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涼皮哥”在烏魯木齊打拼21年,養大倆孩子買了兩套房

3月28日下午16時,烏市西虹東路時代社區門口,“涼皮哥”李師傅正在手腳麻利地製作涼皮。

新疆晨報訊3月的天氣兜兜轉轉尚未完全回暖,但饞涼皮的“吃貨們”早已蠢蠢欲動。在烏魯木齊市西虹東路時代社區門口,那個推著小車的熟悉的身影,在消失了一個冬天後終於再次出現。

這位“涼皮哥”在周邊推車售賣涼皮已有21年,比這個社區的“年齡”還大,現在年輕人都要改口喊聲“涼皮叔”了。21年的打拼,不僅把兩個孩子帶大上完學,他還在老家重新蓋起了樓房和在縣城裡買了一套房。

閉上眼都能切好涼皮

3月28日15時,烏魯木齊的天氣有些陰冷,時代社區門口進出的居民並不多,“涼皮哥”李師傅騎著一輛半新的電動三輪車從小巷裡繞出來,一路上經過的居民都熱情地跟他打著招呼,“今兒賣的怎麼樣啊?”“記得給我留兩份啊。”白色的棒球帽,白色的廚衣上套著乾淨的白袖套,整天和涼皮、湯料打交道,李師傅身上看不到半點油漬、湯漬,

爽朗的笑聲讓人猜不出年紀,只有帽檐下露出一點花白的短髮,和笑起來眼角唇邊深深的皺紋,能看出他不再年輕。

一旁美髮店的老闆探出頭,“師傅,來個涼麵涼皮對半。”“好嘞,辣椒還是多點麼?”李師傅邊說邊利索地打開車上的涼皮箱蓋,抽出一旁的自製砧板往車上一架,帶上一次性手套,“當當當”清脆的刀與砧板的敲擊聲響起,十秒不到切好一張涼皮,

撒一把麵筋、黃瓜、豆芽,再打開幾個湯料罐,顏色不同的湯汁各舀一勺,一番攪拌,一份涼皮半分鐘內就送進店裡。

李師傅正在製作涼皮。

沒過兩分鐘,店裡一位女顧客帶著一頭髮套和圍裙走出來,“老闆說你家涼皮特好吃,我也試試。”說笑間,一份米涼皮和紅薯涼皮對半送到了女顧客手上。

周邊路過的居民說,到了晚飯高峰期時,李師傅的攤位前時常排著長隊。“我閉著眼都能給你切好、拌好,熟能生巧嘛,誰賣了21年涼皮還沒這點本事。”每次做完一份涼皮,李師傅都習慣順手把砧板擦乾淨收起來,快速蓋好幾個湯料罐蓋子,“這都是自己買的那麼貴的米、面、紅薯粉,一張張洗出來的,辣椒也是陝西老家寄來的,費勁做出來的,

不能弄髒了。”

21年手推車養大兩孩子買兩套房

1993年,31歲的李師傅和老婆帶著兩個孩子從老家陝西漢中農村來到新疆烏魯木齊。“當時輾轉做過幾份工作,顧不上帶孩子,就想著自己做點小生意。”李師傅想起老家聞名的“漢中涼皮”,咬牙貸款了5000元,回老家學了這份手藝和配料方子。1996年在西虹東路附近租下房子,買了輛手推車開始在周邊售賣,1997年時代社區建成入住至今,他一直在社區門口賣涼皮,已是比社區還大一歲的“涼皮哥”了。

每天五六點起床,老婆去買新鮮的黃瓜等配料,他洗涼皮,早上九點多一起吃新做好的涼皮當早餐。收拾、裝車,十一二點出門售賣到兩點半回家吃午飯,再裝一箱涼皮下午四五點出門,晚上八九點收攤回家。這樣的時刻表,夫妻倆複製了21年。“自己做主嘛,天氣不好或有時身體不舒服,也會在家歇著。”兩個兒子都大了,已經55歲的李師傅這些年沒有那麼“拼”了,近十年每到冬季都會回老家待幾個月,照顧年邁的父母,正月過完再回來。

在烏魯木齊待了二十多年,走出周邊熟悉的幾個街道,兩口子經常找不到路,也很少出門逛街,“我們在烏魯木齊住的是租的房子,這些年賺的錢在老家農村給父母蓋了兩層小樓,兩個兒子也大了,給他們在老家縣城買了房子,現在終於覺得輕鬆些了。等孩子結了婚就可以去幫忙帶帶孫子,不再這樣累著了。”李師傅說,兩個孩子一個已經大學畢業,一個高中畢業。

