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要教會孩子說“我不行”

讀了今天(9月13日)

中國青年報冰點特稿《在“加油”聲中走向死亡》

感覺整個人一下子墜入了“冰點”

這篇報導大概是這麼個事:

一位名叫王耀棟的大一學生和同學去酒吧喝酒,碰上酒吧當晚組織活動,自願報名,在3分鐘內喝下6杯總共1800毫升的雞尾酒,500元以內的消費就可以免單,如果自願參加活動又喝不下6杯,那不僅要買單,還得支付這6杯酒的費用,一共168元。

報導中有幾段話特別紮心:

挑戰開始,王耀棟舉手了。這個19歲的男生笑著告訴夥伴,自己“酒量不錯,可以喝”。

如果你真的把這6杯酒喝完,以後我在珠海別的地方看到你,我就喊你酒神。”調酒師不忘跟一邊的王耀棟補上一句。

時間過去1分半了。高腳凳上4杯酒已經空了,褐色的酒被大一學生王耀棟一飲而盡。

背後的電視裡傳來《Counting Stars》的歌聲,

台下熱鬧的人潮用手機鏡頭對準了王耀棟,有人在拍手鼓掌,“加油!加油!”的聲音越來越大,一點點蓋過了歌聲。

他的腳莫名晃動,然後頭一歪,重重地倒了下去。

倒地一天兩夜後,珠海市人民醫院宣佈這個“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的年輕人臨床死亡。

這些文字串起了一場悲劇的核心事實,讓人難過,

一個剛剛考上重點大學的19歲男孩就在加油聲、歡呼聲中走到的生命的終點。

儘管監控視頻裡看,不停喝酒的時候,他的已經變得煞白,喝下第5杯酒後幹嘔了幾下,還擺了擺手,但最終他用盡全力達到了喝完了6杯的目標。

我也喝酒,回想起來第一次喝酒是初中畢業,正好趕上2002年世界盃,和同學相約看球,喝了人生第一罐完整的啤酒,喝完後暈暈乎乎,吃下了同學煮的一大碗麵條。

第一次喝烈酒是高中畢業,高考結束當天全班聚餐,我回家拿了瓶老爹的郎酒,

六七個男同學和男老師分著喝,辣得夠嗆,不停吃菜,喝完之後猛然感覺自己成年了,已然是個男人。

喝酒的人知道,烈酒如果一小杯一小杯慢慢喝,會越喝越大膽,喝到神情激動主動加酒,那就差不多醉了。顯然,王耀棟不是這樣的情況,3分鐘前他還清醒地要求參加活動,

言語行為都沒有異常。

第4杯酒是王耀棟醉酒的臨界點,因為剛灌下第5杯酒他開始幹嘔,並走下臺階擺了擺手。短時間內喝下大量的烈酒一定會伴隨著胃裡強烈的灼燒感,然後快速上頭,天旋地轉,來不及神情激動,更不可能借著酒勁主動加酒,那麼是什麼力量讓王耀棟重新回到臺上並端起了第5杯酒?

料想,第一股力量是王耀棟自己希望達成喝下6杯的目標,不甘心“半途而廢”;第二股力量是台下的加油聲和歡呼聲,刺激挑戰者成功。

縱然已經擺手下臺,這樣的力量又把他推回了舞臺上。

從王耀棟母親的哭訴中不難看出,她多麼希望王耀棟主動放棄這場挑戰遊戲,從一開始就不參與,或者喝到一半時對大家說“我不行了”.

她是多麼希望在兒子臉色煞白開始幹嘔的時候,能有旁人主動說“他不行了”,中止這場遊戲;她又是多麼希望在兒子徹底失去意識後能在第一時間被送到醫院,而不是坐在角落裡等待吐一吐……

是的,包括王耀棟在內的現場的人,但凡有一個能站出來說一句“不行了”,這場悲劇可能就會中止。不能妄加分析說這場悲劇跟王耀棟的成長背景有什麼關係,但至少,一個致命的錯誤是:

他沒有說出“我不行”。

猛然間想到,我要教會我的孩子,一定要有自信說“我不行”。

道理都會講,真正要給孩子說“我不行”的自信又多麼不容易。小時候我們心裡都住著一個魔鬼,叫“別人家的孩子”,父母總對我們說,別人家的孩子這裡好,別人家的孩子那裡強,久而久之,感覺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家的孩子。這時候,父母又說了,“看別人那麼優秀,你好好學習追上”,於是,學習不是第一的爭第一,奧賽得不了名次的天天補,永遠追趕著所謂的目標。

