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兒女必讀:這個理論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的父母深陷朋友圈謠言?

長輩的朋友圈成傳謠圈,要拯救他們的朋友圈,重點不在於轉發了什麼,而在於他們在人際傳播中相信什麼,為什麼相信,也就是要塑造其正確分辨資訊的能力。

文/ 趙清源

緊急通知、速速擴散,最新報導、一定要看,深度好文、抓緊收藏、刪前速看……朋友圈有多美麗,就讓人有多無奈。關於朋友圈的資訊之害,至少有這麼幾類,有詩為證:民間謠棍科普文,不轉不是中國人;駭人聽聞標題黨,驚天秘密快分享;抑鬱濫情送雞湯,換個頭像測智商;美圖自拍必九張,

防癌補腎養生忙。

此害如今愈演愈烈,已蔓延至我們的長輩們甚至父母,不僅成為朋友圈裡的一大公害,還荼毒著長輩父母的精神世界,這可如何是好?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不妨掉一掉書袋,引入一些傳播學知識。

新京報插畫/許英劍

謠言是什麼呢?傳播學者希布坦尼說,謠言是指在特定條件下,通過口傳而進行的非正式人際傳播,傳播速度通常較快。這個來自上世紀的定義,在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現在,特定條件變成了智慧手機,口傳變成了朋友圈轉發,傳播速度更是堪比光電,而不變的則是這個“人際傳播”。

一般認為,大眾傳播是媒體和受眾的事情,可是,上世紀60年代,傳播學者布勞沃提出了一種新的解釋模式,

叫做人際傳播菌絲模式。他將民意在大眾媒體上的表達,比喻為蘑菇的菇頭,地面上看見的蘑菇頭僅僅是蘑菇的一部分,而地下部分的菌絲,才是蘑菇生長的根基。這個隱藏在地下的菌絲網路就是人際關係網。

時過境遷,智慧手機的到來讓每個手機都變成了一個小小的蘑菇。在我看來,各種社交媒體都可視為布勞沃所說的“蘑菇的菇頭”,這些蘑菇頭或有毒,

或無毒,或華麗,或普通,無論怎樣生長,藏在下面的菌絲才是其養料的源泉。這就是說,要拯救長輩的朋友圈,重點不在於蘑菇頭,不在於轉發了什麼,而在於下面的菌絲,在於他們在人際傳播中相信什麼,為什麼相信。一言以蔽之,要想拯救長輩的朋友圈,就要塑造其正確的判斷力、分辨資訊的能力。

其實,長輩朋友圈之所以成為謠言多發地,首先是長輩們面對資訊洪流的一種接近本能的恐慌。這種恐慌一般發生在剛剛進入網路世界的時候。回想一下,和網路一起成長起來的80後、90後、00後,剛接觸網絡的時候,誰沒有經歷過一段新鮮、好奇、言必稱“網上”的時候,所以我想,隨著觸網時間的增加,一些長輩自然會見怪不怪,練就一雙“穿上馬甲照樣認識你”的眼睛。

另外,長輩朋友圈之所以成為謠言多發地,還和代際效應有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經歷,一代人也自有一代人的三觀。不必諱言,每代人之間總是有代溝的,80後、90後之視父母,恰如00後之視80後、90後。過去說十年一代溝,現在講三年一代溝,還有人說一年一代溝,不論有多少代溝,也不論溝有多深,有溝,正說明溝通的必要。因此,我們實在有必要在“常回家看看”後面,再加一句“多和父母聊聊”。如果聊得不順暢,那就多想想孔子的話,“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趙清源(媒體人)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謝絕公號轉載 編輯:新吾

推薦:

特別提示:留言如入選新京報A03版“微言大義”,請在後臺回復您的“真實姓名+銀行卡號”

練就一雙“穿上馬甲照樣認識你”的眼睛。

另外,長輩朋友圈之所以成為謠言多發地,還和代際效應有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經歷,一代人也自有一代人的三觀。不必諱言,每代人之間總是有代溝的,80後、90後之視父母,恰如00後之視80後、90後。過去說十年一代溝,現在講三年一代溝,還有人說一年一代溝,不論有多少代溝,也不論溝有多深,有溝,正說明溝通的必要。因此,我們實在有必要在“常回家看看”後面,再加一句“多和父母聊聊”。如果聊得不順暢,那就多想想孔子的話,“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趙清源(媒體人)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謝絕公號轉載 編輯:新吾

推薦:

特別提示:留言如入選新京報A03版“微言大義”,請在後臺回復您的“真實姓名+銀行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