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0年打造5集紀錄片《零零後》影響孩子成長的到底是什麼?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攝製組從2006年開始,選取一所幼稚園的孩子跟蹤拍攝了10年,通過對孩子以及他們家庭的記錄,引發對當代教育制度、親子關係、二孩政策等熱點話題的思考。

10年記錄,不同個性的孩子在不同的教育模式下成長為不同的人,而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歷程都是不可複製的生命故事。

關鍵字:全職媽媽

紀錄片《零零後》共五集,第一集《愛的方程式》裡,錫坤剛出生,錫坤媽媽就當上了全職媽媽。

錫坤媽媽有著優秀的素質,關注孩子的性格成長,遇到問題不會盲目發火,而是理解孩子,尋求有效的解決方式。錫坤是個特別的孩子,喜歡探索物的世界,

不愛跟人交往。

錫坤媽媽在幼稚園階段就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在孩子把幼稚園、家裡的東西弄得亂糟糟時,給他充分的自由,這樣的支持持續了10年,錫坤愛上了發明創造,樹立了要當科學家的職業理想。

錫坤在人際交往方面有障礙,媽媽鼓勵他學魔術,在舞臺上展現自己,獲得與人交往的樂趣。

錫坤媽媽也難免陷入對兒子過分關注。錫坤小學畢業,參加夏令營,媽媽打來電話,

把穿什麼顏色的衣服都安排妥當。兒子對母親很依賴,遇到困難不會自己解決,而是想著“媽媽會幫助”。

錫坤玩火,在廚房點燃麵條,再潑水滅火,搞得一片狼藉。媽媽很有耐心,遵循他的天性。

第一天上小學,媽媽把錫坤送到學校,錫坤不停地回頭看媽媽。

媽媽陪13歲的錫坤去參加考試,回家的地鐵上,錫坤依偎在媽媽身邊。

關鍵字:二孩

在《時光若倒流》中,萌萌10歲時,妹妹柚子降生,

讓她和父母的關係發生了180度轉變。從前那個和父母親密無間的“乖乖女”“小棉襖”性情大變,和父母幾乎“零交流”,也從不跟妹妹一起玩。

父母努力營造兩姐妹融洽相處的氛圍,給萌萌買了心愛的耳機,作為交換條件,她要經常和妹妹一起玩。生下“二孩”之前,父母沒有做通萌萌的思想工作,萌萌說“要求退貨”的話,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萌萌在家中沒有安全感,甚至,媽媽的朋友說,

一家子在一起時,萌萌就像個局外人。媽媽一談起小時候的萌萌就淚流滿面,而萌萌最大的心願也是擁有一架“時光機”,回到小時候。

剛到幼稚園的萌萌因為捨不得爸爸離開,哭喊著:“爸爸別走!”

青春期的萌萌總是獨自待在自己的房間裡,她說:“我從沒有說過要一個妹妹。”

關鍵字:體制內外

《成長單行道》中,梁昊天和劉嘉陽性格迥異。在幼稚園,梁昊天總是惹麻煩,慢慢地,他學會了適應規則。梁昊天父母覺得體制內的教育風險更小,跟孩子商量之後,在“小升初”的節點上,梁昊天回歸傳統應試教育。

中考競爭激烈,爸爸希望孩子狠勁兒地學,但梁昊天覺得自己做不到。題目做不出來爸爸會發火,逼得梁昊天大喊“閉嘴”。媽媽一度反思孩子到底適合怎樣的教育,梁昊天認為,自己缺乏自控力,體制內的教育更合適。

劉嘉陽從小就是受人歡迎的“孩子王”,他選擇了更自由的留學之路。媽媽尊重兒子的意見,提供選擇的自由,劉嘉陽申請了美國的學校,又臨時改變主意,決定去日本留學,媽媽覺得,這是兒子的人生,始終尊重他的意見。

臨近中考,昊天在房間裡刻苦學習。

順利通過中考之後,爸爸帶梁昊天挑戰自我,完成了20天雅安到西藏的騎行。

嘉陽一直在為留學做準備,嘉陽媽媽說:“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我們給予支援,結果如何讓他自己去承擔。”

