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32家中國博物館的164件秦漢文物將在紐約展出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於今日宣佈“秦漢文明”特別展將於4月3日正式開始,屆時包括秦始皇陵跪射兵馬俑、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金縷玉衣在內的一大批珍貴中國秦漢時期文物將與觀眾見面。

覽共展出164件(組)秦漢時期文物,來自中國13個省市的32家博物館,參展文物中近半數是首次在境外展出。

據中新社紐約3月27日電,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3月27日舉行發佈會,宣佈“秦漢文明”特別展將於4月3日正式開始,屆時包括秦始皇陵跪射兵馬俑、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金縷玉衣在內的一大批珍貴中國秦漢時期文物將與觀眾見面。

據介紹,此次展覽共展出164件(組)秦漢時期文物,來自中國13個省市的32家博物館,參展文物中近半數是首次在境外展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康柏堂(Thomas P. Campbell)表示,此次展覽是2017年在美國舉辦的最大規模、最重要的中國藝術項目,相信將成為中美文化交流新的里程碑。

除了秦始皇陵跪射兵馬俑、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金縷玉衣之外,

觀眾也有機會欣賞到秦代青銅寶劍、盔甲和漢代九枝燈、博山爐等文物。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中國藝術主任研究員孫志新評價說,這些文物可以讓觀眾看到秦漢時期人們的生活,“不論(文物)大小,背後都有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

秦始皇陵跪射兵馬俑、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金縷玉衣堪稱中國國寶級文物,是本次展覽的重量級展品。此次展出的秦始皇陵跪射兵馬俑1977年出土于陝西西安兵馬俑二號坑,是較為少見的彩色俑,陶俑的盔甲上仍帶有紅色顏料,脖子上的領巾則是黑色。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金縷玉衣於1968年出土,由2160塊獨立玉片組成,綴連玉片的金絲重約700克,

整件玉衣嚴密貼合人體線條,展現了漢代高超的玉石及金屬加工技巧。

“要瞭解中國的今天和未來,有必要瞭解中國的歷史。”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王軍表示,秦漢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當時確立的政治思想體系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孫志新則認為,秦漢兩朝之于中華文明,相當於古希臘羅馬對於西方文明的重要意義,“我十分高興能通過這次展覽向全世界的觀眾展示中國文明這一重要的歷史時期。

本文原題為《中國國寶級文物走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秦漢文明展”,4月3日開幕,展至7月16日。

3月27日至7月16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將再度成為全美國乃至全球中國文化愛好者的矚目之地。因為2017年全美國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中國文化藝術展覽,Age of Empires:Chinese Art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221 B.C.–A.D. 220)(“秦漢文明展”)即將在這裡隆重舉辦。

弦紋玻璃杯

此次展覽,就將通過陶瓷、青銅器、金銀器、紡織品、雕塑、繪畫、書法以及建築模型等164件/組(來自全國32家文博單位,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超過30%)既最無聲又最有聲的文物,展現近五十年來有關“秦漢王朝”議題的考古發現與史學研究成果。展覽力圖既體現藝術審美,又兼顧歷史意涵,通過大體對應秦、西漢、東漢的三個部分,帶領美國觀眾走近秦漢,走近中國。

彩繪陶家畜

青銅鴻雁

此次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展覽,作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繼2004年“走向盛唐”和2010年“忽必烈的時代”大型展覽之後的又一次國際文化盛典,正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董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所言,堪稱近年來最重要的中美文化交流項目,也必將成為2017年中美關係正常化45周年,兩國文化交流的新高峰。

這次展覽具體會展出哪些文物呢?

陶跪射俑

全世界人民都喜愛的兵馬俑,在本次展覽的第一部分也將登場,包括陶文官俑、陶戰袍將軍俑、陶鎧甲武士俑,以及非常出名的陶跪射俑。與兵馬俑同樣來自秦始皇陵的1、2號銅車馬,雖然作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只能以複製品參展,但是仍然能讓美國觀眾想像到秦始皇當年的威嚴奢華。

嵌銅詔版鐵權

另一方面,來自煙臺博物館的嵌銅詔版鐵權等文物,又展現了短命的秦王朝對於中國政治的深遠影響。類似砝碼的權是測算“度量衡”中的“衡”的器具,這件鐵權上直接嵌上了刻有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文詔的銅版,重要的史料價值不言而喻。

竇綰墓金縷玉衣、玉枕、九竅塞

如果要找一種最能代表漢代上層社會地位與思想的文物,那可能就是玉衣了。這次出國訪問的河北博物院竇綰墓金縷玉衣、玉枕、九竅塞,來源於赫赫有名的滿城漢墓,竇綰即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妻子,漢武帝的嫂子。

不知道美國人能不能理解“事死如事生”這一流傳千年的中國傳統理念,其實這種思想非常樸素平常——生前顯貴,死後亦然。

玉衣自然是無法阻止屍體腐爛,但是連同如長信宮燈在內的一批精美隨葬品一起組成的墓室,卻可以彰顯墓主人生前的尊榮。與玉衣異曲同工的,是來自海昏侯墓的金餅、馬蹄金。

海昏侯墓馬蹄金

海昏侯墓作為迄今漢墓考古史上出土黃金最多者,足以與漢廢帝劉賀的“帝王身份”相合。但是這些本應該是地方王侯向皇帝進獻的黃金,卻大量出現在海昏侯墓中,又映照出這位“27天皇帝”晚年的淒涼。墓葬誠然是一個與生者的世界互為水影的冥界空間,但同樣可以幫助美國觀眾縱覽漢朝君主、王侯、名將、權臣之間的政治風雲。

