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西藏第一大湖擴四成 第三極還有多少秘密?

青藏高原到底是何時隆起的?西藏第一大湖為何還在擴張?高原魚憑什麼“長壽”?冰川“無字天書”的密碼是什麼?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是地球“第三極”的主體區域。它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放大鏡,是亞洲多條大型河流的發源地,也影響著我國礦產資源的形成,蘊藏著地球生態環境的無窮奧秘。

今年6月我國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首先聚焦於江湖源區域,即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錯和青藏高原中部重要冰川發育區。

中科院科研人員組成湖泊與水文氣象、古生態與古環境、冰川與環境變化、生物與生態變化4個考察隊進行了系統科學考察。

高原湖泊緣何急劇擴張

青藏高原分佈著全球海拔最高、數量最多、面積最廣的湖泊群,總體持續擴張。其中色林錯面積在過去40年間增加逾四成,現已成為西藏第一大湖。色林錯的擴張不僅會淹沒低湖岸帶的牧場,且可能影響道路通行。

色林錯為何會“長大”?會不會繼續“長大”?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初步研究成果表明,降水是色林錯“長大”的主因;近十年來,色林錯依然擴張,但變化趨緩。

包括色林錯在內的藏北,降水從哪來?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朱立平給出了一種可能的解釋:“藏南降水近年來在減少,

說明南部季風在減弱。我們猜測,藏北降水來源可能來自冰川融水的蒸發,即藏北存在內部水迴圈。”

青藏高原湖泊面積大小會影響東部季風區的旱澇災害格局,如其擴張勢頭不減,東部地區就要調整氣象災害防控機制。然而色林錯流域面積達45530平方公里,地理條件複雜,要獲得以上問題更為確切的答案,迫切需要進行大規模綜合考察。

因此,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性科考首期科學考察把色林錯區域列為重點區域,其中一支科考隊主要負責考察湖泊、地表水文和氣象,將色林錯-長江源這一完整的冰川-河流-湖泊水文系統作為考察重點區。

朱立平是這支考察隊的負責人。

他介紹說,此次科考不限於地表探查,還採集了各類水體、沉積物等樣品進行分析與研究,包括鑽取10米長的湖底沉積岩芯。將之與40年前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時獲取的資料進行對比,可以為生態系統總體演變趨勢研究提供依據。

青藏高原曾是“暖濕低地”

億萬年前的高原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此次科考古生態與古環境考察隊試圖解開這個謎。

科學家們對青藏高原隆起時間分歧很大。有觀點認為高原在距今5000萬年前即已形成,但也有人判斷遲至約700萬年前高原才抬升至如今程度。此次古生態與古環境考察隊利用花崗岩低溫熱年代學等多種先進研究手段,初步確定高原“脊柱”唐古喇山一線在距今5000萬年前,便已隆升到今天的高度。

只是,青藏高原不是鐵板一塊,內部存在六個構造帶,“生長”速度並不同步。在唐古喇山脈以南海拔稍低的盆地中,考察隊所發現的化石證據,將這一地區隆升的時間點大大推後。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飛翔團隊在高原中部倫坡拉和尼瑪盆地發現的化石,可證明這些區域在2600多萬年前仍處於暖濕環境,海拔不會高於2000米。吳飛翔表示,此次發現的鯉科魚類化石意義尤為重大。魚類因其冷血的生理特徵,加上生存分佈受水域限制,具有很強的環境指示性。水域水文條件會在魚類的演化史上留下印記,而水系的變遷又與地質事件緊密相聯,通過魚類的生理特徵變化,可以反推高原的地質地理變遷。

破譯冰川“無字天書”

作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青藏高原不但是“亞洲水塔”,也是氣候啟動區,對我國乃至北半球氣候環境的變化至為關鍵。而冰川作為“大自然的博物館”,破譯冰川這本“無字天書”對於探索氣候奧秘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考察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徐柏青介紹,冰川冰層越深,形成年代越久遠,並且,冰川在積累過程中“封存”了氣溫變化、降水變化、大氣成分演變等自然環境變遷的寶貴資訊。因此,在冰川中豎直鑽取一根冰芯,便如同獲得了一部自然“編年史”。

冰芯要向何處尋?考察隊成員、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後朱美林概括為“位置越高越好,地勢越平越好,冰層越厚越好”。位置越高、地勢越平,冰雪融化得越慢,其他地方吹來的雪難以留存,不會影響冰川物質積累的穩定性;冰層越厚則證明冰川積累時間越久,可以獲得的環境資訊越豐富。

考察隊這次原計劃在龍匣宰隴巴冰川海拔5650米處鑽取淺冰芯,以圖恢復過去100年特別是近50年來江湖源區氣候變化。但入夏以來,唐古拉冰川表層積雪消融較快,雪面下隱藏的冰裂隙等給科考隊員帶來很大危險。最後考察隊改為在5250米的冰川末端打鑽,成功鑽取4根長約10米的冰芯。徐柏青說,這樣可以直接從冰川最“年長”的部分下手研究。

