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村頭明星報導」不向命運低頭,在貧困的泥濘裡開出花來!

說到四十幾歲的農村女性,

你會想到什麼?

腦海裡是否會浮現這樣一副形象:

一雙皮膚有些皺起的手,姿態生硬地捧著厚實的老人機,打字一頓一頓,摸著滑鼠都不知道怎麼按一下按兩下。

跟鄰居嘮嗑昨天買東西又省了幾塊錢,指望鎮上讀書的孩子快畢業出去打工補貼家用。

然而,現在是2017年了,時代的新風不僅使得城市日新月異,也吹進了農村。眼前這位在電腦面前操作麻利、行事精幹的女子叫張敏,重慶市秀山縣貴措村人。

43歲的她是“武陵生活館”的館主,她勤勞努力,敢說敢做,計畫通過網店把她的土豆粉一個月賣上10-20萬!這是怎樣一個傳奇女子呢?

早期經歷

1994年,22歲的張敏新婚燕爾,卻沒有一套婚房,全家人住在一間上雨旁風的屋子裡,不僅空間狹小,在屋子裡想要轉身都異常困難,遇到下雨天,床鋪從來都沒有幹過,雨天是最難捱的夜晚,那時候張敏最大的願望,就是住在一間可以遮風避雨的房子裡。

那時候的農村,普遍都很窮,窮得談不起生活,顧得了生存都不錯了。

從小就勤快好學的張敏似乎有那麼一些“叛逆”,面對貧苦的條件,內心總有那麼一點躁動的小火焰在驅使她去做點什麼。

開始改變:

張敏具備農村女性普遍擁有的一個優良品格——勤勞肯幹,做起事來雷厲風行。想要脫貧的願望在心裡生了根之後,馬上就借了1500塊錢,開始做起了服裝生意,所謂的生意,

就是每天起早貪黑地去鎮上擺攤賣衣服。“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豬差,幹得比驢多”,張敏這樣形容自己。

每天天還沒亮,張敏已經從家裡出發,去鎮上擺攤賣衣服,而攤位也是從來不固定的,這樣流動著做著生意,終於攢夠了一點錢,2003年,她蓋了屬於自己的房子,有了這個房子,就有了“固定攤位”。

但心思活絡的張敏不想再簡單地賣賣衣服,她在那時候就有了超前的商業意識,

由於看中農村每家每戶都普遍養豬的商機,她和丈夫貸款批發豬飼料。廠家有銷量要求,剛做生意的張敏夫婦無法保證銷量,在張敏的遊說之下,也許是看中了兩人的誠意與決心,廠家被樸實的夫婦打動,終於與他們簽了合同,而此時張敏的生意也漸漸好轉起來,生活終於擺脫了貧困,日子漸漸好過了些。

再受重創: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張敏的生意剛起步,

以為日子即將開始騰飛,全家就要步入幸福生活的時候,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差點摧毀了張敏一家。

張敏的丈夫被檢查出患有嚴重的腎病,醫生告訴她,下一步就是尿毒癥,讓她做好心理準備。住在重慶市區的大醫院,費用的昂貴可想而知,在患病的四年裡,每個月都有4、5千的醫療支出。

這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無疑是一筆鉅款。可是堅韌的張敏並沒有向命運低頭,她一邊繼續打理著飼料生意作為經濟來源,一邊同時照顧著患病的丈夫和上學的孩子。四年後,在張敏堅持不懈的悉心照料下,丈夫的病逐漸痊癒,連醫生都不可置信地說:這是奇跡。

新的轉機:

連奇跡都可以擁有,還有什麼做不到的?從不向命運低頭的張敏更加不信命了,她相信只要自己肯想肯幹,遲早會過上富足的好日子。

2015年偶然的一天,“村頭科技”的宣傳讓張敏接觸到了農村電商,在20年前她已具備了超前的商業意識,在20年後的今天,她同樣走在了村子裡大多數人的前面。當所有人都不相信互聯網電子商務的時候,張敏第一個站出來接納了它。

“剛接觸電商的時候,我還不懂電腦,與賣家聊天打字特別慢,對著手機只能一陣猛按,現在想起來好傻哦”,張敏自嘲道,那時候的她,已經40歲,學起新事物來,卻仍然懷抱著一種孩童般的天真與熱情,這也許就是她可以不斷刷新自己人生的金鑰。

