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們為什麼缺少工匠精神?分析得很到位!

作者:孔宇

去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

而在民間,也早有製造業不強,圓珠筆尖都不能生產;或欽佩德國企業嚴謹認真,建造的下水道可用百年;或羡慕日本公司堅守匠人精神,30年只做一種“永不鬆動的螺栓。

中國建立了最完整的製造業基礎、中國製造的產品行銷全世界,是不爭的事實,而我們同時也要看到中國產品多是為國外企業貼牌加工,

賺取的只是價值鏈中最低的利潤,國外眾多的市場調查和研究也指出,西方消費者對中國產品普遍持負面態度。

為什麼中國企業和勞動者幹著最辛苦的工作、製造了世界上最多的工業產品、賺取的是最低的利潤,卻還是製造不出高品質的產品,還是被人瞧不起呢?不少人將此歸結為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太快,

機會和誘惑太多,經營者和勞動者普遍缺少工匠精神,很難靜下心來專注於一件事情或一樣產品,去力求做到精益求精盡善盡美。

到底什麼是工匠精神?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工匠精神實質上是對勞動力屬性的一種描述,即高品質的勞動力。勞動力本身是生產要素之一,中國的經濟學理論一般認為非公有制企業內的勞動力本質上還是商品。作為三大生產要素之一也好,

作為商品也好,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勞動力還是要服從最基本的市場規律,受市場調控和配置。市場上有粗放型的勞動力、有技術型的勞動力、有創新型的勞動力,也有工匠精神型的勞動力。那為什麼企業不用高品質的工匠型勞動力,去生產優質產品、創造高附加值、賺取高利潤呢?

首先,目前的經濟環境下大多數中小企業無法承擔高端勞動力的成本。

物資匱乏的年代結束才30年,

我們就已經進入了產能過剩的時代。現如今國內大多數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同一產業區域聚集效應顯著,競爭激烈。企業為了爭取訂單,不惜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進行競爭,然後再通過各種方法來壓低成本,是慣常的做法。大多數中小企業因此只能從事低利潤、低附加值的低端製造業。市場競爭的核心不是品質或創新,而是成本和價格。

其次,目前市場的整體消費能力還負擔不起由工匠型勞動力生產出來的產品。

與發達市場相比,我們的收入水準、消費能力還是要低很多。相對而言,全社會的消費總體上還是偏低端的。我們在羡慕和欽佩德國、日本企業製造的優質產品時,也要意識到我們的市場和消費者總體上還並不能承受它們的價格。強行在供給側進行產品升級和創新,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

當然,國內市場對高端產品的需求肯定是存在的,但與發達市場相比,在總需求中的占比太低,在目前產能過剩、消費不足的大環境下,不足以驅動企業去服務這樣的需求。

對於大多數生產者來說,他們面對的是一個閉環:市場需求太低–產量上不去–生產或銷售成本下不來–價格太高–市場需求上不去。在產能過剩的大環境下,企業要保證機器運轉、要留住工人、要攤銷固定費用,就必須盡可能多地爭取訂單,沒有哪個企業會專注於金字塔尖上的那一點點需求。高端的優質產品在國內市場賣不動,那就只能出口到能消費得起的市場去。這就是為什麼一方面國內企業能為國際大企業貼牌代工生產,能夠生產出符合他們品質要求的產品,而另一方面國內高端需求要去國外“血拼”。

當社會總體消費能力提升、對高端產品的需求到達一個臨界點,能讓國內企業有利可圖、能驅動他們創新升級時,自然會有企業從低質低價產品的生產者升級到優質創新產品的生產者。比如家電就已經發生了這樣的升級,手機是正在發生這樣的升級,汽車則可能是將要發生這種升級的行業。

第三,目前的收入水準下,大多數勞動者還不願提供工匠精神型的勞動力。

大多數中小企業實行的是計件工資,這樣的工資制度下,對勞動者來說產品數量必然比品質重要,對企業來說要控制品質會很難或成本很高。如果工匠精神不能給勞動者帶來切實的利益,全社會再怎麼弘揚,也只會是一種稀缺資源;如果勞動者通過提供高端的創新型的勞動力能獲得切實利益,則工匠精神不需要推動也可自發產生。

向流水線上拿著計件工資辛苦工作的勞動者灌輸“要有工匠精神”、“要把產品當做藝術品來做”、“要把工作當成一生的事業來做”,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市場活動的參與者說到底是靠利益驅動的、靠物質保障的,不是靠精神力量鼓舞的。如果經營者逐利就是企業家精神、就被全社會所鼓勵,那勞動者逐利同樣是天經地義的。精神力量固然可以鼓舞人,但不應也不能代替市場的調控和配置作用。

第四,現有的市場環境不接受工匠精神型的勞動力。

在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是最有效的調控手段,低質產品很容易被市場所淘汰。但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還不成熟,市場作為經濟活動的調控手段還比較低效。低質、有毒、有害、欺詐、假冒、污染的產品廣泛存在的原因,一是有廣泛的低端需求存在,二是市場作為調節手段還很低效。市場經營者的短視行為、“賺一票是一票”式的經營方式還沒有被市場有效淘汰掉,市場的擠出效應明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喬治·阿克洛夫在他的《檸檬市場:產品品質的不確定性與市場機制》一文中,用數學模型證明了在一個存在資訊不對稱和品質差異的市場內,優質產品會逐漸退出市場。

