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儀式感是疲憊生活裡的英雄夢想

最近,人們對於節日的熱情日益升溫,這種現象的背後,都指向了一個當今社會裡越來越熱的詞:儀式感。

似乎我們一夜之間,都學會了一種足以讓我們與其他芸芸眾生區別開來的詞:儀式感。

於是,網路上冒出了許多的“生活家”,教你如何將儀式感貫徹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細節。

不懂浪漫的直男被群嘲:沒有儀式感,不懂生活。所有人都想方設法地讓每一天都與眾不同,吃飯前的手機拍照大會+意味不明的配字,我們每天都在生產儀式感,似乎我們每一天都過得幸福滿滿,睡前要認真感謝上天的恩賜,讓人生這麼充實又有趣。

互聯網的興起讓許多東西莫名其妙地流行起來。

裹挾在其中的平凡大眾未免跟風,在儀式感大行其道的今天,你真的瞭解儀式感嗎?

儀式感其中一個官方的解釋是: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中看似無趣的事情。其實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非常注重儀式感的民族,

禮儀之邦可不是說說而已。

儒家文化的“禮”。其本義就是儀式。幾千年來我國典籍中凡是記錄、論述“禮”的著作,其實都是在講儀式,其數量可謂浩如煙海。五禮吉凶軍兵嘉,六禮冠婚喪祭鄉相見,九禮冠婚朝聘喪祭賓主鄉飲酒軍旅。

中國文化中的“禮”一直在不停地完善,某種程度上甚至扮演著“社會秩序維護者”的角色,但與我們現在的“法”的概念不同的是:禮首先示人以儀式,

教人以典章,令人感同身受,進而給人以約束,使人知可為與不可為,行教化之功用。

禮規定了一國上下所有階層的日常行為,《左傳》雲:“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其意在此也。

當今社會禮制已經被法制所代替,剝除了禮中的政治意味,便單純剩下了民俗意味。所以這並不是一個外來詞,過年的團聚,春運,壓歲錢,甚至春晚,都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儀式感。

儀式感之於現代人的特殊意味就是將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瑣碎昇華,

將現實拔高至一個詩意的境界,以此來緩解或者逃避現實生活帶來的疲憊。

儀式感治癒著都市里穿梭于林立高樓間的男男女女,即使今天你只是埋頭于一方小小格子間的普通螺絲釘,儀式感説明你標記著生活中每一個幸福節點,這些幸福的瞬間,會成為你日後的漫長生活裡抵禦厭世情緒的最大助力。

無法體面甚至艱難生活著的我們,太需要這看似虛幻的安慰了。說到底,儀式感拯救了掙扎在日復一日普通生活的人們。這大約就是“看電影”和“看2017年第一場電影的區別”。儀式感,是你疲憊生活裡的英雄夢想。

然而今天,我們是否過度解讀了儀式感呢,你的生活從擁有儀式感開始,是不是已經逐步地被儀式感綁架?

七夕的到來讓多少情侶戰戰兢兢,想法設法地準備驚喜,準備感動,醞釀情緒,預備將所有最感人最煽情的行為爆炸在那一天。

生怕被扣上沒有儀式感,不夠愛我的帽子。但是回首你們攜手走到現在的每一天每一個細節,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做出改變,這質與量的變化本身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儀式感。

慶祝紀念日固然重要,可這紀念日本身也是來自于普通生活中的靈感。

儀式感的產生是讓人們感受生活的溫暖,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溫酒本身是一種儀式感的具體體現,但更重要的是溫酒過程中的期待和驚喜,溫酒,卻不僅僅是溫酒,更是對生活的熱愛與感動,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體驗到這一層,才算真正擁有了儀式感,否則,就只是繁瑣且意味不明的形式而已。

說到底,是要讓你自己去賦予生活以儀式感,而不是讓儀式感規劃你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儀式感是你出於內心對生活的熱愛,而不是模仿他人的形式,切莫讓儀式感綁架了你的生活。

願浮世中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平凡生活的英雄夢想。

你的生活從擁有儀式感開始,是不是已經逐步地被儀式感綁架?

七夕的到來讓多少情侶戰戰兢兢,想法設法地準備驚喜,準備感動,醞釀情緒,預備將所有最感人最煽情的行為爆炸在那一天。

生怕被扣上沒有儀式感,不夠愛我的帽子。但是回首你們攜手走到現在的每一天每一個細節,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做出改變,這質與量的變化本身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儀式感。

慶祝紀念日固然重要,可這紀念日本身也是來自于普通生活中的靈感。

儀式感的產生是讓人們感受生活的溫暖,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溫酒本身是一種儀式感的具體體現,但更重要的是溫酒過程中的期待和驚喜,溫酒,卻不僅僅是溫酒,更是對生活的熱愛與感動,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體驗到這一層,才算真正擁有了儀式感,否則,就只是繁瑣且意味不明的形式而已。

說到底,是要讓你自己去賦予生活以儀式感,而不是讓儀式感規劃你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儀式感是你出於內心對生活的熱愛,而不是模仿他人的形式,切莫讓儀式感綁架了你的生活。

願浮世中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平凡生活的英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