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敬畏自然,我們如何與賴以生存的地球相處?

在生命產生的幾億年裡,沒有哪一種生物可以像人類一樣這麼深刻地改變著地表的形態。然而,這顆充滿活力的星球,有著自己的演化規律。

它會通過“運動”來調節自身,以保持動態平衡

而這種調節所產生的變化,對人類來說,有時可能是災難性的。

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和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

地殼快速釋放能量,就形成了地震。地震主要是通過房倒屋踏帶來人員傷亡!

同時,地震造成的次生災害更加令人驚歎:崩塌、滾石、滑坡、泥石流都可能會接踵而來,如海底地震,當然可能後續還伴有海嘯,它所到之處一切被夷為平地。

大氣運動是另外一種可以產生災難的形式。在大氣層中,不同地區,不同高度的空氣進行熱量、動量和水分的相互交換,形成了我們日常見到的各種天氣現象,不過,這種交換,在極端情況下可以形成颱風、暴雨、乾旱、洪澇、沙塵暴、寒潮、冰雹、大霧等一系列事件,

這些氣象對於人類社會來說,可謂災難。

在上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相互的,減災是一個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恆話題。

在面對災害時,人所展現出來的堅韌和智慧造就了當今的世界,同時也形成了我們廣泛且深厚的減災文化。

對於我們每一個普通公民來說,樹立防範勝於救災的意識,學習減災知識,提升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支持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是力所能及且意義重大的。減災文化,你我同行!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