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此國曾是中國在歐洲最好的朋友,帶頭支持中國入聯合國,現在呢?

文/格瓦拉同志

二戰結束前後,東歐、南歐陸續建立起一批社會主義國家,這些國家在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等方面與蘇聯高度相同,又因或長或短地接受過蘇聯的領導,所以世界上將這些國家與蘇聯一起,

統稱為“蘇東集團”。為對抗北約國家的軍事威脅,“蘇東集團”也相應地建立軍事聯盟,因總部位於華沙,故稱為“華約”,所以“蘇東集團”又稱“華約集團”。

“蘇東集團”或曰“華約集團”是最早一批承認新中國的歐洲國家,可稱得上是新中國最早的“朋友”。在這些國家當中,有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國,在此後的風雲變幻中長期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一度成為中國在歐洲最好的“朋友”,

還曾帶頭支持中國加入聯合國,為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做出過重要貢獻。這個國家,便是南歐小國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地理圖

阿爾巴尼亞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南部,東鄰馬其頓,西隔亞得里亞海與義大利相望,南與希臘接壤,

北接黑山、科索沃,面積2.87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88萬。阿爾巴尼亞在歷史上長期受羅馬、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威尼斯統治,直到1190年才獨立建國。1415年,阿爾巴尼亞被奧斯曼帝國吞併,受其統治近500年時間,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裡,阿爾巴尼亞逐漸被伊斯蘭化,成為歐洲唯一的穆斯林國家。

1912年,阿爾巴尼亞重獲獨立地位,但領土卻被周遭列強侵吞一半。一戰期間,阿爾巴尼亞被奧匈、意、法等國軍隊佔領,

1920年再次宣佈獨立。1939年起,阿爾巴尼亞先後被義大利、德國吞併,直到1944才再獲解放,並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權。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阿爾巴尼亞即于當年11月23日與華建交,成為最早承認新中國的歐洲國家之一。

在“蘇東集團”當中,起初中阿之間的關係並不“起眼”,直到1960年的布加勒斯特會議後,兩國關係獲得飛躍式發展。在這次會議上,蘇共領導人赫魯雪夫策劃並帶頭對中 共發動“突襲”,

其他東歐國家也跟著指責中 共,唯獨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代表團發言不同意蘇共的做法,因此被赫魯雪夫斥責,並遭受其他國家的圍攻。

中阿友好宣傳畫

所謂“患難之間見真情”,阿爾巴尼亞在布加勒斯特會議上的“義舉”感動了中國,因此在蘇阿關係跌至穀底的同時,

中阿關係則迅速提升。兩國高層領導人之間不僅互訪頻頻,且禮遇規格極高,中國長時間內更視阿國為“歐洲的社會主義明燈”。而中國接替蘇聯,成為了阿方最大的援助國。據公開資料顯示,自1954年至1978年,中國共向阿爾巴尼亞提供援款75筆,金額100多億人民幣,阿成為我對外援助受援國人均數額最多的國家。

對於中國的慷慨援助,阿爾巴尼亞自然懂得“投桃報李”的道理,在一系列國際問題上對中國採取不遺餘力的支持態度。1971年10月25日,在這具有非凡歷史意義的一天,聯合國大會第1976次會議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性多數,通過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決議案,而決議案的發起者共有23國,其中“領頭者”便是阿爾巴尼亞。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是被阿爾巴尼亞等國“抬”進聯合國!

阿爾巴尼亞曾接受中國大批援助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秘密訪華,中美關係不斷“解凍”、緩和,阿爾巴尼亞開始對中國的政策指手畫腳、大加指責,並肆意攻擊中國領導人提出的“三個世界”理論。不僅如此,阿爾巴尼亞領導人霍查開始在國內大批量的清洗“親華派”,並對中國大使館進行監聽,由此導致兩國關係出現大裂痕。

鄧公主政後,鑒於阿爾巴尼亞對我國的惡劣態度,於1978年果斷叫停多而無益的對阿援助,由此導致對方更加瘋狂的“反彈”。同年底,霍查在公開講話中公然把中國列為主要敵人。其隨後出版的著作《中國紀事》則全面反華,甚至號召推翻中國時任領導人。至此,昔日親如兄弟的中阿關係完全破裂!

當年由中國援助的飛機

1985年,大獨裁者霍查病死,阿利雅接班,但中阿之間的關係要等到1989年才開始“破冰”。1991年,阿國外長馬利列訪華,成為兩國關係全面惡化以來首位訪華的高官,一度中斷的兩國關係逐漸恢復。次年,阿國實現政體變遷,兩國間的關係不再具有意識形態方面的交往,而是變為正常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當年的恩恩怨怨自然也成了過往雲煙,徹底走進歷史。

中阿之間的這段過往,上世紀7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大概都有所瞭解,但對於70後出生的來講,則幾乎沒有概念。這也恰好說明,並不是所有的歷史記憶,都具有傳承性。

在一系列國際問題上對中國採取不遺餘力的支持態度。1971年10月25日,在這具有非凡歷史意義的一天,聯合國大會第1976次會議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性多數,通過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決議案,而決議案的發起者共有23國,其中“領頭者”便是阿爾巴尼亞。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是被阿爾巴尼亞等國“抬”進聯合國!

阿爾巴尼亞曾接受中國大批援助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秘密訪華,中美關係不斷“解凍”、緩和,阿爾巴尼亞開始對中國的政策指手畫腳、大加指責,並肆意攻擊中國領導人提出的“三個世界”理論。不僅如此,阿爾巴尼亞領導人霍查開始在國內大批量的清洗“親華派”,並對中國大使館進行監聽,由此導致兩國關係出現大裂痕。

鄧公主政後,鑒於阿爾巴尼亞對我國的惡劣態度,於1978年果斷叫停多而無益的對阿援助,由此導致對方更加瘋狂的“反彈”。同年底,霍查在公開講話中公然把中國列為主要敵人。其隨後出版的著作《中國紀事》則全面反華,甚至號召推翻中國時任領導人。至此,昔日親如兄弟的中阿關係完全破裂!

當年由中國援助的飛機

1985年,大獨裁者霍查病死,阿利雅接班,但中阿之間的關係要等到1989年才開始“破冰”。1991年,阿國外長馬利列訪華,成為兩國關係全面惡化以來首位訪華的高官,一度中斷的兩國關係逐漸恢復。次年,阿國實現政體變遷,兩國間的關係不再具有意識形態方面的交往,而是變為正常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當年的恩恩怨怨自然也成了過往雲煙,徹底走進歷史。

中阿之間的這段過往,上世紀7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大概都有所瞭解,但對於70後出生的來講,則幾乎沒有概念。這也恰好說明,並不是所有的歷史記憶,都具有傳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