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刀鋒匠心—親朋工友眼中的“大國工匠”徐立平

在徐立平(右一)的帶領下,班組先後實現了數十種導彈發動機的數控整形技術應用。

記者 趙晨攝

記者 張斌峰 沈謙 程靖峰

在採訪徐立平先進事蹟的過程中,他的工友、親人、徒弟提起他,無不有著太多的感慨與激情。一個個的故事感動人心,一句句的讚譽發自肺腑。

成果豐碩的“藍領發明家”

——講述者:徐立平同事張春雲

徐立平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工作中的鑽研勁頭。

一次,又一個重點型號產品投入批量生產,週期要求緊,

任務量大。組員們加班加點,仍然滿足不了進度要求。整形工序一度成為全廠乃至全院嚴重的生產瓶頸。看著大家疲憊的樣子,作為班組長的徐立平既心疼又著急。怎麼辦?還能怎麼改進?這些問題一直在他腦子裡盤旋。

一天晚上,徐立平看到兒子在用削皮機削蘋果,看著快速轉動的削皮機把手,他突然有了“靈感”,好像看到了苦苦找尋的答案,立刻興奮地找來筆和紙塗塗畫畫起來。

第二天一上班,他就帶領大家設計、加工。經過不斷修改完善,一個半自動整形專用刀具誕生了。切削、稱量、廢藥處理,一氣呵成,整形工作的效率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工作人員的操作可靠性和產品品質的穩定性都得到了有效保證。這個刀具就是後來被工廠命名的“立平刀”。

現在,徐立平已經從“帥小夥”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但還在不停地搞創新和發明。

執拗而認真的師傅

——講述者:徐立平徒弟韓朔

我剛開始給徐立平當徒弟,覺得師傅就是個普通人,幹著普普通通的事,還有些執拗、偏執、倔強,我甚至認為他情商很低,幹事死板。

在給徐立平當徒弟時,他每天都要讓我練到胳膊酸疼得抬不起來才結束,也從來不表揚我,說得最多的就是“不行,重來!”

一次,我進行樣塊取樣,那是我們組最平常的一項工作,師傅交代我要注意看技術尺寸要求。

我看到圖紙上對於尺寸的要求沒有上限,寧大勿小,只是做實驗用,就覺得很簡單,三下五除二地幹完了。當我正得意時,師傅卻黑著臉走過來,劈頭蓋臉地訓斥:“你幹的是啥活?”我嘟囔著辯解:“尺寸都合適啊。”他更加嚴厲地批評我:“你以後再這樣幹活,就別把我叫師傅。你想過後面工序的困難嗎?你的取樣不規整,會給切片實驗增加額外的工作量,造成安全隱患。”

當時我想不通,

咱幹好自己的活就行了,咋還要為下道工序著想?師傅實在是太強了。

師傅看穿了我的心思,那天工作完後和我談了很久。他說:“我們從事的工作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每一個環節、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上道工序的品質決定了下道工序的節點,每一個環節都事關成敗。”他給我講了航太前輩們嚴謹細實、精益求精的故事,講“挑戰者”號爆炸、運載火箭發射失利,也許就是因為一個密封圈的失效或一枚螺釘的漏裝,讓我明白航太人的工作必須細上加細、嚴上加嚴、慎之又慎。

現在,我也帶徒弟了,我也像師傅對我一樣嚴格要求自己的徒弟,像師傅一樣手把手地教他們技能。我帶的徒弟在改進創新上也有了收穫,還獲得了省級和集團公司的獎勵。

“不管不顧”的丈夫

——講述者:徐立平妻子梁遠珍

我和徐立平都出生在航太家庭,都受父輩影響成了航太人。

徐立平經常加班加點,任務不太多的時候,也著魔一樣琢磨怎樣提升技能、改進工具,成了一些人眼裡的“怪人”。每天下班回家,只要看到他有點發呆,我就知道肯定是車間有活沒弄明白,回家繼續琢磨。

我剛生完孩子,他們班組就承擔了國家某重點型號的藥柱包覆工作,所需片材需要用臺鉗壓出痕跡,再用剪刀裁剪,費心費力費工時。任務開始後,他每次回家都到深夜了。有一天,他和我商量:“能不能在家騰出一塊地方,我想搞點東西,這活幹得太費勁了!”第二天,我們家的飯桌就變成了工作臺,擺滿了各種零部件和圖版,吃飯只能在小茶几上湊合。徐立平下班一回家,就趴在檯面上寫寫畫畫,一直到深夜。兩個星期後,他設計的“壓片刀”圖紙正式出稿,照此加工出的刀具省時省力,工作效率提升了好多倍。

由於徐立平忙於工作,很少照看孩子,孩子對他意見很大。孩子上高三後的一天,對我“訴苦”了兩個多小時,說爸爸對他“不管不顧”,沒有個當爸的樣子。我聽後心裡五味雜陳,想解釋,卻又不知該怎樣說。

2012年,院裡表彰50年來最具影響力和感動四院的10個英模群體和個人,當孩子看到紀實短片中,徐立平在炎炎烈日下揮汗如雨,在極度危險的固體燃料上小心翼翼操作,看到他發明的刀具如閱兵陣列般整齊排列,孩子終於理解了父親。那一晚,父子倆促膝長談直到深夜,消除了隔閡。