自信心就這麼被一點點消磨掉了,不敢承認自己“不行”,用盡氣力追趕所謂的優秀,真能追上成為領頭羊的,成了別人家長嘴裡的“別人家的孩子”,追不上的是絕大多數,自卑就在這時埋下了種子,“我不行”成了永遠說不出口又憋在心裡的一句話。

說到底,孩子的自信還是來自于家長,承認“我不行”不是什麼丟臉的事。

記得進大學的第一天,軍訓開始,我的室友向教官表明自己身體不舒服,請求休息,但教官拒絕了。堅持了一會後,我的室友走到場邊休息,引得教官勃然大怒。

“別人都行你為什麼不行?”教官大喊。

“人跟人是不一樣的。”他輕輕地說。

印象中室友被批得很慘,當時我不懂,

現在明白了,能自信地說出“我不行”,是一種成功。

中青評論:畸形的酒桌文化害死了他

作者|楊鑫宇

6月19日,在一所不知名的小酒吧中,廣東某985大學大一學生王耀棟,死在了一片“加油”聲中。他死於酒精中毒,死前,他連續喝下了6杯混合了多種烈酒的“特調雞尾酒”,總飲酒量1800毫升。

當時,酒吧推出了一項“3分鐘內喝掉6杯酒則消費免單”的特殊活動,和朋友們在一起的王耀棟,在一片喝彩聲中欣然加入了“致命挑戰”。

有人認為:

是酒吧害死了王耀棟,他們不該開展如此誇張的飲酒免單活動;也有人覺得:作為一個成年人,王耀棟不自量力,只能自己承擔一切後果

還有人說:

王耀棟的朋友們不夠關心他;更有人說:那些給王耀棟“加油喝彩”的看客讓這個不勝酒力的年輕人下不來台,他們才是事件真正的元兇。

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都沒有觸及問題實質。沒錯,酒吧、他自己、他的朋友和周圍的看客,都對王耀棟的死負有責任,只要其中一個條件不成立,悲劇就不會發生。

但是,涉事各方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最壞的選項。面對這種情況,把責任簡單地歸咎于某一方,無法還原整個事件的邏輯。害死王耀棟的兇手,不是哪個具體的人,而是畸形的酒桌文化。

酒文化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然而,事物總有兩面,不那麼美好的“酒桌文化”也大肆流行了起來。

在酒桌文化的語境裡,酒不是用來品鑒、享受的,而成了一種讓人們用自我傷害的方式來證明“誠意與膽量”的工具。

你越是能喝、越是敢喝,就越能受到“酒桌文化”的褒獎與讚美。不顧健康與理智的狂飲,成了“勇氣和面子”的象徵。

王耀棟身亡的酒吧之所以會推出這種“飲酒免單”的活動,王耀棟之所以會“自認英勇”地站出來,周圍的人之所以會加油喝彩,背後都有這種酒桌文化作祟。

王耀棟不是第一個死在酒桌前的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我國都有超過10萬人死於酒精中毒,在這份“死亡名單”上,不僅有王耀棟這樣的年輕人,也有正值盛年的中年人,本應頤養天年的老人。

害人的“酒桌文化”超越了年齡的界限,也超越了職業、身份、地位的界限,從無業遊民到富商巨賈,從知識份子到政府官員……酒桌面前,“眾生平等”,誰也無法逃脫。

王耀棟之死並不偶然,只要畸形的“酒桌文化”繼續流行一天,就還會有新的受害者出現。在個案的視角上,我們可以把這些人的死歸咎於他們自己或具體責任人,但在宏觀層面,社會的不良風氣才是讓悲劇不斷重演的根本原因。

只有移風易俗,讓社會認清畸形“酒桌文化”的危害

才能阻止下一個“王耀棟”走向死亡

不甘心“半途而廢”;第二股力量是台下的加油聲和歡呼聲,刺激挑戰者成功。

縱然已經擺手下臺,這樣的力量又把他推回了舞臺上。

從王耀棟母親的哭訴中不難看出,她多麼希望王耀棟主動放棄這場挑戰遊戲,從一開始就不參與,或者喝到一半時對大家說“我不行了”.

