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恐怖故事:午夜節目多“驚”魂(1)

我遇到了一件麻煩事。

有一個女孩,叫張藝涓,算是我的讀者,

她讀我的書《蟲子》,被嚇著了,見了陌生人就驚恐地大叫:“蟲子!蟲子!”

她母親就把我告上了法庭。

我的心裡也很難過,那畢竟是一個花季少女。

作為被告,我在出庭之前,去看望過那個女孩。那是一個很普通的住宅樓,巧合的是,我家住在801,她家也住在801。

是張藝涓的母親開的門。她的臉色很憔悴。

她看了看我手裡提的水果,問:“你找誰?”

“這是張藝涓家嗎?”

“你是誰?”

我慚愧地說:“我是《蟲子》的作者。”

那個母親的臉色一下就變得十分難看,她冷冷地說:“你有事嗎?”

“我來看看她……”

“你能治好我女兒的病?”她的眼睛裡流露出一種仇恨的光:“我告訴你,這個狀我是告定了,你怎麼樣都沒用!”

說完,她就要關門。

我說:“你誤會了,我只是想和她聊一聊,也許對她的病情有幫助,

系鈴還需解鈴人,你說是嗎?”

那個母親想了想,閃開了身。

我走進去,看見那個女孩臉暗淡地坐在床上,懷裡緊緊抱一個玩具熊,雙眼無神地看著我。

奇怪的是,她見了誰都大喊大叫,只是見了我不叫。

儘管我不是精神病醫生,但是,我還是覺得我能夠開導她。

我坐在她的身邊,輕輕地說:“藝娟,我就是那本恐怖小說《蟲子》的作者,我想和你聊聊。”

那個母親一直站在門口,

冷冷地看著我。

我和很多讀者在一起聊過天,可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這種氣氛。我感覺很怪。

“那本書裡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編造出來的。我靠想像力吃飯。”

那女孩還是那樣無神地看著我。

“原來我的膽子也特別小,我開始寫恐怖小說的時候,非常害怕,可是寫著寫著我的脊樑骨就挺直了。我相信,讀恐怖小說也一樣,看多了就不怕了,熟視無恐。”

我儘量讓我的口氣顯得輕鬆。

“只要心是乾爽的,什麼陰影都不會有。你看,外面的陽光多好,我領你出去曬一曬……”

她突然直直地指著我的臉,目光好像穿透了我的眼睛,直接看到我的大腦:“蟲子!”

我笑吟吟地看著她:“你看錯了,沒有什麼蟲子……”

“有蟲子!蟲子從你的腦袋裡爬出來了!”

說完,她一下跳到地上,驚恐地撲到了母親的懷裡……

最後,我難過地離開了她的家。

剛剛下樓,我就遇見了一個老太太,一看就是一個愛管閒事的熱心老太太,

她擠眉弄眼地把我拉到一邊,小聲說:“小夥子,我就住在張家對門,剛才你敲她家門,我都聽見了,我告訴你,張家的那個女孩原來就有精神病史,不過,她不經常犯病……”

開庭那天,我去了。

數百個座位都坐滿了人,還有很多媒體的記者。

那個母親請了一個代理人,她本人一直坐在原告席上哭。

原告要求我賠償張藝涓精神損失費10萬元。

我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護的時候,聽眾席上響起一片不滿的喧嘩聲。我知道,那是針對我的,每個人都同情受害者。

我沒有說張藝涓有精神病史,我沒有證據。

法庭休庭。

我一直坐在被告席上,沒有動。

經過合議廳緊急磋商,終於宣判了:原告索賠被告10萬元精神損失費,法庭不予支持……

我勝訴了,但是我的心情並不好。那幾天,我一直沒有寫東西。

張藝涓是我的讀者,她掏她的錢在圖書浩如煙海的書店,單單買了我的書。這就是一種緣分。

可是,現在出事了,我和我的讀者立即成了敵人,開始互相指責,撕打……

終於,我又一次來到張藝涓家,把《蟲子》一書的稿費存摺放在了張藝涓的床頭,然後黯然離開。

我沒有對任何人說這件事。

半年之後,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頻道,調頻87.6兆赫,午夜零點開始連播我的恐怖小說。

接著,郊區電視臺受到啟發,開創了中國第一檔午夜電視節目,每週五晚上播講我的恐怖小說。

播講者叫藝文,他同時也是編導。

他在策劃這個節目的時候,曾經跟我進行過一次長談,想讓我給他出一些主意。

我們在電視臺附近的一個酒吧見了面。那個酒吧叫粗口酒吧,人很少。

總共三個人,藝文,我,還有電視臺的一個攝像。

那天,我很興奮,喝了很多酒,講了一大堆設想。

這有幾個原因,一是喝酒他們付帳,二是那個攝像是個很漂亮的女人,三是我的恐怖小說又可以擴大一部分受眾了。

歸納起來,我總共說了幾點意見:

對於恐怖故事,播講的方式要創新,要完全打破傳統。不能像講評書一樣,也不能像朗誦美文那樣。那聲調我們早聽膩了。

我想像中的恐怖故事講述者,應該是一種黑暗的口

氣……

藝文插話:“什麼是黑暗的口氣?”

