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個村厲害了,每天有人義務上門收垃圾

13日17時30分,永康市石柱鎮上楊村準時響起了悠揚的《月光曲》,

每家每戶的婦女一聽到曲子,紛紛拿出了自家的廚餘垃圾專用桶,站在門外等著。

“廚餘垃圾都分好沒?分好了就拿出來倒吧。”該村衛生計生管理員李玉燕和小夥伴們拉著一隻大垃圾桶,拿上掃帚、畚箕、鉗子,分成兩組到全村360多戶農戶家裡收廚餘垃圾。《月光曲》從她們隨身攜帶的小喇叭裡傳了出來,曲子成了“吆喝曲”。

19時許,天黑了下來,兩組人馬終於完成這份“工作”,刷洗清理垃圾桶後,

各自回家燒晚飯。“上門收垃圾是累了點,但一想到垃圾分類,就覺得再累也值得。”李玉燕說得很實在,衣服上還沾著些許污漬,邊擦邊說:“等會洗洗就好。”

今年8月,該村婦聯成員達成了一個讓人看似“鬧著玩”的共識:每天17時30分,大家一起上門收垃圾,宣傳引導村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真正把垃圾分類落到實處,讓美麗鄉村精品村更美更精緻。就這樣,這群“姐妹花”就說幹就幹,

義務勞動,默默攬下這份髒活、累活。

一開始,該村婦聯組織統一購置塑膠桶,分發至每家每戶,當做廚餘垃圾專用桶。“有些村民分不清哪一隻垃圾桶可以倒廚餘垃圾。有了這只專用桶,大家就清楚了該怎麼倒垃圾了。”該村婦聯副主席應彩華說,婦聯成員抽時間,在每一隻廚餘垃圾專用桶表明都標明了編號、戶主名字,還與村民簽訂垃圾分類承諾書,發放指導手冊。

等到前期工作準備到位,6名婦聯成員和該村村委會主任應美華組成一支隊伍,每天專門上門收垃圾。一開始,7名婦女沿著村道收廚餘垃圾,逢人就講垃圾分類。無論天氣如何,每天堅持準時開工。看到沒有分到位的,大家當著村民的面,伸手就往垃圾桶裡分揀開來,手套也不戴,這讓那些村民感到不好意思了

經過一段時間努力,該村垃圾分類工作逐漸落實到位,取得成效,

村民認同感和參與度不斷提高。原本,只有“七人行”,現在已經有43名婦女參與其中,有下地幹農活的村婦,也有教書育人的老師,還有幾名年齡較大的阿婆也要求加入;愛乾淨、怕髒的婦女也會伸手往垃圾桶裡分揀垃圾,不怕髒;“工作範圍”不斷擴大,實現整村全覆蓋;全村婦女基本都知道了垃圾分類,還樂於協助工作;村容村貌也逐步提升,全村公共區域幾乎難覓垃圾,村民各自管好房前屋後“一畝三分地”的環境衛生;周圍一些農村婦聯組織也來此討教經驗。
“要是給我工資,我還不做呢。”該村婦聯執委俞秀央說。

該村婦聯主席柳芳住在城區,卻堅持驅車回到村裡上門收廚餘垃圾。當天,她又有兩名新成員加入。接下來,她們還要組織村裡的小孩子參與垃圾分類培訓,讓孩子也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