關鍵字:內向和外向

《一一的世界》的主人公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女孩。一一從小語出驚人,幼稚園老師勸她交朋友,她說:“我就是喜歡一個人玩。”“我有權利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媽媽沒有急於逼迫孩子交朋,或者給一一灌輸道理,而是專門請了一天假到幼稚園陪園,和老師一起想辦法。在園長大李老師和媽媽的引導下,一一不再排斥老跟著她的小孩,交了第一個朋友。

13歲的一一回顧這段經歷時說:“獨處和跟朋友交往對我來說都非常重要。如果說朋友是接收來自這個世界的資訊的話,那麼獨處就是整理來自這個世界的資訊。把自己和朋友在一起學習到的東西,昇華一下,沉澱一下,然後,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非常有哲理。

一一反思,群居是人的天性,社會發展要靠大家一起做事,所以社會要求人是外向的,但這對內向的人是不公平的。

長大後的一一對於自己有清醒的認識,理性、安然、專注,她能夠很好地去打發自己的時光。

關鍵字:交朋友

《朋友這件事》裡,辰辰總是在幼稚園門口等待一個叫南德的朋友,後來南德轉學了,辰辰再也沒有交朋友。

10年後,辰辰喜歡動物,喜歡動漫,喜歡在網路世界找認同,她希望成為一名科考家,去拍攝動物,遠離人群。媽媽清晰地知道孩子有交朋友的需要,但沒有找到方法,辰辰內心也有交朋友的願望,但她沒有遇到那個理想中的人。

樂樂則是個很愛交朋友的孩子,為了和別人成為朋友,他會想各種辦法。幼稚園裡,葆葆和毛毛是過家家裡的“爸爸”和“媽媽”,樂樂想要參與,好幾天都沒有成功,他不斷想辦法,終於被毛毛接受,後來毛毛轉學,他和葆葆依然是好朋友。樂樂爸爸認為,孩子願意融入社會,家長一定要鼓勵,有時看起來有些誇張的做法,實際上是孩子的智慧。

幼稚園,辰辰和她唯一的小夥伴南德一起玩耍,露出微笑。

14歲的辰辰沒有朋友。她說,要想擁有一把刀,得先用自己的血,讓刀認你。

《零零後》選取的是北京精英家庭的孩子,從孩子們上的幼稚園是實驗性的,也能看出家長相對開明。然而,即使是這樣一群開明的精英家長,依然是在困惑中前行。做好家長需要不斷修煉,對此,兩位老師給出了一些建議。

站在適當的距離

錫坤媽媽對孩子事無巨細,給孩子撐傘、提書包,夏令營時,還趕到現場幫助孩子“解圍”。在謝歲寒看來,這是剝奪了孩子獨立的機會,孩子遇到困難,還沒來得及想辦法,媽媽就出現了,還沒思考如何規劃,媽媽就事無巨細地交代了,這個模式從小到大不斷複演,孩子自然會形成依賴的性格。

而萌萌爸媽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對孩子過分忽視。謝歲寒發現,雖然是客觀條件所限,妹妹小,需要父母花更多精力,但父母忽略了對大女兒情緒的疏導,反而不斷“強行”讓萌萌跟妹妹一起玩。

“家長一定要穩住了!”謝歲寒認為,不能過分地捲入孩子的情緒中去,而是要和孩子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太近,會剝奪孩子獨立面對問題的能力;太遠,會讓孩子感受不到被關注和被愛。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雖然他在具體的事情上幾乎不需要父母的建議,但他需要父母的愛。

善用環境的力量

找到孩子的特質,順應他的特質,發展他的特質,這是關注性格養成的基礎。“揚長”之後,還應“補短”。謝歲寒介紹了一個竅門,就是善用環境的力量。

謝歲寒的女兒也是“00後”,正值青春期的她隨時可能發脾氣,謝歲寒知道,直接讓女兒說出來是不可能的,便用平等的語氣跟女兒商量:“你要不要……”“你可以試一下……”給女兒創造一個解決問題的環境,這樣的句式也可以在關鍵時“推她一把”,提供一個選項,供她選擇。