我說:這是一種感覺。語速要慢,慢得幾乎脫節,給人一種詭秘感。關鍵字眼突然出擊,直插觀眾靈魂深處,造成劇烈震撼。每一句的尾音都應該處理得使聽眾意外,每一句話都應該壓迫聽眾的神經……

播講者本身也應該是恐怖的一部分,正像在我的很多書中,我就是恐怖的一部分,甚至是最後的謎底。

我舉了一個例子,可以採用一支低矮的燭光,光源從下面照在播講者的臉上。每次,播講一支蠟的時間。就是說,蠟滅了,故事就停止了,畫面是黑螢幕,沒有影像,只有播講者一縷飄渺的聲音:睡吧……晚安……

而且,由於畫面上始終只有一個播講者,半個鐘頭免不了單調,要在佈景上彌補。佈景應該詭異。

每天的佈景都應該不同,都應該有新的創意。

比如擺放很多白色雨傘,遮擋住大部分空間,讓現場多一些幕後,多一些秘密,多一些懸念,多一些猜疑。

或者,掛許多鐘錶,所有的鐘錶都指向不同的時間,在眾多鐘擺的參差不齊的走動聲音中,故事緩緩繼續……

我還強調了這個節目的實驗性。

我說,還應該有一些情節之外的情節。

那個藝文又糊塗了,不過他不隱瞞,問我:“什麼是情節之外的情節?”

我說,比如你在播講恐怖故事的時候,你的身後的暗處出現了一個人,比如她是一個穿著一身白大褂的護士,她像夢一樣飄過,無聲無息……你講的很可能是一個古代故事,她跟你講的恐怖故事完全不搭界。

我喝了一口酒,接著說,而且,她消失在後臺,觀眾一定有所期待,想知道這個白衣女子的下落,但是,她僅僅是出現了一次而已,沒有任何交代。

這個白衣女子,也許很模糊,似有似無,有的觀眾細心就看見了,有的觀眾不細心就忽略了。

看見她的觀眾,心一直懸掛著,甚至懷疑在這深夜裡,在這閃閃發光的螢幕前,只有他一個人看見了一個秘密……

也許,他還會懷疑,電視臺的導演並沒有安排這個女子出現,而且千家萬戶都沒有看見什麼女子,她僅僅是出現在他的電視中……

我又說,除了白衣女子,還可能是兩個搬道具的工人,他們笨拙地抬上一個笨拙的東西,然後像影子一樣消失在後臺……

一周後,我的恐怖小說在電視臺播出,據說,收視率還挺高,在電視臺排在第二,僅次於他們的綜藝節目。

藝文採納了我的創意。

只是,關於“情節之外的情節”沒有照我說的做。節目始終只有藝文一個人。

第一次節目播出的時候,後面的道具是白色的雨傘,大大小小有幾十把。

第二次節目播出的時候,道具是鐘錶,“滴答滴答滴答滴答”走亂套了,效果不錯。(不過,我能看出,那些鐘錶都不是真的,都是用紙殼畫的。可能為了節省費用。)

而且,他們採用了燭光的效果,那燭光從下面照在藝文的臉上,下巴很明亮,下巴的陰影把臉擋得黑糊糊。兩個鼻孔顯得出奇大。

蠟燭燃盡,螢幕漆黑,藝文說:太黑了,再見了,做夢吧……

我能聽出,藝文在播講的時候,一直在試圖打破傳統,一直努力想讓自己的口氣黑暗起來……不過,聽起來不倫不類,有點像念經。

藝文給我打來電話,想聽我的意見。

我說出了我聽他念經的體會。

聊了一陣子,他說:“你的創意我們基本都用上了。你還有一個設想,就是在我身後,不經常地出現一兩個莫名其妙的人,做一些莫名其妙的舉動,再莫名其妙地消失……這個被我們開會槍斃了。”

又到週五了。

午夜零點,外面一片漆黑,天好像一口巨大的鍋。刮著風,吹得窗戶“啪啪”地響。

老婆睡了,只有我一個人坐在沙發上看電視

聽眾席上響起一片不滿的喧嘩聲。我知道,那是針對我的,每個人都同情受害者。

我沒有說張藝涓有精神病史,我沒有證據。

法庭休庭。

我一直坐在被告席上,沒有動。

經過合議廳緊急磋商,終於宣判了:原告索賠被告10萬元精神損失費,法庭不予支持……

我勝訴了,但是我的心情並不好。那幾天,我一直沒有寫東西。

張藝涓是我的讀者,她掏她的錢在圖書浩如煙海的書店,單單買了我的書。這就是一種緣分。

可是,現在出事了,我和我的讀者立即成了敵人,開始互相指責,撕打……

終於,我又一次來到張藝涓家,把《蟲子》一書的稿費存摺放在了張藝涓的床頭,然後黯然離開。

我沒有對任何人說這件事。

半年之後,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頻道,調頻87.6兆赫,午夜零點開始連播我的恐怖小說。

