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5年胖50斤,萬萬沒想到《今日話題》是這樣的編輯部

12年有多長?144個月,624個星期,4000餘個日夜。

12年意味著什麼?一個孩子過完了最後的兒童節,一隻小狗走完了它的一生。

8月31日,新聞評論欄目《今日話題》自2005年9月1日刊出第一期始,整整走過了12年,

發出了第4000期稿件。

這世上所有東西都有保質期,可只有超市貨架上的食物,經過生產廠家嚴格測試,給出了明確日期。至於其它,人們只能估算——12歲的新聞評論欄目,應該很長壽了吧?

如今可能關注老牌互聯網媒體的人並不多,大家當然也不會發現:傳統四大門戶中,只有騰訊新聞把一屏中央的焦點位置,留給了原創新聞評論欄目。這個欄目就是《今日話題》。編輯部的人換了一茬又一茬,

如今資格最老的編輯已在這裡幹了七年。

騰訊網首頁

借4000期的契機,媒記君和《今日話題》主編丁陽、資深編輯張德筆(以下統稱“今日話題”),一起聊了聊這檔欄目編輯部的那些事兒。

胖子俱樂部:工作5年漲了50斤

《今日話題》的五個現任編輯都是男性,

平均年齡30歲,無一例外是胖子。

丁陽說,這是比較了國際肥胖標準得出的結論,“所有人的BMI(國際通用體重指數)都大於25,不是超重就是肥胖。”張德筆屬於“嚴重肥胖人群”,5年來的體重增長了50斤。增速均勻,每年10斤。丁陽好一點,只長了40斤。

體重增長只是表像,這背後是高強度、超負荷的勞動密集型工作。

媒記:編輯部集體體重超標,“過勞肥”算工傷嗎?

今日話題:我們的欄目是日更制的,

每天一期,加上副牌“話題君”的快評,即使輪班,平均每人也是兩週三篇重點稿件的節奏。每天中午選題會互相辯論一兩小時後,下午確定選題,之後就是漫長的夜晚供編輯寫稿,以保證第二天上午9點推送。

我們有個觀點:“過勞死”是偽概念,“過勞肥”是“真工傷”。《今日話題》稿件需要大量論據支撐,長期伏案查資料,久坐不動就會胖。熬夜寫稿免不了吃夜宵,出少進多,這是長胖的永恆定律。

不知道工傷裡面,以後會不會算進“過勞肥”?

媒記:漫長的夜晚……看來熬夜是個基本功?

今日話題:對新編輯來說,是這樣。熬夜不需要天賦,要靠練習。我見過不少人崩潰的樣子,包括我自己。你見過淩晨3點的北京嗎?我們見過淩晨3點、4點、5點的北京。不習慣的時候,熬夜毀三天,第一天熬夜,第二天可能睡不著,第三天也萎靡不振。這意味著新人一周裡大多時間都會精神恍惚。

媒記:中午定題,下午不能完工嗎?

今日話題:有時候我們下午6點才定題。每個人工作習慣不同,對材料的執著程度也不同。一般而言,一篇稿件的操作時間在10~20小時之間。我們約過一些紙媒的資深媒體人,他們可以很輕鬆地完成1000字的社論,卻對2500字以上的《今日話題》一籌莫展。因為社論只需要表態,而我們強調論據。一篇稿子背後,是數百個網頁和十萬字的文獻的支撐。

媒記:消耗那麼多時間精力,值得嗎?

今日話題:有些媒體人整天叫苦叫累,覺得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其實網路編輯很少外出採訪,風吹不著雨淋不著,能累到哪兒去?可能短期內會付出大於收穫,但長期來看,兩者一定成正比。

12年堅守:從未開天窗,鮮少被打臉

馬克·吐溫曾說:“當真相還在穿鞋的時候,謠言就已經跑遍半個地球了。”

百年過去,這句話依然是當下社會最真實的寫照。公共事件不反轉幾次,都不能稱之為公共事件。反轉之間,公眾被帶了節奏,成為勒龐筆下的“烏合之眾”。這其中不乏意見領袖和自媒體大V。走過12年的《今日話題》,卻有底氣說:我們幾乎從未被打臉。