給孩子報培訓班、夏令營等,是給孩子提供環境,過程中有很多人和事會觸動孩子的想法,打開孩子的世界。同時,謝歲寒提醒,父母不要忘了營造和諧、開放、平等、理智的家庭氛圍,父母積極樂觀的態度等也是孩子成長的良好環境。

關玲提醒家長,重視二孩的問題。她的班上有三分之二的家庭有二孩,但僅兩三個孩子和二孩關係融洽。處在新政的轉捩點,這群獨生子女一夜之間變成了哥哥姐姐,心理落差需要重視。這群孩子很難像父輩一樣,自然而然地接受弟弟妹妹,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愛和營造公平的家庭氛圍。

樹立學習的信心

正如昊天提到的,父母希望他除了吃飯睡覺就是拼命學習。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前所未有地關注,跟期望值相對,認為孩子學習普遍不努力。關玲認為,大部分孩子對學習有足夠的重視,一部分消極對待學習的孩子,需要具體原因具體分析,有的是在學習上沒有自信,有的是確實不懂,還有的可能因某件事受到傷害,有心理陰影。

在學習上,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幫孩子樹立信心。現行教育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要求已經很高,孩子學起來吃力是正常現象,天才兒童畢竟是少數,家長有顆平常心,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鼓勵,孩子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不斷拓展就是最好的狀態。

青春期的萌萌總是獨自待在自己的房間裡,她說:“我從沒有說過要一個妹妹。”

關鍵字:體制內外

《成長單行道》中,梁昊天和劉嘉陽性格迥異。在幼稚園,梁昊天總是惹麻煩,慢慢地,他學會了適應規則。梁昊天父母覺得體制內的教育風險更小,跟孩子商量之後,在“小升初”的節點上,梁昊天回歸傳統應試教育。

中考競爭激烈,爸爸希望孩子狠勁兒地學,但梁昊天覺得自己做不到。題目做不出來爸爸會發火,逼得梁昊天大喊“閉嘴”。媽媽一度反思孩子到底適合怎樣的教育,梁昊天認為,自己缺乏自控力,體制內的教育更合適。

劉嘉陽從小就是受人歡迎的“孩子王”,他選擇了更自由的留學之路。媽媽尊重兒子的意見,提供選擇的自由,劉嘉陽申請了美國的學校,又臨時改變主意,決定去日本留學,媽媽覺得,這是兒子的人生,始終尊重他的意見。

臨近中考,昊天在房間裡刻苦學習。

順利通過中考之後,爸爸帶梁昊天挑戰自我,完成了20天雅安到西藏的騎行。

嘉陽一直在為留學做準備,嘉陽媽媽說:“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我們給予支援,結果如何讓他自己去承擔。”

關鍵字:內向和外向

《一一的世界》的主人公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女孩。一一從小語出驚人,幼稚園老師勸她交朋友,她說:“我就是喜歡一個人玩。”“我有權利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媽媽沒有急於逼迫孩子交朋,或者給一一灌輸道理,而是專門請了一天假到幼稚園陪園,和老師一起想辦法。在園長大李老師和媽媽的引導下,一一不再排斥老跟著她的小孩,交了第一個朋友。

13歲的一一回顧這段經歷時說:“獨處和跟朋友交往對我來說都非常重要。如果說朋友是接收來自這個世界的資訊的話,那麼獨處就是整理來自這個世界的資訊。把自己和朋友在一起學習到的東西,昇華一下,沉澱一下,然後,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非常有哲理。

一一反思,群居是人的天性,社會發展要靠大家一起做事,所以社會要求人是外向的,但這對內向的人是不公平的。

長大後的一一對於自己有清醒的認識,理性、安然、專注,她能夠很好地去打發自己的時光。

關鍵字:交朋友

《朋友這件事》裡,辰辰總是在幼稚園門口等待一個叫南德的朋友,後來南德轉學了,辰辰再也沒有交朋友。

10年後,辰辰喜歡動物,喜歡動漫,喜歡在網路世界找認同,她希望成為一名科考家,去拍攝動物,遠離人群。媽媽清晰地知道孩子有交朋友的需要,但沒有找到方法,辰辰內心也有交朋友的願望,但她沒有遇到那個理想中的人。

