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佛山以產業轉型升級為主要推手,實現綠色發展與經濟發展和諧共進

藍天白雲下,3個融合了工業設計與裝備美學的煙氣排放口往外排放著輕柔白煙……很難相信,這是曾令人聞之色變的陶瓷行業工廠。

美麗的綠島湖吸引市民組團遊覽。/佛山日報記者王偉楠攝

近幾年,蒙娜麗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入8000多萬元深化環保治理技術與設施升級改造,先後建立三個高標準排放口,讓廠區環境空氣品質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積極轉型升級、主動節能減排的企業,又何止蒙娜麗莎一家。近年來,佛山認真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

嚴守生態底線,以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環境提升。經濟不斷實現跨越式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從2011年6580億元提高到2016年8630億元,五年跨越了兩個千億元臺階。而環境品質也隨之提升,以二氧化硫為代表的工業污染大幅改善,年均濃度下降58.8%,去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310天,比前年增加了3天。

這一系列資料印證,佛山已實現了綠色發展與經濟發展和諧共進,

有效改善環境空氣品質,讓老百姓暢享更多藍天白雲等“環保紅利”,帶給他們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佛山這座製造業大市,又向建設宜居宜業宜創新的高品質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以及更高品質的民生幸福城市邁出堅實的一步。

淘汰高污染低產能企業

三棟並排而立的五層大樓,大雨過後,窗明几淨。近日,記者在位於南海區桂城街道平洲夏南二社區的天富科技城看到,

該片區與周邊一排排低矮廠房形成了鮮明對比。難以想像,3年前,這片80畝土地上存在密集的鋼材廠,簡陋的鐵棚下進行著粗放式生產。

遍地傳統的破舊工業廠房,給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壓力。2014年,夏南二鋼材市場合同到期後,這裡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在不改變土地功能的前提下,該片區對環境和產業進行雙升級,將原來高耗能、低效益的鋼材廠淘汰,

改造成整齊有序的創新產業園區,即如今的天富科技城。

依靠優越的外部條件,天富科技城定位為集生產、研發、辦公、應用、生活為一體的都市型產業園區,是桂城首個“工改工”村級工業園改造項目。南海桂城園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麥永波表示,區別于傳統產業載體,天富科技城別出心裁地提出“定制廠房”理念,同時推動“產業上樓”,鼓勵無污染、環境友好型企業入駐更高樓層,

化解土地資源緊張問題。

“升級改造後,周邊環境越來越好了。”看到如今的生活環境,在產業園附近居住了近7年的黃家泉頗感欣慰。

建設天富科技城,可以說顯示了佛山鐵腕治汙、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決心。針對村級工業園,佛山狠下猛藥治理,近年關停了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堅決取締“小散亂汙”企業。據統計,“十二五”期間,佛山累計關停污染企業千餘家。去年,我市又按計劃完成第二批100個行政村(居)的村級工業區環境整治,清理淘汰企業1221家。今年,我市繼續推進第三批100個行政村的村級工業區環境整治提升。截至7月,完成清理淘汰企業891家,整治提升企業1770家。

佛山鐵心、鐵拳、鐵腕治汙,效果逐步顯現。二氧化硫是最能代表工業污染的指標,今年上半年,全市二氧化硫同比下降7.7%。

升級技術主動節能減排

陶瓷、鋁型材等是大氣污染重點行業。而佛山素有“南國陶都”美譽,此前眾多高污染的陶瓷廠存在,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威脅。為此,佛山近年堅持實施以綠色節能為重點的技術升級改造,眾多企業主動減排降能耗,走綠色發展道路。

早在2007年,環保風暴來襲,讓眾多環保不達標陶企面臨停產之憂。也正是在那時,蒙娜麗莎的陶瓷薄板研發進入關鍵期,並嘗試以薄板的理念,助推節能減排。

近日,記者在蒙娜麗莎集團薄板示範生產車間看到,環境十分整潔。該車間於2007年建成投產,對比傳統瓷磚生產,原材料能耗降低了2/3,綜合能耗降低了一半,各種廢氣廢塵等污染物也減少了六七成。

“2007年以來,該車間採用的燃料是液化氣,成本是天然氣的兩倍,但有利於陶瓷行業清潔生產,二氧化硫排放幾乎為零。”該公司董事張旗康表示,以前在人們印象中,陶瓷廠有厚厚一層粉塵,但這裡並沒有,“黑皮鞋進來還是黑皮鞋出去”。

“環保治理沒有句號,只有逗號。”蒙娜麗莎集團這麼宣導,也確實這麼做。2014年,蒙娜麗莎集團又對西樵生產基地3號煙氣排放口進行除塵、脫硫、脫硝等整治工作。隨後,繼續對1號和2號排放口進行了深化治理提升改造,各項排放指標遠嚴於國家強制性標準。

如今,蒙娜麗莎集團嘗到了節能減排所帶來的甜頭,它的實踐也印證了環保治理與經濟效益並不矛盾。實際上,蒙娜麗莎的一個個環保大手筆項目,背後也體現了佛山堅定不移地為製造業注入“綠色引擎”,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從2015年起,佛山工業技術改造投資總額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一。今年以來,佛山工業技改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上半年工業技改投資291.67億元,增長21.2%,總量繼續排全省第一。

百姓樂享綠色發展成果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佛山通過淘汰關停高污染企業、升級技術推動節能減排等方式,大力促使產業轉型升級後,人居環境大為改善。

在南莊居民劉少貴印象中,以前南莊大道到處都是陶瓷廠,天空灰濛濛一片,空氣品質較差,“而經過產業升級後,如今剩下的更多是環保型陶瓷廠,空氣變好,‘佛山藍’頻頻刷爆朋友圈,這裡慢慢變成了一座宜居城市”。

