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專訪《白夜追凶》編劇指紋,他會是律師界的“何以琛”嗎?(1277期)

點擊↑藍字即可訂閱

文 | 小木匠 編審 | 文一刀

剛開始知道《白夜追凶》這部網劇時,下意識地以為是改編自東野圭吾的小說《白夜行》,又或者是一部翻拍劇,好險,差點錯過一部好劇。

看了幾集,從血跡、腳印、車轍印、寵物毛髮等細節判斷罪犯身體特徵;無神探、無心理直覺,技術隊、法醫組紛紛提供專業支援;潘粵明“戲精”一樣的演技,一人分飾“四角”,一方面為罪案提心吊膽,另一方面分分鐘擔心兄弟倆露怯,可謂捏住了觀眾的“心跳”,根本停不下來。

於是,暗暗去關注了所有關於《白夜追凶》的新聞,導演王偉和主演潘粵明紛紛對劇本做出了很高的評價,潘粵明說,為了這個角色,他等了好幾年。按圖索驥,我們聯繫到了本劇的編劇指紋。他答應接受專訪之後,小編連文章標題都想好了,“罪案劇如何在公安部和廣電總局順利過審”,“如何用三年時間打造豆瓣評分9.0的國產劇”,“編劇指紋如何區分哥哥關巨集峰和弟弟關巨集宇”等等。

在很多稿件中,提到本劇編劇指紋具有多年律師行業經驗,小編對他的“心理畫像”是,眼睛很小,戴著眼鏡,不苟言笑,微高偏瘦,邏輯思維特別強,善談,穿著保守刻板。見到他本人之後,才意識到,我沒有從事刑偵行業是多麼正確的選擇。

在採訪過程中,經常一個問題拋過去,他毫不考慮地回答一個字“會”“對”,就沒有下文了;經常問到一個細節,他要想好半天,然後再慢慢回答;經常問到一個人物,他會說很多細節,前因後果,從人性和現實本身展開分析;經常忍不住問到後面的情節,他總一臉認真地問,“要劇透給你嗎,我可以說得很明白的”。

這樣不按“套路”出牌的採訪對象,“心疼”兩張八開紙的採訪提綱。就這樣,

我們在指紋咖啡屋和編劇指紋進行了100分鐘的對話,更多的時候,被他的真實和幽默打動,就像他的劇本一樣,一針見血,不拖遝。他從最初的拘謹到“捂臉”為什麼呢?因為弟弟的成長性和變化性會體現得更明顯一些。我們有時候非常願意去看到這個故事裡面有情感投射的人物,有更多的成長變化,以及主動性。但是如果站在寫作者的角度,哥倆兒都喜歡,所以我會來回拿捏,
如果弟弟寫得多一點,我就要找補找補哥哥,哥哥寫得多一點,我就找補找補弟弟。

編劇幫:在您看來,他們二人是否成為了彼此的“鏡子”?接下來會有人發現他們的身份嗎?

指紋:這個說法太文藝了。理論上來講,這兩個人都有互相隱瞞的故事。這樣才會顯得戲劇性衝突多一些,我認為這類故事,所有的人能圍坐在一張桌子旁,把所有的實話都說出來,就不需要任何過程了。一個懸疑或罪案類故事,看的就是資訊不對等。

如果沒記錯的話,在每一個案子裡都會有一個新的人物發現他們的身份。第一個案例,兇手發現了他們的身份。第二個案子,是酒吧的女老闆。這些人有的是死了,有的選擇跟他們站在同一個立場,逐漸形成一個“正義小聯盟”。也不能一直玩這個梗的,總會被發現。但是發現的人沒有揭露他們,有各自的原因。我給出了至少我認為還算合理的解釋。

編劇幫:關宏峰臉上的刀疤是劇本創作之初就有的嗎?