探秘“第三極”動植物世界

來自中科院多個研究所的19名科研人員參加了生物與生態變化考察隊,對色林錯湖區和那曲北部、西部的動植物情況進行全方位考察。

“色林錯湖區和整個藏北地區廣泛分佈著許多高原珍稀動植物物種。”考察隊隊長、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永平說。據他介紹,這次科考要對區域內動植物種類、數量、分佈區進行摸底,繪製出區域內的植被圖和動物重點棲息地分佈圖。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趙亞鵬告訴半月談記者,青藏高原魚類壽命較長,令人驚歎。高原地區水生環境相對單一,魚類天敵較少,加之高原湖泊河流水溫低,魚類生長遲緩,代謝也較為緩慢,這些都為高原魚“長壽”奠定了基礎。

小型獸類的觀測也是這次考察的重點任務,由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蔣學龍負責。蔣學龍說,鼠害破壞草原,已成草原治理的重要課題。實現草原食物鏈動態平衡,借力於鼠兔的上游動物鷹、狼等猛禽猛獸,或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策。

羌塘草原考察的主題離不開藏羚羊。專家稱,藏羚羊種群數量僅西藏境內就已達到15萬隻以上,可以說已經成功摘掉瀕危“帽子”。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連新明說:“在弄清楚藏羚羊種群數量之外,我們正試圖搞清楚藏羚羊遷徙的原因,以及遷徙的路線,並據此為將來高原工程建設提供依據,為藏羚羊預留野生動物通道。”

有觀點認為高原在距今5000萬年前即已形成,但也有人判斷遲至約700萬年前高原才抬升至如今程度。此次古生態與古環境考察隊利用花崗岩低溫熱年代學等多種先進研究手段,初步確定高原“脊柱”唐古喇山一線在距今5000萬年前,便已隆升到今天的高度。

只是,青藏高原不是鐵板一塊,內部存在六個構造帶,“生長”速度並不同步。在唐古喇山脈以南海拔稍低的盆地中,考察隊所發現的化石證據,將這一地區隆升的時間點大大推後。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飛翔團隊在高原中部倫坡拉和尼瑪盆地發現的化石,可證明這些區域在2600多萬年前仍處於暖濕環境,海拔不會高於2000米。吳飛翔表示,此次發現的鯉科魚類化石意義尤為重大。魚類因其冷血的生理特徵,加上生存分佈受水域限制,具有很強的環境指示性。水域水文條件會在魚類的演化史上留下印記,而水系的變遷又與地質事件緊密相聯,通過魚類的生理特徵變化,可以反推高原的地質地理變遷。

破譯冰川“無字天書”

作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青藏高原不但是“亞洲水塔”,也是氣候啟動區,對我國乃至北半球氣候環境的變化至為關鍵。而冰川作為“大自然的博物館”,破譯冰川這本“無字天書”對於探索氣候奧秘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考察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徐柏青介紹,冰川冰層越深,形成年代越久遠,並且,冰川在積累過程中“封存”了氣溫變化、降水變化、大氣成分演變等自然環境變遷的寶貴資訊。因此,在冰川中豎直鑽取一根冰芯,便如同獲得了一部自然“編年史”。

冰芯要向何處尋?考察隊成員、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後朱美林概括為“位置越高越好,地勢越平越好,冰層越厚越好”。位置越高、地勢越平,冰雪融化得越慢,其他地方吹來的雪難以留存,不會影響冰川物質積累的穩定性;冰層越厚則證明冰川積累時間越久,可以獲得的環境資訊越豐富。

考察隊這次原計劃在龍匣宰隴巴冰川海拔5650米處鑽取淺冰芯,以圖恢復過去100年特別是近50年來江湖源區氣候變化。但入夏以來,唐古拉冰川表層積雪消融較快,雪面下隱藏的冰裂隙等給科考隊員帶來很大危險。最後考察隊改為在5250米的冰川末端打鑽,成功鑽取4根長約10米的冰芯。徐柏青說,這樣可以直接從冰川最“年長”的部分下手研究。

探秘“第三極”動植物世界

來自中科院多個研究所的19名科研人員參加了生物與生態變化考察隊,對色林錯湖區和那曲北部、西部的動植物情況進行全方位考察。

“色林錯湖區和整個藏北地區廣泛分佈著許多高原珍稀動植物物種。”考察隊隊長、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永平說。據他介紹,這次科考要對區域內動植物種類、數量、分佈區進行摸底,繪製出區域內的植被圖和動物重點棲息地分佈圖。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趙亞鵬告訴半月談記者,青藏高原魚類壽命較長,令人驚歎。高原地區水生環境相對單一,魚類天敵較少,加之高原湖泊河流水溫低,魚類生長遲緩,代謝也較為緩慢,這些都為高原魚“長壽”奠定了基礎。

小型獸類的觀測也是這次考察的重點任務,由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蔣學龍負責。蔣學龍說,鼠害破壞草原,已成草原治理的重要課題。實現草原食物鏈動態平衡,借力於鼠兔的上游動物鷹、狼等猛禽猛獸,或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策。

羌塘草原考察的主題離不開藏羚羊。專家稱,藏羚羊種群數量僅西藏境內就已達到15萬隻以上,可以說已經成功摘掉瀕危“帽子”。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連新明說:“在弄清楚藏羚羊種群數量之外,我們正試圖搞清楚藏羚羊遷徙的原因,以及遷徙的路線,並據此為將來高原工程建設提供依據,為藏羚羊預留野生動物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