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把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在重慶大地上 南岸:社區管理推行“三事分流” 提升居民幸福感

南岸區塗山鎮福民社區服務中心,居民正在栽種蔬菜、花草。

記者 鄭宇 攝

9月8日上午9時,南岸區塗山鎮福民社區服務中心,一場酵素手工皂製作活動正在進行,四五個居民將經廚餘物發酵的酵素倒進模具,做成具有保健功能的手工香皂。這些香皂做好後將全部出售,所得的收入歸社區公益組織所有。

“把群眾的智慧和力量集中起來,用群眾的方法解決群眾的問題,才能提升群眾對黨組織的信任度和滿意度。”南岸區民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該社區以社區教育為主線的創新社區服務模式,讓居民在獲得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增強鄰里和睦,提升了幸福感。而今,南岸在全區98個社區中推行“一區一色”管理模式,使每個社區都擁有獨特的社區管理模式,讓居民參與到社區事務管理,真正成為社區的主人。

用文化拉近鄰裡關係

福民社區成立於2013年12月,目前常住居民3萬餘人。2016年7月起,福民社區推出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六藝”公共文化服務。

何為“六藝”?即耕,體驗農耕文化;讀,弘揚國學文化;禮,傳承禮儀文化;養,推崇養生文化;居,宣導環保文化;樂,發展禮樂文化。圍繞“六藝”,福民社區建設了國學堂、食育坊、崇禮堂、自然堂、小劇場、茶藝軒等6個文化活動空間,並組織文藝活動,開展課程培訓,組織運動養生、食療養生品牌推薦會,為社區居民搭建了一個以文化為紐帶的交流橋樑,
也為和諧鄰里氛圍創造了條件。

9月8日,重慶日報記者在福民社區服務中心看到,建在自然堂的“一米菜園”,可供家庭進行栽種蔬菜、花草,農耕知識教育等戶外親子活動。社區居民用50小時的社區公共服務時間,即可換取一個面積為1平方米的戶外菜園。在食育坊,七八個居民在製作酵素、手工香皂。而一旁的小劇場,話劇社的成員正在排練一出名叫《相親》的話劇。

二樓的茶藝軒裡,茶藝師正在講解烹茶技藝……

服務中心裡,圍繞“六藝”開展的活動各不相同,參與的居民從幼兒到中老年人。“用文化作為社區活動的載體,不僅可提升居民素質,還能以此為橋樑拉近鄰裡關係,促進社區關係和睦。”福民社區書記王安強說。

不僅如此,福民社區還投入資金300余萬元,建成綜合服務大廳、黨員活動室、文體活動室、社區閱覽室、社區衛生服務站。此外,2000多平方米的社區公園還配有籃球場、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設施。

截至目前,福民社區已開展國學公益講座8次,吸引近800名居民參加;開展公益書法培訓課36次,培養書畫愛好者100余人;3名禮儀師開展兒童日常禮儀培訓500餘人次;超過500人次參與了社區組織的健康講座;開展環保酵素、手工皂、手工月餅製作等活動32次,共計700餘人次參與……

“有了這個橋樑,居民與居民之間,居民與社區之間的關係都更加密切。”王安強說,社區通過這個方式,讓居民走出封閉的空間,有機會與鄰居相處,並參與社區事務。截至目前,福民社區居民共自發組織關愛老人兒童、美化家園、文明勸導等志願服務35場,服務居民1200余人次。

讓居民參與社區管理

如果說福民社區通過文化橋樑找到了和諧鄰里關係的好方法,那麼南湖社區花園七村則是通過“居民自治”,讓一個近20年的老社區重新煥發了活力。

南湖社區成立於2001年,位於南坪中心繁華地帶,人口22721人。

花園七村緊靠馬路而建,沿著路邊的石梯拾階而上,首先看到一個廣場,不少居民正在此品茶;再往上,修葺一新的空地上栽種著花草樹木,老年大學的模特隊正在涼亭前排練節目。難以想像的是,半年前,這裡還是一副老舊散的景象。