指紋:那道疤是一個情節,在人物前史中,曾經有一次案件偵破,關宏峰出外勤的過程中遭到襲擊,這次事件導致他當時的一個女助理殉職,同時他也受了傷,臉上留下了一道疤。

女性角色設定的作用

故事裡所有人都有私心

當被問及劇中女性角色設定的作用時,指紋毫不忌諱地半開玩笑說,“主要是大家都認為故事要有女性角色,恨不得一堆人告訴我說,能不能讓誰和誰談戀愛。”

劇中一個白T恤兒,一個黑背心兒,互相給彼此剪頭髮,無論是體重上的變化還是天臺談話,經常感動于哥倆兒的互動。其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人物——周巡,他是一個隨時會去關宏峰家裡查崗盯梢的“兄弟”,如果說親情感人至深,那麼友情的厚度也同樣值得丈量。

編劇幫:“扮豬吃老虎”的周巡和關宏峰之間的關係,您是如何把握的?能看到他們一方面展開心理較量,一方面互相信任,接下來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

指紋:周巡在故事設定階段,原來是關宏峰的徒弟,他是一個看上去好像很粗獷的刑偵人員,但實際上他很有頭腦,擅長辦公室政治。在一個整體的故事裡面,我不希望做出臉譜化的人物,一個功能性的專門用來打架的道具。

無論主角、配角、好人、壞人,我希望所有的人物都不是幼稚、愚蠢的。換句話說,如果想突出主人公的優秀和強悍,不要借他打敗了一票“幼稚園”來襯托,他應該是在一個強者林立的環境中能夠左右逢源,找到出路的人。

編劇幫:目前看到的周舒桐有點偏傻白甜的人物設定,您覺得故事裡面的女性角色設定主要的作用是什麼?

指紋:她是從警校剛畢業的孩子,充滿熱情,有一點幼稚、單純,她在跟隨著兄弟倆去工作的過程中,她有自己的成長,在這一季的中後段就會看到她的成長體現在什麼地方。在生活中,我認為無論是男性、女性,都有各自的強項。但就我接觸過的兩個刑偵支隊而言,只見過兩名女刑警,而且都是做內勤和內保的,也許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外勤工作不太適合女性。

編劇幫:我們看到另外兩名女性,高亞楠和趙茜。這兩個人物設定的原因是什麼?

指紋:趙茜是半功能性的人物,她身上有重要的故事線索。這個故事中無論如何都要有一個法醫作為一個半功能性、半情節參與的人物出現。在考慮高亞楠跟主線人物發生什麼樣互動時,設計她和關宏宇之間的關係是為了增加劇情的節奏吧。

編劇幫:在本劇中,我們能看到劉長永、高亞楠、關宏峰都是有私心的。

指紋:什麼叫私心?

編劇幫:比如劉長永很護著他的女兒周舒桐,一心想讓她離開外勤。

指紋:對,如果這叫私心的話,故事裡面所有人都有私心,我認為沒有什麼比家人更重要,有親情才更像人,我們才能看著一群人,而不是一群冷血的機器組成一個刑偵機構去破案,去維護法律。很多時候這些人物都是試圖在私心或私心以外的領域找一個平衡點。

編劇幫:周巡的私心是什麼?他好像就是挺正的一個人。

指紋:該怎麼形容呢?周巡的私心是想讓關宏峰重新回到刑偵支隊。在周巡人物設定的前史中,他總打架,什麼人都打,嫌疑人也打,嫌疑人律師也打,同事也打,然後就快被停職了。那時關宏峰是市局指定培養的人才,他覺得周巡是可用的,後來周巡跟了他很多年,直到關宏峰在提支隊長之前被下沉到派出所鍛煉一年。那時周巡已經是地區隊的隊長了,但等到關宏峰鍛煉回來以後升了支隊長,周巡申請降1-2個職級調任做他的助理。

編劇幫:他們倆的互動很感人,雖然周巡不相信他,但是他又依賴他。關宏峰說,你就是適合幹掏垃圾的活。周巡也默認了。

指紋:說白了,周巡整個的職業生涯是關宏峰挽救的,而且關宏峰算是教會了周巡如何在保留自我的同時還能適應規則與制度,繼續從事刑偵工作,這對周巡來講非常難得。

每個人都有私心,關宏宇一開始的私心就是想證明自己的清白,他在扮演“關宏峰”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他不再完全只是單純地扮演一個角色,他開始嘗試思考刑偵工作的意義,或是做人的意義,或者反思自己曾經的狀態。關宏峰也開始去反省他自己,包括他和他弟弟的關係,以及他在一些事情上做出的判斷。