說起南莊鎮近年的生態環境變化,不得不提綠島湖的建設。綠島湖位於南莊東北部,這片充滿嶺南水鄉風情的區域曾一度隱藏在工業污染中,不為人知。隨著該鎮產業轉型升級,綠島湖已從一片荒草地化身成一個都市產業新區和生態公園,綠化率達90%。

如今的綠島湖,是一個湖光瀲灩、鳶飛魚躍的千畝生態活水湖,以其稀有的原生態成為珠三角地區體驗都市慢生活的理想之處,吸引了大批市民前來觀賞。今年四月,廣州遊客童晶曾驅車帶家人到綠島湖濕地公園賞花,“當時是在朋友圈看到的照片,沒想到去了現場發現更加美麗”。

而每逢節假日,綠島湖內約8公里的環湖綠道也成為一家老小、騎行愛好者的休閒聚集地。在禪城騎行發燒友阿鋒看來,綠島湖是一個夏日“騎行勝地”。“小道旁枝葉茂密的大樹形成了一把天然的遮陽傘,讓你絲毫感受不到太陽的熱力,更有種走進了天然氧吧的錯覺。隨風環湖騎行,一路暢享清新空氣。”

如同阿鋒一樣,如今越來越多市民正享受著佛山堅持綠色發展所帶來的豐碩成果,生活中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文/佛山日報記者梁建榮、黎翠怡,見習記者韋娟明

去年,我市又按計劃完成第二批100個行政村(居)的村級工業區環境整治,清理淘汰企業1221家。今年,我市繼續推進第三批100個行政村的村級工業區環境整治提升。截至7月,完成清理淘汰企業891家,整治提升企業1770家。

佛山鐵心、鐵拳、鐵腕治汙,效果逐步顯現。二氧化硫是最能代表工業污染的指標,今年上半年,全市二氧化硫同比下降7.7%。

升級技術主動節能減排

陶瓷、鋁型材等是大氣污染重點行業。而佛山素有“南國陶都”美譽,此前眾多高污染的陶瓷廠存在,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威脅。為此,佛山近年堅持實施以綠色節能為重點的技術升級改造,眾多企業主動減排降能耗,走綠色發展道路。

早在2007年,環保風暴來襲,讓眾多環保不達標陶企面臨停產之憂。也正是在那時,蒙娜麗莎的陶瓷薄板研發進入關鍵期,並嘗試以薄板的理念,助推節能減排。

近日,記者在蒙娜麗莎集團薄板示範生產車間看到,環境十分整潔。該車間於2007年建成投產,對比傳統瓷磚生產,原材料能耗降低了2/3,綜合能耗降低了一半,各種廢氣廢塵等污染物也減少了六七成。

“2007年以來,該車間採用的燃料是液化氣,成本是天然氣的兩倍,但有利於陶瓷行業清潔生產,二氧化硫排放幾乎為零。”該公司董事張旗康表示,以前在人們印象中,陶瓷廠有厚厚一層粉塵,但這裡並沒有,“黑皮鞋進來還是黑皮鞋出去”。

“環保治理沒有句號,只有逗號。”蒙娜麗莎集團這麼宣導,也確實這麼做。2014年,蒙娜麗莎集團又對西樵生產基地3號煙氣排放口進行除塵、脫硫、脫硝等整治工作。隨後,繼續對1號和2號排放口進行了深化治理提升改造,各項排放指標遠嚴於國家強制性標準。

如今,蒙娜麗莎集團嘗到了節能減排所帶來的甜頭,它的實踐也印證了環保治理與經濟效益並不矛盾。實際上,蒙娜麗莎的一個個環保大手筆項目,背後也體現了佛山堅定不移地為製造業注入“綠色引擎”,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從2015年起,佛山工業技術改造投資總額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一。今年以來,佛山工業技改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上半年工業技改投資291.67億元,增長21.2%,總量繼續排全省第一。

百姓樂享綠色發展成果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佛山通過淘汰關停高污染企業、升級技術推動節能減排等方式,大力促使產業轉型升級後,人居環境大為改善。

在南莊居民劉少貴印象中,以前南莊大道到處都是陶瓷廠,天空灰濛濛一片,空氣品質較差,“而經過產業升級後,如今剩下的更多是環保型陶瓷廠,空氣變好,‘佛山藍’頻頻刷爆朋友圈,這裡慢慢變成了一座宜居城市”。

說起南莊鎮近年的生態環境變化,不得不提綠島湖的建設。綠島湖位於南莊東北部,這片充滿嶺南水鄉風情的區域曾一度隱藏在工業污染中,不為人知。隨著該鎮產業轉型升級,綠島湖已從一片荒草地化身成一個都市產業新區和生態公園,綠化率達90%。

如今的綠島湖,是一個湖光瀲灩、鳶飛魚躍的千畝生態活水湖,以其稀有的原生態成為珠三角地區體驗都市慢生活的理想之處,吸引了大批市民前來觀賞。今年四月,廣州遊客童晶曾驅車帶家人到綠島湖濕地公園賞花,“當時是在朋友圈看到的照片,沒想到去了現場發現更加美麗”。

而每逢節假日,綠島湖內約8公里的環湖綠道也成為一家老小、騎行愛好者的休閒聚集地。在禪城騎行發燒友阿鋒看來,綠島湖是一個夏日“騎行勝地”。“小道旁枝葉茂密的大樹形成了一把天然的遮陽傘,讓你絲毫感受不到太陽的熱力,更有種走進了天然氧吧的錯覺。隨風環湖騎行,一路暢享清新空氣。”

如同阿鋒一樣,如今越來越多市民正享受著佛山堅持綠色發展所帶來的豐碩成果,生活中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文/佛山日報記者梁建榮、黎翠怡,見習記者韋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