熹平石經殘石

大量的漢朝文物紛紛在證明一個事實,這是一個百姓生活異常豐富多彩的年代,各種社會化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也迎來了勃發期。儒家被推為鼎盛,其經典被刻在了東漢太學的石碑上(熹平石經),供天下士人抄寫;雜技樂舞、收穫弋射,乃至西王母、伏羲女媧,都被畫上了畫像磚,進入了墓室。

鎏金羊形銅燈

代有“祥”寓意的鎏金羊形銅燈(西安博物院),平日裡是一件端莊的藝術品,使用時,羊的背部可以翻起成為一隻燈盤,剩餘的油脂還可以通過燈盤一側的流口倒流回燈的空腹內,既美觀又環保。

綠柱石、水晶混合串飾

而在如今的廣西一帶,人們的墓葬中已經出現了玻璃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水晶、瑪瑙、琥珀這些“異域”貨色,他們很可能見證了這些臨海地區,在漢代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西方世界建立起的聯繫。

以上文字摘錄自《這些中國秦漢的國寶,都跑到紐約去了!》(作者:奚牧涼/因為2017年全美國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中國文化藝術展覽,Age of Empires:Chinese Art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221 B.C.–A.D. 220)(“秦漢文明展”)即將在這裡隆重舉辦。

弦紋玻璃杯

此次展覽,就將通過陶瓷、青銅器、金銀器、紡織品、雕塑、繪畫、書法以及建築模型等164件/組(來自全國32家文博單位,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超過30%)既最無聲又最有聲的文物,展現近五十年來有關“秦漢王朝”議題的考古發現與史學研究成果。展覽力圖既體現藝術審美,又兼顧歷史意涵,通過大體對應秦、西漢、東漢的三個部分,帶領美國觀眾走近秦漢,走近中國。

彩繪陶家畜

青銅鴻雁

此次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展覽,作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繼2004年“走向盛唐”和2010年“忽必烈的時代”大型展覽之後的又一次國際文化盛典,正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董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所言,堪稱近年來最重要的中美文化交流項目,也必將成為2017年中美關係正常化45周年,兩國文化交流的新高峰。

這次展覽具體會展出哪些文物呢?

陶跪射俑

全世界人民都喜愛的兵馬俑,在本次展覽的第一部分也將登場,包括陶文官俑、陶戰袍將軍俑、陶鎧甲武士俑,以及非常出名的陶跪射俑。與兵馬俑同樣來自秦始皇陵的1、2號銅車馬,雖然作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只能以複製品參展,但是仍然能讓美國觀眾想像到秦始皇當年的威嚴奢華。

嵌銅詔版鐵權

另一方面,來自煙臺博物館的嵌銅詔版鐵權等文物,又展現了短命的秦王朝對於中國政治的深遠影響。類似砝碼的權是測算“度量衡”中的“衡”的器具,這件鐵權上直接嵌上了刻有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文詔的銅版,重要的史料價值不言而喻。

竇綰墓金縷玉衣、玉枕、九竅塞

如果要找一種最能代表漢代上層社會地位與思想的文物,那可能就是玉衣了。這次出國訪問的河北博物院竇綰墓金縷玉衣、玉枕、九竅塞,來源於赫赫有名的滿城漢墓,竇綰即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妻子,漢武帝的嫂子。

不知道美國人能不能理解“事死如事生”這一流傳千年的中國傳統理念,其實這種思想非常樸素平常——生前顯貴,死後亦然。

玉衣自然是無法阻止屍體腐爛,但是連同如長信宮燈在內的一批精美隨葬品一起組成的墓室,卻可以彰顯墓主人生前的尊榮。與玉衣異曲同工的,是來自海昏侯墓的金餅、馬蹄金。

海昏侯墓馬蹄金

海昏侯墓作為迄今漢墓考古史上出土黃金最多者,足以與漢廢帝劉賀的“帝王身份”相合。但是這些本應該是地方王侯向皇帝進獻的黃金,卻大量出現在海昏侯墓中,又映照出這位“27天皇帝”晚年的淒涼。墓葬誠然是一個與生者的世界互為水影的冥界空間,但同樣可以幫助美國觀眾縱覽漢朝君主、王侯、名將、權臣之間的政治風雲。

熹平石經殘石

大量的漢朝文物紛紛在證明一個事實,這是一個百姓生活異常豐富多彩的年代,各種社會化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也迎來了勃發期。儒家被推為鼎盛,其經典被刻在了東漢太學的石碑上(熹平石經),供天下士人抄寫;雜技樂舞、收穫弋射,乃至西王母、伏羲女媧,都被畫上了畫像磚,進入了墓室。

鎏金羊形銅燈

代有“祥”寓意的鎏金羊形銅燈(西安博物院),平日裡是一件端莊的藝術品,使用時,羊的背部可以翻起成為一隻燈盤,剩餘的油脂還可以通過燈盤一側的流口倒流回燈的空腹內,既美觀又環保。

綠柱石、水晶混合串飾

而在如今的廣西一帶,人們的墓葬中已經出現了玻璃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水晶、瑪瑙、琥珀這些“異域”貨色,他們很可能見證了這些臨海地區,在漢代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西方世界建立起的聯繫。

以上文字摘錄自《這些中國秦漢的國寶,都跑到紐約去了!》(作者:奚牧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