今年2月,花園七村啟動了社區環境綜合治理專案。三益書院、茶韻廣場、悅耳鳥院、兒童樂園……整治後的花園七村突出“書香鳥語”這一特色,將社區的公共區域按功能劃分為了5塊,並對社區綠化進行了翻新。而在整治過程中,“居民自治”理念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新社區的5個區域中,占地面積最大的是茶韻廣場。南湖社區主任余建告訴重慶日報記者,社區居民愛好品茶,在治理前,社區公共區域散佈著許多老舊的椅子、遮陽傘。“這些多是居民自己留下的‘茶位’,長期堆放於此,很不雅觀。”余建說,治理過程中,社區曾考慮將這些“茶位”撤走。居民們得知後,提出開辦一家茶館,將從前分散擺放的“茶位元”在規定區域統一擺放。這一建議得到了社區的認可,由居民主張開辦的茶館售賣綠茶、紅茶、烏龍茶等茶水,價格從1元至5元不等。“現在我們有固定的地方喝茶,社區也變得更漂亮了。”正在茶館喝茶的李大爺說。

在南湖社區,“居民自治”並不僅體現在這一點上。成立於2015年的微益坊目前共有43個志願者組織,6200餘名志願者。這些志願者由社區居民自發組成,提供包括物業自治、兒童託管、家政服務等服務專案,還設有巧手工坊、翰墨香書畫社等興趣類社團。

在巧手工坊裡,各式各樣的串珠工藝品經由社區的婦女巧手做出,通過公益售賣活動或是淘寶店售賣出去,所獲利潤交給社區公益站。僅今年上半年,巧手工坊已獲得利潤1.6萬元。

“社區環境好了,居民的意見更有分量。大家住得越來越舒心。”余建告訴重慶日報記者,今年,社區環境綜合治理專案結束後,至少有5戶從前賣了房子搬離社區的居民又重新買房搬了回來。今年以來,南湖社區通過居民自治解決社區事務100餘件;2016年,南湖社區居民對社區工作滿意度達到98%。

社區管理推行“三事分流”

在南岸區的98個社區中,南湖社區、後堡社區榮獲“全國和諧示範社區”;回龍灣社區、東路社區、南湖社區榮獲“全國社會工作示範社區”。2016年11月,南岸區被民政部評為“全國第二批社會工作服務綜合示範區”。全區98個社區(村)打造了示範專案146個,150個社區(村)累計完成社區治理項目423個……

“幾年前,南岸區的社區管理也同樣遇到過瓶頸。問題主要來自3個方面。”南岸區民政局副局長賀俊介紹,由於城市化進程推進較快,南岸區也面臨著民生投入與群眾幸福感不成正比,市政建設、社區環境與社區和諧度不成正比,政府管理精細化,矛盾問題卻逐年增多等3個問題。“為此,南岸區提出一套做法即‘三事分流’。”賀俊說,“三事分流”即將社區事務分為“大事”、“小事”、“私事”。“大事”指政府行政事項和基本公共服務,由相關部門限期辦理;“小事”,即村(社區)自治事項和互助服務,通過社區牽頭召集社區自治組織、社區社會組織、相關居民等進行協商、溝通、決策解決;“私事”即居民個人事項和市場服務,引導居民自行解決或尋求市場途徑解決。

南湖社區宣導的“居民自治”就是基於“三事分流”原則提出的。這種做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明確責任邊界,並調動居民力量。“以南湖社區為例,凡是通過‘居民自治’解決的社區事務,其成果往往能得到更好的維護。”賀俊說。

2014年,“三事分流”理念被民政部評為全國社會治理十大創新成果。目前,該理念已在南岸區推行3年有餘。2015年至今,南岸區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區、國家衛生城區、全國雙擁模範城區等榮譽。

重報集團中央廚房 出品

”王安強說,社區通過這個方式,讓居民走出封閉的空間,有機會與鄰居相處,並參與社區事務。截至目前,福民社區居民共自發組織關愛老人兒童、美化家園、文明勸導等志願服務35場,服務居民1200余人次。