產婦跳樓、女員工隱孕入職、程式師之死……《今日話題》經常會關注這些熱點新聞。這些文章的共性是:論述的重心不一定要落在是非判斷,闡釋現象和普及常識,同樣也很有價值。當需要下判斷的時候,會非常講究邏輯和證據。丁陽講述了《今日話題》對選題“產婦跳樓”的操作過程,其中或可一窺“不被打臉”的秘訣。

關於“產婦跳樓”的三篇稿子

對這次事件,編輯部進行了幾次討論,達成共識:醫院聲明出來後,很多人都在根據結果倒推過程,對家屬進行有罪推論。可“產婦跳樓”百年一遇,事實不可能那麼簡單。雙方措辭絕對,很可能有人在說謊。這時候就不要急於表態,要“克制”。

《今日話題》出了3篇稿子。前兩篇,一篇評述“家屬不簽字,醫院不手術”,一篇介紹“無痛分娩在中國的普及”。這兩件事很重要,而且無論新聞如何反轉都不會變。助產士“醫院未明確剖腹”的言論出現後,符合編輯部的初步判斷,當有這個必要性的時候,《今日話題》還是會給網友明確下結論:醫院此前的行為就是甩鍋。

媒記:做過最抓狂的題是什麼?

今日話題:難做的題有兩種。

第一種難在資料搜集。比如《上海76個外賣小哥因交通事故傷亡》的新聞中,沒介紹準確的傷亡情況,也沒交代全國各城市、職業的交通事故情況的背景,就很難推出“外賣小哥交通事故發生率高”的結論。而別人都希望你表態,但這時候你不得不克制。

第二種難在思辨性。有些稿子不需要找任何材料,只需純輸出觀點。比如“王寶強事件”,統計出軌率毫無意義,人們只想聽分析。純分析,非常考驗功力。

成熟的編輯有兩種能力:一是對新聞的敏感度,即預測新聞傳播狀況的能力;二是克制,即“有幾分材料說幾分話”的能力。

媒記:什麼樣的文章才是你們心目中的好文章呢?

今日話題:好文章不需要標準,但時評分三六九等,“論證嚴密、論據全、資料齊”其實是最低的標準。《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工作年限都在30年以上。他們不需要到處找材料,就能自成體系寫出新觀點。返璞歸真,最見功力。

永遠缺人,希望新鮮觀點加入

這些年,輿論主場從紙媒到門戶網站,再從門戶網站轉向社交媒體。作為一個長壽的新聞評論欄目,《今日話題》也承擔著不同的功能。

《今日話題》曾做過一期“空鼻症”的選題,揭示“耳鼻喉科醫生最容易被殺”的現象,《南方週末》做了跟進報導。張德筆認為,這其實是評論欄目跨界,承擔調查記者的責任。這種獨家稿件,容易出現爆款。

一位讀者反映,《今日話題》推出“強制更換智慧水錶”的文章後,當地自來水廠就中止了收取高額水錶費的行為。網路評論欄目,又行使了媒體監督的權利。

媒記:移動端的打法和PC端有哪些不同?

今日話題:我們有內容和形式上的改變,適應移動端年輕化和碎片化的特徵。內容上,我們的選題更年輕和實用,比如會做粉絲經濟和科普類選題。形式上,以前一篇稿子的平均字數是4000,最多時候有6000,現在最多3000。字數少了,資訊密度要求就更高,對剪裁的要求也更高。

媒記:你們招人的標準是什麼?

今日話題:標準是:能不能寫,靠不靠譜。性別不限,雖然現在編輯都是男性,但以前也有女性挑大樑的時候。專業不限,丁陽學的是環境經濟,張德筆學數學,每個人專業都不一樣。我們期待新鮮血液注入,希望有觀點、想表達、肯吃苦,時間充裕的大學生兼職投稿,用作品說話,欄目也很願意根據傳播效果支付稿酬。

值得嗎?