樂樂則是個很愛交朋友的孩子,為了和別人成為朋友,他會想各種辦法。幼稚園裡,葆葆和毛毛是過家家裡的“爸爸”和“媽媽”,樂樂想要參與,好幾天都沒有成功,他不斷想辦法,終於被毛毛接受,後來毛毛轉學,他和葆葆依然是好朋友。樂樂爸爸認為,孩子願意融入社會,家長一定要鼓勵,有時看起來有些誇張的做法,實際上是孩子的智慧。

幼稚園,辰辰和她唯一的小夥伴南德一起玩耍,露出微笑。

14歲的辰辰沒有朋友。她說,要想擁有一把刀,得先用自己的血,讓刀認你。

《零零後》選取的是北京精英家庭的孩子,從孩子們上的幼稚園是實驗性的,也能看出家長相對開明。然而,即使是這樣一群開明的精英家長,依然是在困惑中前行。做好家長需要不斷修煉,對此,兩位老師給出了一些建議。

站在適當的距離

錫坤媽媽對孩子事無巨細,給孩子撐傘、提書包,夏令營時,還趕到現場幫助孩子“解圍”。在謝歲寒看來,這是剝奪了孩子獨立的機會,孩子遇到困難,還沒來得及想辦法,媽媽就出現了,還沒思考如何規劃,媽媽就事無巨細地交代了,這個模式從小到大不斷複演,孩子自然會形成依賴的性格。

而萌萌爸媽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對孩子過分忽視。謝歲寒發現,雖然是客觀條件所限,妹妹小,需要父母花更多精力,但父母忽略了對大女兒情緒的疏導,反而不斷“強行”讓萌萌跟妹妹一起玩。

“家長一定要穩住了!”謝歲寒認為,不能過分地捲入孩子的情緒中去,而是要和孩子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太近,會剝奪孩子獨立面對問題的能力;太遠,會讓孩子感受不到被關注和被愛。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雖然他在具體的事情上幾乎不需要父母的建議,但他需要父母的愛。

善用環境的力量

找到孩子的特質,順應他的特質,發展他的特質,這是關注性格養成的基礎。“揚長”之後,還應“補短”。謝歲寒介紹了一個竅門,就是善用環境的力量。

謝歲寒的女兒也是“00後”,正值青春期的她隨時可能發脾氣,謝歲寒知道,直接讓女兒說出來是不可能的,便用平等的語氣跟女兒商量:“你要不要……”“你可以試一下……”給女兒創造一個解決問題的環境,這樣的句式也可以在關鍵時“推她一把”,提供一個選項,供她選擇。

給孩子報培訓班、夏令營等,是給孩子提供環境,過程中有很多人和事會觸動孩子的想法,打開孩子的世界。同時,謝歲寒提醒,父母不要忘了營造和諧、開放、平等、理智的家庭氛圍,父母積極樂觀的態度等也是孩子成長的良好環境。

關玲提醒家長,重視二孩的問題。她的班上有三分之二的家庭有二孩,但僅兩三個孩子和二孩關係融洽。處在新政的轉捩點,這群獨生子女一夜之間變成了哥哥姐姐,心理落差需要重視。這群孩子很難像父輩一樣,自然而然地接受弟弟妹妹,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愛和營造公平的家庭氛圍。

樹立學習的信心

正如昊天提到的,父母希望他除了吃飯睡覺就是拼命學習。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前所未有地關注,跟期望值相對,認為孩子學習普遍不努力。關玲認為,大部分孩子對學習有足夠的重視,一部分消極對待學習的孩子,需要具體原因具體分析,有的是在學習上沒有自信,有的是確實不懂,還有的可能因某件事受到傷害,有心理陰影。

在學習上,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幫孩子樹立信心。現行教育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要求已經很高,孩子學起來吃力是正常現象,天才兒童畢竟是少數,家長有顆平常心,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鼓勵,孩子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不斷拓展就是最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