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運城臨猗,聽老王將那過去的事情:家裡的小平車

在我家老屋家門前的屋沿下放置一輛廢棄了的小平車架子,

它傷痕累累,繡跡斑斑,像一位飽經蒼桑的老人在向人們訴說著它所經歷的那個艱苦的年代。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小平車在農村各家各戶是必不可少的一種先進車具了,拉土、拉水、拉糞、拉麥子、拉玉米、拉紅薯,甚至走親戚也要套上騾馬載上一家老小去出門。農忙時節,田間上到處是辛勞的鄉親們拉著小平車,奔跑如飛,拉的拉,推的推,車輪飛轉,滿載的是豐收的喜悅與希冀。

記憶中家中,家裡開始有一輛舊的小平車,這輛小平車比較輕便,那時沒有實行生產責任制,平車主要是供生產隊冬季飼養室積土而用,有平車的戶,拉得多還輕便,掙工分也多,沒平車的用肩挑,出力大掙分少,那一年冬天,我們弟妹幾個年齡小,一擔土百十斤那裡挑得動,找有平車的戶,人家嫌我們年齡小,誰也不願意和我們結合,為掙幾個工分看不盡人家的眉高眼低,

一氣之下,父親東拼西湊了60元錢,買回了一輛八成新的小平車,從此,家裡除紅薯、拉棉柴再也不用去求人。後來,我姨家的表哥每年去運城鹽化拉硝也用的這輛小平車,既減輕了勞動強度,又掙的錢多了。可以說,小小的平車為我們家立下了汗馬功勞。

生產責任制後,家裡分得了土地和牲口,這輛小平車遠不能適應生產需要,於是家裡又購置了一輛大型的平車,

(也就是門前屋簷下的這輛車)這輛車雖然有些笨重,但家中那30多畝地的春種秋收都離不開它的運載。後來家裡的日子慢慢好了,有了四輪拖拉機,電動三輪車,這輛小平車不知不覺已退居二線,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如今靜立屋簷下的這個車架子已成了全家人的一種精神寄託,每次看到它,就會想起那難忘的歲月,想起這輛小平車裡藏著的講不完的故事。

圖文:王守忠 編輯:陳軍芳 臨猗網鄉愁系列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