她是多麼希望在兒子臉色煞白開始幹嘔的時候,能有旁人主動說“他不行了”,中止這場遊戲;她又是多麼希望在兒子徹底失去意識後能在第一時間被送到醫院,而不是坐在角落裡等待吐一吐……

是的,包括王耀棟在內的現場的人,但凡有一個能站出來說一句“不行了”,這場悲劇可能就會中止。不能妄加分析說這場悲劇跟王耀棟的成長背景有什麼關係,但至少,一個致命的錯誤是:

他沒有說出“我不行”。

猛然間想到,我要教會我的孩子,一定要有自信說“我不行”。

道理都會講,真正要給孩子說“我不行”的自信又多麼不容易。小時候我們心裡都住著一個魔鬼,叫“別人家的孩子”,父母總對我們說,別人家的孩子這裡好,別人家的孩子那裡強,久而久之,感覺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家的孩子。這時候,父母又說了,“看別人那麼優秀,你好好學習追上”,於是,學習不是第一的爭第一,奧賽得不了名次的天天補,永遠追趕著所謂的目標。

自信心就這麼被一點點消磨掉了,不敢承認自己“不行”,用盡氣力追趕所謂的優秀,真能追上成為領頭羊的,成了別人家長嘴裡的“別人家的孩子”,追不上的是絕大多數,自卑就在這時埋下了種子,“我不行”成了永遠說不出口又憋在心裡的一句話。

說到底,孩子的自信還是來自于家長,承認“我不行”不是什麼丟臉的事。

記得進大學的第一天,軍訓開始,我的室友向教官表明自己身體不舒服,請求休息,但教官拒絕了。堅持了一會後,我的室友走到場邊休息,引得教官勃然大怒。

“別人都行你為什麼不行?”教官大喊。

“人跟人是不一樣的。”他輕輕地說。

印象中室友被批得很慘,當時我不懂,

現在明白了,能自信地說出“我不行”,是一種成功。

中青評論:畸形的酒桌文化害死了他

作者|楊鑫宇

6月19日,在一所不知名的小酒吧中,廣東某985大學大一學生王耀棟,死在了一片“加油”聲中。他死於酒精中毒,死前,他連續喝下了6杯混合了多種烈酒的“特調雞尾酒”,總飲酒量1800毫升。

當時,酒吧推出了一項“3分鐘內喝掉6杯酒則消費免單”的特殊活動,和朋友們在一起的王耀棟,在一片喝彩聲中欣然加入了“致命挑戰”。

有人認為:

是酒吧害死了王耀棟,他們不該開展如此誇張的飲酒免單活動;也有人覺得:作為一個成年人,王耀棟不自量力,只能自己承擔一切後果

還有人說:

王耀棟的朋友們不夠關心他;更有人說:那些給王耀棟“加油喝彩”的看客讓這個不勝酒力的年輕人下不來台,他們才是事件真正的元兇。

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都沒有觸及問題實質。沒錯,酒吧、他自己、他的朋友和周圍的看客,都對王耀棟的死負有責任,只要其中一個條件不成立,悲劇就不會發生。

但是,涉事各方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最壞的選項。面對這種情況,把責任簡單地歸咎于某一方,無法還原整個事件的邏輯。害死王耀棟的兇手,不是哪個具體的人,而是畸形的酒桌文化。

酒文化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然而,事物總有兩面,不那麼美好的“酒桌文化”也大肆流行了起來。

在酒桌文化的語境裡,酒不是用來品鑒、享受的,而成了一種讓人們用自我傷害的方式來證明“誠意與膽量”的工具。

你越是能喝、越是敢喝,就越能受到“酒桌文化”的褒獎與讚美。不顧健康與理智的狂飲,成了“勇氣和面子”的象徵。

王耀棟身亡的酒吧之所以會推出這種“飲酒免單”的活動,王耀棟之所以會“自認英勇”地站出來,周圍的人之所以會加油喝彩,背後都有這種酒桌文化作祟。

王耀棟不是第一個死在酒桌前的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我國都有超過10萬人死於酒精中毒,在這份“死亡名單”上,不僅有王耀棟這樣的年輕人,也有正值盛年的中年人,本應頤養天年的老人。

害人的“酒桌文化”超越了年齡的界限,也超越了職業、身份、地位的界限,從無業遊民到富商巨賈,從知識份子到政府官員……酒桌面前,“眾生平等”,誰也無法逃脫。

王耀棟之死並不偶然,只要畸形的“酒桌文化”繼續流行一天,就還會有新的受害者出現。在個案的視角上,我們可以把這些人的死歸咎於他們自己或具體責任人,但在宏觀層面,社會的不良風氣才是讓悲劇不斷重演的根本原因。

只有移風易俗,讓社會認清畸形“酒桌文化”的危害

才能阻止下一個“王耀棟”走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