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未來有多遠?揭秘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

2008 年,神秘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一紙論文開創了一個互聯網時代的傳奇——比特幣誕生。金融機構、監管組織從起初嗤之以鼻,隨後諱莫如深,到現在又不得不承認比特幣流通的事實。而比特幣在誕生的不足十年間,

其成交額與每盎司黃金持平的今天,神秘人中本聰又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人們詫異地發現,比特幣背後的技術 —— 區塊鏈 (Blockchain),所帶來的商業契機遠不止於比特幣本身。

【中本聰】

沒人知道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的真實身份。前後有四人自稱是本人,均遭質疑。據估計,中本聰持有約100萬比特幣,折合約為10億美元。

讓我們將時鐘撥轉到上世紀 70年代,第一代互聯網在美國國防部研究部署(DARPA)。其核心 IP/TCP 技術,經過半個世紀的沉澱,已成為互聯網的根本。TCP/IP 技術聽上去熟悉而遙遠,但其實,她的第一個應用早已深深嵌入了我們的生活 —— 電子郵件。區塊鏈之於數位交易,好比IP/TCP 之於互聯網。比特幣就是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應用。

區塊鏈技術並不神秘。其本質是一個電子帳單,具有以下特點:

1. 分散式

2. 點對點傳輸

3. 公開且匿名

4. 不可逆轉

5. 自動化

我們以比特幣為例說明一下上述特點。假如我通過比特幣在美國西雅圖購買一箱啤酒,而賣家在德國哥廷根。當我通過電子錢包確認支付時,區塊鏈開始發揮作用:

首先,哥廷根的啤酒商要核實我是否有支付能力,並不需要通過類似Visa 或者萬事達的中央機構。

因為所有人的所有帳單,都保存在全網所有的節點(分散式),也就是我們的個人電腦裡。啤酒商直接查閱自己電腦裡的同步帳單,就能知道我有沒有支付能力。當交易啟動,交易就會直接傳輸到對方電腦(點對點傳輸)。同時,此次流水帳會同步到全球所有節點(不可逆轉)。雖然流水帳全網公開, 但是並不包含任何個人資訊或者商品資訊,僅記錄交易指紋和成交額度(公開且匿名)。

【資訊指紋】

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指紋,同理,資料也有自己的指紋。通過一個單項方程 (Hash function),任意資訊均可生成指紋,作為獨一無二的數位標記。

這個例子雖然忽略了很多細節,但我們可以看到,區塊鏈技術的最大特點就是去中心化。在買賣雙方互不信任的情況下,

交易依賴於協力廠商機構。也就是說,在契約雙方互不信任的情況下,契約式行為必須依賴協力廠商機構。協力廠商承擔了公信者、擔保人與中間人的身份,從而收取利潤。在一個產業鏈裡,如果每一環都有相應的協力廠商機構,其冗余成本可想而知。區塊鏈技術旨在取締協力廠商,從根本上解決契約雙方的信任問題,立竿見影地降低交易成本。

【科技雙刃劍】

除非現金結算,當前所有電子交易在銀行均有記錄。正因為區塊鏈技術的匿名性,網路黑市交易大多通過比特幣進行,無跡可尋,繞開監管。

從 IP/TCP 到全球互聯網,衝破層層質疑,解決重重困難,足足用了半個世紀。從區塊鏈到未來電子交易,道阻且難。我們等待著,希望著。

除非現金結算,當前所有電子交易在銀行均有記錄。正因為區塊鏈技術的匿名性,網路黑市交易大多通過比特幣進行,無跡可尋,繞開監管。

從 IP/TCP 到全球互聯網,衝破層層質疑,解決重重困難,足足用了半個世紀。從區塊鏈到未來電子交易,道阻且難。我們等待著,希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