中國的消費市場恐怕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既有消費能力上的巨大差距,又有對品質要求的巨大不同,既有商業模式和業態上的多樣化,又有經營主體的複雜性。在這樣良莠不齊的市場內,不誠實的商業行為又廣泛存在,處於資訊弱勢的買方因此只願意支付劣質產品和優質產品的平均價格才能將可能的損失最小化,結果導致高於平均價格的優質產品會逐漸退出這個市場。

製造業的升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對比20年前,不管是產品品質還是勞動者素質,我們都有了本質的飛躍,中國的一些新興行業也已經有了領導全世界的趨勢。在此筆者相信,需求和利潤才是供應的驅動力,消費能力的升級才是供給側創新升級的推動力。我們並不用太擔心缺少工匠精神,不用擔心我們製造不出媲美德國或日本品質的產品,我們有坐二望一的經濟總量,有規模巨大且在成長的內部需求,有完備的製造業基礎,有世界上最勤勉的勞動者,工匠精神的出現和普及、產品品質的提升、製造業的創新和升級,需要的只是時間而已。

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小編,立即處理。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

強行在供給側進行產品升級和創新,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

當然,國內市場對高端產品的需求肯定是存在的,但與發達市場相比,在總需求中的占比太低,在目前產能過剩、消費不足的大環境下,不足以驅動企業去服務這樣的需求。

對於大多數生產者來說,他們面對的是一個閉環:市場需求太低–產量上不去–生產或銷售成本下不來–價格太高–市場需求上不去。在產能過剩的大環境下,企業要保證機器運轉、要留住工人、要攤銷固定費用,就必須盡可能多地爭取訂單,沒有哪個企業會專注於金字塔尖上的那一點點需求。高端的優質產品在國內市場賣不動,那就只能出口到能消費得起的市場去。這就是為什麼一方面國內企業能為國際大企業貼牌代工生產,能夠生產出符合他們品質要求的產品,而另一方面國內高端需求要去國外“血拼”。

當社會總體消費能力提升、對高端產品的需求到達一個臨界點,能讓國內企業有利可圖、能驅動他們創新升級時,自然會有企業從低質低價產品的生產者升級到優質創新產品的生產者。比如家電就已經發生了這樣的升級,手機是正在發生這樣的升級,汽車則可能是將要發生這種升級的行業。

第三,目前的收入水準下,大多數勞動者還不願提供工匠精神型的勞動力。

大多數中小企業實行的是計件工資,這樣的工資制度下,對勞動者來說產品數量必然比品質重要,對企業來說要控制品質會很難或成本很高。如果工匠精神不能給勞動者帶來切實的利益,全社會再怎麼弘揚,也只會是一種稀缺資源;如果勞動者通過提供高端的創新型的勞動力能獲得切實利益,則工匠精神不需要推動也可自發產生。

向流水線上拿著計件工資辛苦工作的勞動者灌輸“要有工匠精神”、“要把產品當做藝術品來做”、“要把工作當成一生的事業來做”,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市場活動的參與者說到底是靠利益驅動的、靠物質保障的,不是靠精神力量鼓舞的。如果經營者逐利就是企業家精神、就被全社會所鼓勵,那勞動者逐利同樣是天經地義的。精神力量固然可以鼓舞人,但不應也不能代替市場的調控和配置作用。

第四,現有的市場環境不接受工匠精神型的勞動力。

在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是最有效的調控手段,低質產品很容易被市場所淘汰。但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還不成熟,市場作為經濟活動的調控手段還比較低效。低質、有毒、有害、欺詐、假冒、污染的產品廣泛存在的原因,一是有廣泛的低端需求存在,二是市場作為調節手段還很低效。市場經營者的短視行為、“賺一票是一票”式的經營方式還沒有被市場有效淘汰掉,市場的擠出效應明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喬治·阿克洛夫在他的《檸檬市場:產品品質的不確定性與市場機制》一文中,用數學模型證明了在一個存在資訊不對稱和品質差異的市場內,優質產品會逐漸退出市場。

中國的消費市場恐怕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既有消費能力上的巨大差距,又有對品質要求的巨大不同,既有商業模式和業態上的多樣化,又有經營主體的複雜性。在這樣良莠不齊的市場內,不誠實的商業行為又廣泛存在,處於資訊弱勢的買方因此只願意支付劣質產品和優質產品的平均價格才能將可能的損失最小化,結果導致高於平均價格的優質產品會逐漸退出這個市場。

製造業的升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對比20年前,不管是產品品質還是勞動者素質,我們都有了本質的飛躍,中國的一些新興行業也已經有了領導全世界的趨勢。在此筆者相信,需求和利潤才是供應的驅動力,消費能力的升級才是供給側創新升級的推動力。我們並不用太擔心缺少工匠精神,不用擔心我們製造不出媲美德國或日本品質的產品,我們有坐二望一的經濟總量,有規模巨大且在成長的內部需求,有完備的製造業基礎,有世界上最勤勉的勞動者,工匠精神的出現和普及、產品品質的提升、製造業的創新和升級,需要的只是時間而已。

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小編,立即處理。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