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太平橋街道試點透水景觀樹池 消除人行便道上的陷阱

2017年3月29日訊,要麼處處是陷阱,行人不小心就會崴了腳;要麼成了垃圾坑,影響城市環境。人行道上的樹池就不能變個樣嗎?豐台區太平橋街道正在太平橋路、太平橋西路試點一種透水景觀樹池,

填平樹池變景觀,而且不會影響樹木生長,遇雨雪天氣,這種樹池每小時還能“喝水”1000升。

能呼吸的樹池 劉平 攝

記者今天在太平橋路上看到,一個個樹池都被黑白色的石子填平了。原來這是正在建設的彩色透水景觀樹池,樹池下面鋪設三層透水透氣材料,

最底層為粗砂,中間為礫石,上層為小礫石,面層是經過加工的彩色石子並用黏合劑黏合成一體,不可移動,行人可隨意踩踏。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種透水景觀樹池有著高透水透氣性,不會影響樹木生長,樹池僅比四周路面低5毫米左右,肉眼很難分辨,既不影響行人走路又能夠有效收集地面雨水,粗糙的面層還能夠起到延緩地表徑流的作用,將更多的雨水引入地下。
據介紹,因為地區道路規劃建設都比較早,道路兩側建築林立,便道比較窄,受空間的限制不可能再拓寬。而且,傳統的便道綠化樹池又與路面有15釐米的落差,一個一個的坑不僅給行人帶來不便,樹池內黃土裸☆禁☆露也易揚塵,樹池內比較容易積存垃圾,樹池箅子下面更容易積存煙頭紙屑,不容易清理。為此,街道想出了建設透水景觀樹池辦法,先把太平橋路、太平橋西路的261個樹池改造成透水景觀樹池,
並根據實際情況向其他道路推廣。“以前每到樹池的位置,只能並排走一兩個人,現在可以三個人並排行走。”街道綠化環境科長馬勇剛說,“城市建設的既有空間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利用好的技術、科學的思維解決實際問題,辦法總比困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