老顧客驅車來路邊找

李師傅的攤位上備有一些一次性飯盒,可供顧客在攤位跟前吃。新疆晨報記者試吃了一份米涼皮和紅薯涼皮,略厚的涼皮口感筋道又不失嫩滑。雖然李師傅說十幾樣調料的成分和比例是“商業秘密”,不過調料湯汁中還是能嘗出花椒、丁香、桂皮等諸多混合香味,多放了辣椒油後也沒有感到口舌刺激和胃部不適。“不管味道你是不是真喜歡,至少這所有東西都保證沒任何亂七八糟的添加劑,我賺良心錢,老鄰居新顧客都一樣。”

李師傅在收拾湯料罐。

喜歡李師傅的涼皮味道的人確實有很多,社區旁的超市老闆來買涼皮時,都半開玩笑半認真跟路人介紹這是“賣了二十年的老字型大小”。有顧客吃過一次後,回老家之前都要來買幾份帶上飛機。專門從米東區、鐵路局驅車二十多公里趕來,一次買七八份的老顧客更是常見。

有老顧客也勸李師傅找個店面。“前些年在和老鄉合租了個小店面,幾平米的地方,一天輕鬆賣五六百份。但我一個人忙不過來,雇的幫手都不好好做。我覺得還是自己幹,至少每份我親自看著,對得起自己。”曾經也有人追著跟他做學徒,想一起正經開個店,可學到手藝就跑掉自己單幹去了,他也沒法計較。

“前幾年帶著兒子一起幹,我聽說農村戶口有創業貸款優惠,想著貸點錢租個門面,父子倆總能撐起來再好好幹幾年。可兩個兒子都不願繼續幹這行,想自己闖,我也只好繼續現在的售賣方式。”李師傅既為孩子不願留在身邊一起賣手藝而感到遺憾,又驕傲孩子心性兒高,也盼孩子更“出息”。“誰年輕時候沒點‘大理想’呢。”

已是比社區還大一歲的“涼皮哥”了。

每天五六點起床,老婆去買新鮮的黃瓜等配料,他洗涼皮,早上九點多一起吃新做好的涼皮當早餐。收拾、裝車,十一二點出門售賣到兩點半回家吃午飯,再裝一箱涼皮下午四五點出門,晚上八九點收攤回家。這樣的時刻表,夫妻倆複製了21年。“自己做主嘛,天氣不好或有時身體不舒服,也會在家歇著。”兩個兒子都大了,已經55歲的李師傅這些年沒有那麼“拼”了,近十年每到冬季都會回老家待幾個月,照顧年邁的父母,正月過完再回來。

在烏魯木齊待了二十多年,走出周邊熟悉的幾個街道,兩口子經常找不到路,也很少出門逛街,“我們在烏魯木齊住的是租的房子,這些年賺的錢在老家農村給父母蓋了兩層小樓,兩個兒子也大了,給他們在老家縣城買了房子,現在終於覺得輕鬆些了。等孩子結了婚就可以去幫忙帶帶孫子,不再這樣累著了。”李師傅說,兩個孩子一個已經大學畢業,一個高中畢業。

老顧客驅車來路邊找

李師傅的攤位上備有一些一次性飯盒,可供顧客在攤位跟前吃。新疆晨報記者試吃了一份米涼皮和紅薯涼皮,略厚的涼皮口感筋道又不失嫩滑。雖然李師傅說十幾樣調料的成分和比例是“商業秘密”,不過調料湯汁中還是能嘗出花椒、丁香、桂皮等諸多混合香味,多放了辣椒油後也沒有感到口舌刺激和胃部不適。“不管味道你是不是真喜歡,至少這所有東西都保證沒任何亂七八糟的添加劑,我賺良心錢,老鄰居新顧客都一樣。”

李師傅在收拾湯料罐。

喜歡李師傅的涼皮味道的人確實有很多,社區旁的超市老闆來買涼皮時,都半開玩笑半認真跟路人介紹這是“賣了二十年的老字型大小”。有顧客吃過一次後,回老家之前都要來買幾份帶上飛機。專門從米東區、鐵路局驅車二十多公里趕來,一次買七八份的老顧客更是常見。

有老顧客也勸李師傅找個店面。“前些年在和老鄉合租了個小店面,幾平米的地方,一天輕鬆賣五六百份。但我一個人忙不過來,雇的幫手都不好好做。我覺得還是自己幹,至少每份我親自看著,對得起自己。”曾經也有人追著跟他做學徒,想一起正經開個店,可學到手藝就跑掉自己單幹去了,他也沒法計較。

“前幾年帶著兒子一起幹,我聽說農村戶口有創業貸款優惠,想著貸點錢租個門面,父子倆總能撐起來再好好幹幾年。可兩個兒子都不願繼續幹這行,想自己闖,我也只好繼續現在的售賣方式。”李師傅既為孩子不願留在身邊一起賣手藝而感到遺憾,又驕傲孩子心性兒高,也盼孩子更“出息”。“誰年輕時候沒點‘大理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