堅守在艱苦崗位的“士兵”

——講述者:航太四院新聞宣傳中心記者劉源

參加工作後,我一直對徐師傅和他的工作很好奇,想要知道“鑽進裝填有幾十噸火炸藥的發動機燃燒室裡去挖藥”需要怎樣的勇氣與膽量。當單位把跟蹤採訪徐師傅的任務交給我後,我逐漸瞭解了他,讀懂了和他一樣的航太人。

徐師傅工作的車間外面是一道道高高築起的防爆牆,進入時不能穿帶鐵跟鐵釘的鞋,不能帶任何可能產生火星的東西,手機要存放在指定位置,要穿上特製的防護服,帶上厚厚的口罩。空氣中彌漫著強烈的刺鼻味道,讓人待一段時間就得到外面去透透氣。

因為要防靜電,無論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徐師傅工作時要始終穿著特製的長袖工作服,夏天會悶得不停出汗,冬天又凍得直打哆嗦。

在徐師傅的家裡,我看到很多運動器材。長時間一個姿勢雕刻火藥,不僅讓他常感到腰酸背痛,也使得他走路時身體變得向一側傾斜。準備這些東西,就是為了回到家裡練一練,緩解身體疲勞,矯正身體曲度。

徐師傅有過轉崗的機會,到辦公室做行政管理工作。就在那時,恰好國家某重點型號產品的一批生產任務下來,徐師傅毫不猶豫地留在了原崗位。等那批任務完成,已經是兩年以後了。徐師傅說,他其實從來沒有想過離開整形崗位,只有在那兒,他才覺得踏實和有價值。

讓我明白航太人的工作必須細上加細、嚴上加嚴、慎之又慎。

現在,我也帶徒弟了,我也像師傅對我一樣嚴格要求自己的徒弟,像師傅一樣手把手地教他們技能。我帶的徒弟在改進創新上也有了收穫,還獲得了省級和集團公司的獎勵。

“不管不顧”的丈夫

——講述者:徐立平妻子梁遠珍

我和徐立平都出生在航太家庭,都受父輩影響成了航太人。

徐立平經常加班加點,任務不太多的時候,也著魔一樣琢磨怎樣提升技能、改進工具,成了一些人眼裡的“怪人”。每天下班回家,只要看到他有點發呆,我就知道肯定是車間有活沒弄明白,回家繼續琢磨。

我剛生完孩子,他們班組就承擔了國家某重點型號的藥柱包覆工作,所需片材需要用臺鉗壓出痕跡,再用剪刀裁剪,費心費力費工時。任務開始後,他每次回家都到深夜了。有一天,他和我商量:“能不能在家騰出一塊地方,我想搞點東西,這活幹得太費勁了!”第二天,我們家的飯桌就變成了工作臺,擺滿了各種零部件和圖版,吃飯只能在小茶几上湊合。徐立平下班一回家,就趴在檯面上寫寫畫畫,一直到深夜。兩個星期後,他設計的“壓片刀”圖紙正式出稿,照此加工出的刀具省時省力,工作效率提升了好多倍。

由於徐立平忙於工作,很少照看孩子,孩子對他意見很大。孩子上高三後的一天,對我“訴苦”了兩個多小時,說爸爸對他“不管不顧”,沒有個當爸的樣子。我聽後心裡五味雜陳,想解釋,卻又不知該怎樣說。

2012年,院裡表彰50年來最具影響力和感動四院的10個英模群體和個人,當孩子看到紀實短片中,徐立平在炎炎烈日下揮汗如雨,在極度危險的固體燃料上小心翼翼操作,看到他發明的刀具如閱兵陣列般整齊排列,孩子終於理解了父親。那一晚,父子倆促膝長談直到深夜,消除了隔閡。

堅守在艱苦崗位的“士兵”

——講述者:航太四院新聞宣傳中心記者劉源

參加工作後,我一直對徐師傅和他的工作很好奇,想要知道“鑽進裝填有幾十噸火炸藥的發動機燃燒室裡去挖藥”需要怎樣的勇氣與膽量。當單位把跟蹤採訪徐師傅的任務交給我後,我逐漸瞭解了他,讀懂了和他一樣的航太人。

徐師傅工作的車間外面是一道道高高築起的防爆牆,進入時不能穿帶鐵跟鐵釘的鞋,不能帶任何可能產生火星的東西,手機要存放在指定位置,要穿上特製的防護服,帶上厚厚的口罩。空氣中彌漫著強烈的刺鼻味道,讓人待一段時間就得到外面去透透氣。

因為要防靜電,無論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徐師傅工作時要始終穿著特製的長袖工作服,夏天會悶得不停出汗,冬天又凍得直打哆嗦。

在徐師傅的家裡,我看到很多運動器材。長時間一個姿勢雕刻火藥,不僅讓他常感到腰酸背痛,也使得他走路時身體變得向一側傾斜。準備這些東西,就是為了回到家裡練一練,緩解身體疲勞,矯正身體曲度。

徐師傅有過轉崗的機會,到辦公室做行政管理工作。就在那時,恰好國家某重點型號產品的一批生產任務下來,徐師傅毫不猶豫地留在了原崗位。等那批任務完成,已經是兩年以後了。徐師傅說,他其實從來沒有想過離開整形崗位,只有在那兒,他才覺得踏實和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