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外國孩子的動手能力這麼強,而我們的孩子卻什麼都不會?

很多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動手能力差,覺得孩子很呆板,通俗的說就是不會“動腦子思考”。

所以家長就想去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以及創造力,報各種夏令營培訓班。

結果就是,

“你去學了這麼久怎麼還是不會啊”、“笨死了,能不能去動腦子去想想”、“白花這筆錢了”,有沒有覺得這些話很熟悉?其實在日常生活裡,這些話我們真聽的不少。

此時被教育的孩子心情肯定是不好受的,其實不是他們不去思考。而是腦子已經被固定的框架套住了,跳不出這個邏輯思維。

於是家長給孩子貼上了一個標籤:“呆板”、“死腦筋”。

那家長們有去思考過為什麼孩子會沒有創造力嗎?難道真如口中所說的“沒腦子”?其實,

是因為大多數家長都在孩子的成長中無意識的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 01 -

父母有做過這樣的事嗎?

一天夜裡,一位父親帶著3歲的兒子到外邊散步,兒子忽然指著天空中的明月問:“那是燈嗎?”父親機械地回答說:“那不是燈,是月亮。”但兒子還是堅稱月亮就是燈,父親開始覺得兒子很愚蠢,但仔細一想又覺得兒子沒說錯,因為月亮確實有照明的功能。

而在中文當中,“明”字就是日、月相加!

這位思前想後才發現月亮與燈聯繫的父親就是哈佛大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岳曉東。按他的話說,在兒子面前,他才是“愚蠢的父親”。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是在做同樣的事,如孩子玩積木的時候,家長們卻在一邊指揮:“不是這樣搭的“,“你應該把這個擺在上面”,“看媽媽給你搭個城堡”。

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的就會被套固定框架,

因為他會下意識的認識到“媽媽所說的就是對的,跟著做就行”。結果孩子的創造力就被扼殺的搖籃當中,而孩子的思考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裡變得越來越固定化、僵硬化。

- 02 -

其實教育方式才是罪魁禍首

中國人較西方人缺乏創造力,這不僅是多年來學術研究的結論,也一向是教育界的熱點話題。岳曉東博士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思考後提出,中國人創造力不足更多是當今教學方法的僵化與知識運用的不足所造成。

在他看來,有兩大因素制約了中國人創造力的發展。

一、思維標準化

思維標準化是扼殺中國人創新思維的首要因素。而這一切都可謂時下“應試教育”不可避免的後果。有個很經典搞笑的例子:1998年某省的高考作文題是《堅韌—我追求的品格》,對此該省上萬名家庭健全的考生竟都以“我自幼父母相亡,獨自一人承擔家庭重任成長至今”的公式化的虛假構思開題,

這簡直令人不可思議!

你思維都標準化了,還講什麼創造力?

現代數學教師在教數列或方程式的時候大多數會給出標準公式,教導孩子想要獲得高分就是無腦套入公式。而不是教導孩子如何選擇其他解法去靈活運用,其結果就促使孩子的思維越來越趨同,想像力和創造力越來越枯萎。

二、知識無活力化

知識無活力化是中國人創造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因素,簡單的說就是導致學生不能主動地、有效地將所學的知識用在生活中去,缺乏學以致用的實踐。

有沒有發現一件事?就是你發現讀了這麼多年書。而出來工作的時候卻根本用不到老師所教導的知識,就像你出去市場買菜,你會用的到方程式去算嗎?所以這就是知識無活力的表現。

西方的教育多宣導發現式的學習、體驗式的學習,它可使學生立即看到自己學習的成果;而我們東方的教育多是灌輸式的學習,背誦式學習,它指望學生多年後在某個領域會用到所學的知識,這其實是很可悲的。

學習的知識都不能馬上運用到,你怎麼去創新,談什麼創意?

