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皇帝”兩個字的起源嗎?

摘要:我們經常在歷史書上或是電影電視上看到或聽到人們將一國帝王稱作“皇帝”,那“皇帝”兩個字怎麼來的呢?

從字面上理解,“皇”為光明之意,“帝”為生物之主,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三皇指的是伏羲,女媧,神農,五帝指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在夏商周時期,甚至是春秋戰國期間,各國的國君都以“王”自稱,比如商紂王,周武王,秦王等。直到西元前221年時,秦王嬴政消滅六國,平定天下後,自認為自己的功績恒古未有,自稱“皇帝”。

當秦統一中原後,嬴政覺得自己的功績超越了三皇五帝,領土是三皇五帝時的十數倍,不能用皇或帝自稱,而且我的朝代要萬世長存,不要像周朝幾百年。李斯建議名號改為“秦泰皇”,因為泰皇最尊貴,嬴政為了區別泰皇,於是去掉“泰”字,加上一個“帝”字,自稱“秦始皇帝”,

後世可以自稱“秦二世皇帝”,“秦三世皇帝”,直到萬世。

就這樣,嬴政被稱呼“秦始皇帝”,簡稱“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