今日話題:有些媒體人整天叫苦叫累,覺得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其實網路編輯很少外出採訪,風吹不著雨淋不著,能累到哪兒去?可能短期內會付出大於收穫,但長期來看,兩者一定成正比。

12年堅守:從未開天窗,鮮少被打臉

馬克·吐溫曾說:“當真相還在穿鞋的時候,謠言就已經跑遍半個地球了。”

百年過去,這句話依然是當下社會最真實的寫照。公共事件不反轉幾次,都不能稱之為公共事件。反轉之間,公眾被帶了節奏,成為勒龐筆下的“烏合之眾”。這其中不乏意見領袖和自媒體大V。走過12年的《今日話題》,卻有底氣說:我們幾乎從未被打臉。

產婦跳樓、女員工隱孕入職、程式師之死……《今日話題》經常會關注這些熱點新聞。這些文章的共性是:論述的重心不一定要落在是非判斷,闡釋現象和普及常識,同樣也很有價值。當需要下判斷的時候,會非常講究邏輯和證據。丁陽講述了《今日話題》對選題“產婦跳樓”的操作過程,其中或可一窺“不被打臉”的秘訣。

關於“產婦跳樓”的三篇稿子

對這次事件,編輯部進行了幾次討論,達成共識:醫院聲明出來後,很多人都在根據結果倒推過程,對家屬進行有罪推論。可“產婦跳樓”百年一遇,事實不可能那麼簡單。雙方措辭絕對,很可能有人在說謊。這時候就不要急於表態,要“克制”。

《今日話題》出了3篇稿子。前兩篇,一篇評述“家屬不簽字,醫院不手術”,一篇介紹“無痛分娩在中國的普及”。這兩件事很重要,而且無論新聞如何反轉都不會變。助產士“醫院未明確剖腹”的言論出現後,符合編輯部的初步判斷,當有這個必要性的時候,《今日話題》還是會給網友明確下結論:醫院此前的行為就是甩鍋。

媒記:做過最抓狂的題是什麼?

今日話題:難做的題有兩種。

第一種難在資料搜集。比如《上海76個外賣小哥因交通事故傷亡》的新聞中,沒介紹準確的傷亡情況,也沒交代全國各城市、職業的交通事故情況的背景,就很難推出“外賣小哥交通事故發生率高”的結論。而別人都希望你表態,但這時候你不得不克制。

第二種難在思辨性。有些稿子不需要找任何材料,只需純輸出觀點。比如“王寶強事件”,統計出軌率毫無意義,人們只想聽分析。純分析,非常考驗功力。

成熟的編輯有兩種能力:一是對新聞的敏感度,即預測新聞傳播狀況的能力;二是克制,即“有幾分材料說幾分話”的能力。

媒記:什麼樣的文章才是你們心目中的好文章呢?

今日話題:好文章不需要標準,但時評分三六九等,“論證嚴密、論據全、資料齊”其實是最低的標準。《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工作年限都在30年以上。他們不需要到處找材料,就能自成體系寫出新觀點。返璞歸真,最見功力。

永遠缺人,希望新鮮觀點加入

這些年,輿論主場從紙媒到門戶網站,再從門戶網站轉向社交媒體。作為一個長壽的新聞評論欄目,《今日話題》也承擔著不同的功能。

《今日話題》曾做過一期“空鼻症”的選題,揭示“耳鼻喉科醫生最容易被殺”的現象,《南方週末》做了跟進報導。張德筆認為,這其實是評論欄目跨界,承擔調查記者的責任。這種獨家稿件,容易出現爆款。

一位讀者反映,《今日話題》推出“強制更換智慧水錶”的文章後,當地自來水廠就中止了收取高額水錶費的行為。網路評論欄目,又行使了媒體監督的權利。

媒記:移動端的打法和PC端有哪些不同?

今日話題:我們有內容和形式上的改變,適應移動端年輕化和碎片化的特徵。內容上,我們的選題更年輕和實用,比如會做粉絲經濟和科普類選題。形式上,以前一篇稿子的平均字數是4000,最多時候有6000,現在最多3000。字數少了,資訊密度要求就更高,對剪裁的要求也更高。

媒記:你們招人的標準是什麼?

今日話題:標準是:能不能寫,靠不靠譜。性別不限,雖然現在編輯都是男性,但以前也有女性挑大樑的時候。專業不限,丁陽學的是環境經濟,張德筆學數學,每個人專業都不一樣。我們期待新鮮血液注入,希望有觀點、想表達、肯吃苦,時間充裕的大學生兼職投稿,用作品說話,欄目也很願意根據傳播效果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