《在新經濟中窮困潦倒》(Down and Out in the New Economy)的作者。這就意味著每天都要用認真設計的內容更新好幾次社交媒體,以此取悅那些他們可能希望交往或合作的人。她表示,這"引出了一種不斷約束自己的新方式。它強迫你更加嚴格規範自己的個人生活,認為自己始終在為了業務而表演。"

在這樣的背景下,桑德伯格關於個人品牌的觀點可能敲響這種概念的喪鐘。

但其他人認為,這種想法仍有價值。家住約克郡谷地的個人品牌顧問珍妮佛·霍洛威(Jennifer Holoway)表示,這些批評都源自一個誤解。"這並不是偽造。"她提到創建個人品牌戰略時如是說,"關鍵在於'我已經是什麼樣的品牌?'"

霍洛威看待這個過程的觀點比較務實。無論如何,人們都會根據你的語言、行為和外貌對你作出判斷。為什麼不花些時間思考自己的最佳品質和特質,好讓你的線上資料顯得溫暖、真誠、積極,並且對類似於"你是幹什麼的?"這樣的問題給出明確的答案。

她的主要建議是:"不要試圖猜測'這個雇主喜歡什麼樣的人?'以及'我如何變成這樣的人?'不要奢望打造所有人都喜歡的個人品牌。關鍵要巧妙處理,還要真實可靠。"她還建議不要過於分散,最好專注於一個社交媒體平臺,而不要把自己的攤子攤得太薄。

莫里·克裡斯特(Molly Crist)和凱特莉娜·克勞斯·德漢德(Katerina Clauhs Dhand)已經知道如何實現這種平衡。這對來自美國費城的千禧一代姐妹在2014年成立了一家名為Onward Travel的精品旅遊公司,她們也認同桑德伯格對個人品牌的一些懷疑,但卻發現,根本無法徹底避免這種情況。

訪問她們網站的人可以觀看這對姐妹吃越南河粉、喝瑪格麗塔酒的視頻,還可以看她們講述自己在賓夕法尼亞農場的成長經歷,她們的母親和祖母從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一直都在那裡開班教授烹飪技術。"視頻可以更加精緻。"德漢德說,"但這卻展示了真實的自我,有點蠢。我們希望讓人們知道,我們是真實存在的人,希望營造信任感。"

克裡斯特也承認,"把我們的故事和我們自己介紹給客戶非常重要。"但不值得過分推廣個人品牌。例如,Onward Travel也進駐了常見的社交媒體平臺,但克裡斯特解釋道,"這並不是我們最看重的。我們已經發現,這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管理,而我們倆本身都不太熱衷在網上分享。"

與一些依賴自我推廣的網紅或生活教練不同,令她們感到高興的是,"我們歸根到底是在出售導遊服務,而不是出售自己。"(完)

"作者想要闡述的主題是:沒有人那麼在乎我們試圖傳遞的資訊。在工作中得到重視要靠出色的工作,而不是塑造一個始終完美的形象。

自我推銷也會令人筋疲力竭。"當人們試圖打造個人品牌時……就必須時刻線上。"伊蘭娜·格爾森說,她是《在新經濟中窮困潦倒》(Down and Out in the New Economy)的作者。這就意味著每天都要用認真設計的內容更新好幾次社交媒體,以此取悅那些他們可能希望交往或合作的人。她表示,這"引出了一種不斷約束自己的新方式。它強迫你更加嚴格規範自己的個人生活,認為自己始終在為了業務而表演。"

在這樣的背景下,桑德伯格關於個人品牌的觀點可能敲響這種概念的喪鐘。

但其他人認為,這種想法仍有價值。家住約克郡谷地的個人品牌顧問珍妮佛·霍洛威(Jennifer Holoway)表示,這些批評都源自一個誤解。"這並不是偽造。"她提到創建個人品牌戰略時如是說,"關鍵在於'我已經是什麼樣的品牌?'"

霍洛威看待這個過程的觀點比較務實。無論如何,人們都會根據你的語言、行為和外貌對你作出判斷。為什麼不花些時間思考自己的最佳品質和特質,好讓你的線上資料顯得溫暖、真誠、積極,並且對類似於"你是幹什麼的?"這樣的問題給出明確的答案。

她的主要建議是:"不要試圖猜測'這個雇主喜歡什麼樣的人?'以及'我如何變成這樣的人?'不要奢望打造所有人都喜歡的個人品牌。關鍵要巧妙處理,還要真實可靠。"她還建議不要過於分散,最好專注於一個社交媒體平臺,而不要把自己的攤子攤得太薄。

莫里·克裡斯特(Molly Crist)和凱特莉娜·克勞斯·德漢德(Katerina Clauhs Dhand)已經知道如何實現這種平衡。這對來自美國費城的千禧一代姐妹在2014年成立了一家名為Onward Travel的精品旅遊公司,她們也認同桑德伯格對個人品牌的一些懷疑,但卻發現,根本無法徹底避免這種情況。

訪問她們網站的人可以觀看這對姐妹吃越南河粉、喝瑪格麗塔酒的視頻,還可以看她們講述自己在賓夕法尼亞農場的成長經歷,她們的母親和祖母從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一直都在那裡開班教授烹飪技術。"視頻可以更加精緻。"德漢德說,"但這卻展示了真實的自我,有點蠢。我們希望讓人們知道,我們是真實存在的人,希望營造信任感。"

克裡斯特也承認,"把我們的故事和我們自己介紹給客戶非常重要。"但不值得過分推廣個人品牌。例如,Onward Travel也進駐了常見的社交媒體平臺,但克裡斯特解釋道,"這並不是我們最看重的。我們已經發現,這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管理,而我們倆本身都不太熱衷在網上分享。"

與一些依賴自我推廣的網紅或生活教練不同,令她們感到高興的是,"我們歸根到底是在出售導遊服務,而不是出售自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