“沒有人相信我,他們都說我賣狗皮膏藥,騙人的把戲”,張敏如實地轉述了當時村民對她的評價,語氣裡卻沒有一丁點無奈的意味,她總是散發出一種強大的自信,或許是這種自信吸引了少部分好奇的村民,她在村裡奔相走告電商的方便與實惠,最開始是一個游泳圈,“那時候有個人想給自己的孫子買一個游泳圈,在我家看了好久,從晚上7點鐘看到10點多鐘,看得眼花繚亂,看到捨不得走”,從張敏笑吟吟的語氣裡聽出來她的開心。

後來找她幫忙的人越來越多,同樣的東西,比鎮上便宜了許多,網路發達帶來的好處體現在了實處,村民們逐漸對她產生了信賴感。

“說服了一個人也是勝利,我給自己打氣,我一定行。”

張敏的“武陵生活館貴措店”,主要批發副食和飼料生意,與此同時生活館還事無巨細地包攬了村裡的各種業務:賣火車票,農產品收購,收發快遞,存取款,生活繳費……

“我就是他們的經紀人”,張敏打趣道,她說因為收發快遞,人流量大,從而間接給店鋪帶來了人氣,宣傳了形象,加上她的商品價格實惠,品質上乘,所以生意很旺。

如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她說:“村頭真是一個多功能的平臺,我就想借助村頭這個平臺把我們的土豆粉賣出去,計畫一個月賣出10-20萬。”

“作為一個女人真的很為難,既要做事業又要兼顧家庭,打拼下去真的是很難很不容易,我經常提醒自己要加油,”張敏說著臉上帶著一如既往樂觀的笑容,轉身哼起了平時最愛唱的歌:“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說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

一邊同時照顧著患病的丈夫和上學的孩子。四年後,在張敏堅持不懈的悉心照料下,丈夫的病逐漸痊癒,連醫生都不可置信地說:這是奇跡。

新的轉機:

連奇跡都可以擁有,還有什麼做不到的?從不向命運低頭的張敏更加不信命了,她相信只要自己肯想肯幹,遲早會過上富足的好日子。

2015年偶然的一天,“村頭科技”的宣傳讓張敏接觸到了農村電商,在20年前她已具備了超前的商業意識,在20年後的今天,她同樣走在了村子裡大多數人的前面。當所有人都不相信互聯網電子商務的時候,張敏第一個站出來接納了它。

“剛接觸電商的時候,我還不懂電腦,與賣家聊天打字特別慢,對著手機只能一陣猛按,現在想起來好傻哦”,張敏自嘲道,那時候的她,已經40歲,學起新事物來,卻仍然懷抱著一種孩童般的天真與熱情,這也許就是她可以不斷刷新自己人生的金鑰。

“沒有人相信我,他們都說我賣狗皮膏藥,騙人的把戲”,張敏如實地轉述了當時村民對她的評價,語氣裡卻沒有一丁點無奈的意味,她總是散發出一種強大的自信,或許是這種自信吸引了少部分好奇的村民,她在村裡奔相走告電商的方便與實惠,最開始是一個游泳圈,“那時候有個人想給自己的孫子買一個游泳圈,在我家看了好久,從晚上7點鐘看到10點多鐘,看得眼花繚亂,看到捨不得走”,從張敏笑吟吟的語氣裡聽出來她的開心。

後來找她幫忙的人越來越多,同樣的東西,比鎮上便宜了許多,網路發達帶來的好處體現在了實處,村民們逐漸對她產生了信賴感。

“說服了一個人也是勝利,我給自己打氣,我一定行。”

張敏的“武陵生活館貴措店”,主要批發副食和飼料生意,與此同時生活館還事無巨細地包攬了村裡的各種業務:賣火車票,農產品收購,收發快遞,存取款,生活繳費……

“我就是他們的經紀人”,張敏打趣道,她說因為收發快遞,人流量大,從而間接給店鋪帶來了人氣,宣傳了形象,加上她的商品價格實惠,品質上乘,所以生意很旺。

如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她說:“村頭真是一個多功能的平臺,我就想借助村頭這個平臺把我們的土豆粉賣出去,計畫一個月賣出10-20萬。”

“作為一個女人真的很為難,既要做事業又要兼顧家庭,打拼下去真的是很難很不容易,我經常提醒自己要加油,”張敏說著臉上帶著一如既往樂觀的笑容,轉身哼起了平時最愛唱的歌:“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說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