接著,郊區電視臺受到啟發,開創了中國第一檔午夜電視節目,每週五晚上播講我的恐怖小說。

播講者叫藝文,他同時也是編導。

他在策劃這個節目的時候,曾經跟我進行過一次長談,想讓我給他出一些主意。

我們在電視臺附近的一個酒吧見了面。那個酒吧叫粗口酒吧,人很少。

總共三個人,藝文,我,還有電視臺的一個攝像。

那天,我很興奮,喝了很多酒,講了一大堆設想。

這有幾個原因,一是喝酒他們付帳,二是那個攝像是個很漂亮的女人,三是我的恐怖小說又可以擴大一部分受眾了。

歸納起來,我總共說了幾點意見:

對於恐怖故事,播講的方式要創新,要完全打破傳統。不能像講評書一樣,也不能像朗誦美文那樣。那聲調我們早聽膩了。

我想像中的恐怖故事講述者,應該是一種黑暗的口

氣……

藝文插話:“什麼是黑暗的口氣?”

我說:這是一種感覺。語速要慢,慢得幾乎脫節,給人一種詭秘感。關鍵字眼突然出擊,直插觀眾靈魂深處,造成劇烈震撼。每一句的尾音都應該處理得使聽眾意外,每一句話都應該壓迫聽眾的神經……

播講者本身也應該是恐怖的一部分,正像在我的很多書中,我就是恐怖的一部分,甚至是最後的謎底。

我舉了一個例子,可以採用一支低矮的燭光,光源從下面照在播講者的臉上。每次,播講一支蠟的時間。就是說,蠟滅了,故事就停止了,畫面是黑螢幕,沒有影像,只有播講者一縷飄渺的聲音:睡吧……晚安……

而且,由於畫面上始終只有一個播講者,半個鐘頭免不了單調,要在佈景上彌補。佈景應該詭異。

每天的佈景都應該不同,都應該有新的創意。

比如擺放很多白色雨傘,遮擋住大部分空間,讓現場多一些幕後,多一些秘密,多一些懸念,多一些猜疑。

或者,掛許多鐘錶,所有的鐘錶都指向不同的時間,在眾多鐘擺的參差不齊的走動聲音中,故事緩緩繼續……

我還強調了這個節目的實驗性。

我說,還應該有一些情節之外的情節。

那個藝文又糊塗了,不過他不隱瞞,問我:“什麼是情節之外的情節?”

我說,比如你在播講恐怖故事的時候,你的身後的暗處出現了一個人,比如她是一個穿著一身白大褂的護士,她像夢一樣飄過,無聲無息……你講的很可能是一個古代故事,她跟你講的恐怖故事完全不搭界。

我喝了一口酒,接著說,而且,她消失在後臺,觀眾一定有所期待,想知道這個白衣女子的下落,但是,她僅僅是出現了一次而已,沒有任何交代。

這個白衣女子,也許很模糊,似有似無,有的觀眾細心就看見了,有的觀眾不細心就忽略了。

看見她的觀眾,心一直懸掛著,甚至懷疑在這深夜裡,在這閃閃發光的螢幕前,只有他一個人看見了一個秘密……

也許,他還會懷疑,電視臺的導演並沒有安排這個女子出現,而且千家萬戶都沒有看見什麼女子,她僅僅是出現在他的電視中……

我又說,除了白衣女子,還可能是兩個搬道具的工人,他們笨拙地抬上一個笨拙的東西,然後像影子一樣消失在後臺……

一周後,我的恐怖小說在電視臺播出,據說,收視率還挺高,在電視臺排在第二,僅次於他們的綜藝節目。

藝文採納了我的創意。

只是,關於“情節之外的情節”沒有照我說的做。節目始終只有藝文一個人。

第一次節目播出的時候,後面的道具是白色的雨傘,大大小小有幾十把。

第二次節目播出的時候,道具是鐘錶,“滴答滴答滴答滴答”走亂套了,效果不錯。(不過,我能看出,那些鐘錶都不是真的,都是用紙殼畫的。可能為了節省費用。)

而且,他們採用了燭光的效果,那燭光從下面照在藝文的臉上,下巴很明亮,下巴的陰影把臉擋得黑糊糊。兩個鼻孔顯得出奇大。

蠟燭燃盡,螢幕漆黑,藝文說:太黑了,再見了,做夢吧……

我能聽出,藝文在播講的時候,一直在試圖打破傳統,一直努力想讓自己的口氣黑暗起來……不過,聽起來不倫不類,有點像念經。

藝文給我打來電話,想聽我的意見。

我說出了我聽他念經的體會。

聊了一陣子,他說:“你的創意我們基本都用上了。你還有一個設想,就是在我身後,不經常地出現一兩個莫名其妙的人,做一些莫名其妙的舉動,再莫名其妙地消失……這個被我們開會槍斃了。”

又到週五了。

午夜零點,外面一片漆黑,天好像一口巨大的鍋。刮著風,吹得窗戶“啪啪”地響。

老婆睡了,只有我一個人坐在沙發上看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