- 03-

既然環境無法改變,那我們就做好以下幾點

“知識改變命運”,但沒有知識你就什麼都不是。既然在應試教育化下,我們沒辦法與改變這種環境,只能去改變自己與自己的孩子。

一、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思維方式

在孩子認知世界的過程中,他對事物認知的感覺是很直接單純的。作為家長,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思維方式。不能以"我是大人我是對的"方式去教導孩子,讓孩子活在家長的定性思維裡面,這樣孩子所謂的創造力就很難在生活中展現出來。

二、老師不能要求學生只追求分數

其實老師教育學生的初衷是對的,想讓教導的學生考上好的大學。但是老師要考慮的是,學生所學習到的知識是否能運用於實際中,而不能為了追求分數而盲目讓學生成為“考試機器”。分數高固然很好,但是“活學活用”才有利於學生日後的成長。

三、我們要去想,要去創造

一個六歲的小女孩坐在教室的後排上繪畫課。她的班主任對她的評價是“其他課都不注意聽講,唯獨在繪畫課上她卻聽得很認真”。所以老師饒有興趣地走過去問她:“你在畫什麼?”她說:“我畫的是上帝。”老師說:“可是沒人知道上帝長什麼樣。”這時,小女孩說:“他們馬上就能知道上帝的樣子了。”

其實看完這個故事,相信大家會有所感慨。如圖文中男孩指著月亮說是燈、女孩畫出上帝的樣子,這種思維方式與創造力是現在許多應試教育下孩子所不具備的。愛因斯坦說,“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創造力幾乎概括了這個世界的一切,它推動技術進步,它甚至是知識的源泉”。

我們學習不只為了求分數,而是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去思考、去創造原本所沒有的東西。因為不去想不去做,那麼我們的思維講永遠定格在一個範圍內。等我們走出校園邁向社會的時候,就會發現我們所欠缺的創造力究竟有多重要。失去創造力,就等於失去了通往成功的大門。

簡單的說就是導致學生不能主動地、有效地將所學的知識用在生活中去,缺乏學以致用的實踐。

有沒有發現一件事?就是你發現讀了這麼多年書。而出來工作的時候卻根本用不到老師所教導的知識,就像你出去市場買菜,你會用的到方程式去算嗎?所以這就是知識無活力的表現。

西方的教育多宣導發現式的學習、體驗式的學習,它可使學生立即看到自己學習的成果;而我們東方的教育多是灌輸式的學習,背誦式學習,它指望學生多年後在某個領域會用到所學的知識,這其實是很可悲的。

學習的知識都不能馬上運用到,你怎麼去創新,談什麼創意?

- 03-

既然環境無法改變,那我們就做好以下幾點

“知識改變命運”,但沒有知識你就什麼都不是。既然在應試教育化下,我們沒辦法與改變這種環境,只能去改變自己與自己的孩子。

一、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思維方式

在孩子認知世界的過程中,他對事物認知的感覺是很直接單純的。作為家長,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思維方式。不能以"我是大人我是對的"方式去教導孩子,讓孩子活在家長的定性思維裡面,這樣孩子所謂的創造力就很難在生活中展現出來。

二、老師不能要求學生只追求分數

其實老師教育學生的初衷是對的,想讓教導的學生考上好的大學。但是老師要考慮的是,學生所學習到的知識是否能運用於實際中,而不能為了追求分數而盲目讓學生成為“考試機器”。分數高固然很好,但是“活學活用”才有利於學生日後的成長。

三、我們要去想,要去創造

一個六歲的小女孩坐在教室的後排上繪畫課。她的班主任對她的評價是“其他課都不注意聽講,唯獨在繪畫課上她卻聽得很認真”。所以老師饒有興趣地走過去問她:“你在畫什麼?”她說:“我畫的是上帝。”老師說:“可是沒人知道上帝長什麼樣。”這時,小女孩說:“他們馬上就能知道上帝的樣子了。”

其實看完這個故事,相信大家會有所感慨。如圖文中男孩指著月亮說是燈、女孩畫出上帝的樣子,這種思維方式與創造力是現在許多應試教育下孩子所不具備的。愛因斯坦說,“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創造力幾乎概括了這個世界的一切,它推動技術進步,它甚至是知識的源泉”。

我們學習不只為了求分數,而是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去思考、去創造原本所沒有的東西。因為不去想不去做,那麼我們的思維講永遠定格在一個範圍內。等我們走出校園邁向社會的時候,就會發現我們所欠缺的創造力究竟有多重要。失去創造力,就等於失去了通往成功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