讓居民參與社區管理

如果說福民社區通過文化橋樑找到了和諧鄰里關係的好方法,那麼南湖社區花園七村則是通過“居民自治”,讓一個近20年的老社區重新煥發了活力。

南湖社區成立於2001年,位於南坪中心繁華地帶,人口22721人。

花園七村緊靠馬路而建,沿著路邊的石梯拾階而上,首先看到一個廣場,不少居民正在此品茶;再往上,修葺一新的空地上栽種著花草樹木,老年大學的模特隊正在涼亭前排練節目。難以想像的是,半年前,這裡還是一副老舊散的景象。

今年2月,花園七村啟動了社區環境綜合治理專案。三益書院、茶韻廣場、悅耳鳥院、兒童樂園……整治後的花園七村突出“書香鳥語”這一特色,將社區的公共區域按功能劃分為了5塊,並對社區綠化進行了翻新。而在整治過程中,“居民自治”理念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新社區的5個區域中,占地面積最大的是茶韻廣場。南湖社區主任余建告訴重慶日報記者,社區居民愛好品茶,在治理前,社區公共區域散佈著許多老舊的椅子、遮陽傘。“這些多是居民自己留下的‘茶位’,長期堆放於此,很不雅觀。”余建說,治理過程中,社區曾考慮將這些“茶位”撤走。居民們得知後,提出開辦一家茶館,將從前分散擺放的“茶位元”在規定區域統一擺放。這一建議得到了社區的認可,由居民主張開辦的茶館售賣綠茶、紅茶、烏龍茶等茶水,價格從1元至5元不等。“現在我們有固定的地方喝茶,社區也變得更漂亮了。”正在茶館喝茶的李大爺說。

在南湖社區,“居民自治”並不僅體現在這一點上。成立於2015年的微益坊目前共有43個志願者組織,6200餘名志願者。這些志願者由社區居民自發組成,提供包括物業自治、兒童託管、家政服務等服務專案,還設有巧手工坊、翰墨香書畫社等興趣類社團。

在巧手工坊裡,各式各樣的串珠工藝品經由社區的婦女巧手做出,通過公益售賣活動或是淘寶店售賣出去,所獲利潤交給社區公益站。僅今年上半年,巧手工坊已獲得利潤1.6萬元。

“社區環境好了,居民的意見更有分量。大家住得越來越舒心。”余建告訴重慶日報記者,今年,社區環境綜合治理專案結束後,至少有5戶從前賣了房子搬離社區的居民又重新買房搬了回來。今年以來,南湖社區通過居民自治解決社區事務100餘件;2016年,南湖社區居民對社區工作滿意度達到98%。

社區管理推行“三事分流”

在南岸區的98個社區中,南湖社區、後堡社區榮獲“全國和諧示範社區”;回龍灣社區、東路社區、南湖社區榮獲“全國社會工作示範社區”。2016年11月,南岸區被民政部評為“全國第二批社會工作服務綜合示範區”。全區98個社區(村)打造了示範專案146個,150個社區(村)累計完成社區治理項目423個……

“幾年前,南岸區的社區管理也同樣遇到過瓶頸。問題主要來自3個方面。”南岸區民政局副局長賀俊介紹,由於城市化進程推進較快,南岸區也面臨著民生投入與群眾幸福感不成正比,市政建設、社區環境與社區和諧度不成正比,政府管理精細化,矛盾問題卻逐年增多等3個問題。“為此,南岸區提出一套做法即‘三事分流’。”賀俊說,“三事分流”即將社區事務分為“大事”、“小事”、“私事”。“大事”指政府行政事項和基本公共服務,由相關部門限期辦理;“小事”,即村(社區)自治事項和互助服務,通過社區牽頭召集社區自治組織、社區社會組織、相關居民等進行協商、溝通、決策解決;“私事”即居民個人事項和市場服務,引導居民自行解決或尋求市場途徑解決。

南湖社區宣導的“居民自治”就是基於“三事分流”原則提出的。這種做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明確責任邊界,並調動居民力量。“以南湖社區為例,凡是通過‘居民自治’解決的社區事務,其成果往往能得到更好的維護。”賀俊說。

2014年,“三事分流”理念被民政部評為全國社會治理十大創新成果。目前,該理念已在南岸區推行3年有餘。2015年至今,南岸區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區、國家衛生城區、全國雙擁模範城區等榮譽。

重報集團中央廚房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