所以這個故事實際上是兩人共同成長,以及重新認識彼此的一個過程,我認為這就是這個故事核心的主線。把他們統一成一個人看,最明顯的客觀效果就是他們不得不一天到晚把自己發生的事告訴對方,要麼我向你靠攏,要麼你向我靠攏,實際上是同時向對方靠攏,盡可能“裝”得像同一個人。

改編有時比原創更難

“坑”是要填的,故事也得好看

據指紋透露,原來有十個案子,後來刪了兩個案子。“其中有一場他們去機場接機,眼看著飛機在機場降落就掉下來了。寫的時候他們就跟我說,這個拍攝經費……,我說,我不管,你們看著辦吧,我只管寫著好看。”

當被問到刪掉這兩個案子的感受,他回答,“我知道劇本刪改的目的並不是想毀了它,我可能不認同,但是我能理解,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差異化的,關巨集宇和關巨集峰長得再像,他們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回到劇本刪改的問題上,是的,我能理解。除了這兩個案子,劇本前四分之一也有相當程度的修改,拋開我是否認可那些修改不談,還是理解。我相信修改劇本的人只是從他的角度嘗試將作品做出更好的呈現。

編劇幫:據悉,本劇改編自8個真實案例,案例的挑選標準是什麼?

指紋:改編案例?我寫案子從來不改編。真實案例其實並不好改,因為受制約太多。我印象中按真實案例改編出來的小說好像只有詹姆斯•艾羅伊的《黑色大麗花》很驚豔,其他改編出來的基本都不好看,受限制太多了。這種東西能自己編最好自己編。

《黑色大麗花》劇照

編劇幫:案例與案例之間是否具有關聯性?這些案例所有的線索最後都會指向主線的案件嗎?

指紋:會,必然是這樣。故事從一開始寫的時候就設計好了至少兩季結束,我會寫兩季,在兩季裡完結這個故事,但肯定在第一季給出一個階段性的交代。

編劇幫:您有想過會得到豆瓣9.0分的高分嗎?

編劇幫:就您個人而言,是否還有遺憾?(潘粵明的遺憾是自己有點顯胖)

指紋:我沒什麼遺憾,我是編劇,完成我的工作,寫完一個劇本,最起碼對得起受眾和東家。

編劇幫:罪案劇在審查上還是很嚴的,您能跟我們分享下公安部的審查和廣電的審查有什麼區別嗎?

指紋:可能廣電和公安部對劇本審查有各自的標準,我寫的時候沒想太多,關於罪案題材的審查,我覺得作品整體的價值觀一定得是正的。還有就是我認為是得好看,至少看著不辣眼睛。

第一季的審查結束之後,因為瞭解到一些審查的方向,第二季整個情節和結構全改了。我現在正在想辦法把第二季的“坑”給填好,原來設計好的路不讓走了,就得換一條路,盡可能把“坑”填好一些,但萬一真有個別填不上的,也沒招。有些事只有一種解釋,而這種解釋不允許使用,那我也沒辦法。

編劇幫:故事當中“滅門案”的案卷丟了一頁,但是劉長永看到的時候,那頁是在的。

指紋:那頁是周巡補的……(此處省略229個字,因為涉及劇透,欲知詳情,留言區見吧)說實話,因為上面提到的原因,這個坑不好填,我另想方法,看看能不能有其他的方式把“坑”填了。盡力而為吧。

編劇幫:填“坑”也挺有意思的,總覺得有一件事在期待著,有無數種可能性。

指紋:能填得上挺有意思,填不上的話就“不好意思”了。大部分情況下,對“挖坑填坑”這類問題,我的原則是:

一、挖坑的時候就要準備好答案。

二、最好也準備“填坑”的備選方案。

三、“坑”是要填的,故事也得好看。

編劇幫:一般來說,第二季不好做,做不好,口碑容易滑下去。

指紋:也還好,我認為一個劇的故事大概是一到兩季就足夠完整了,否則就要換主線,一個梗不能玩太久,就像《國土安全》,為了換核心的梗,連男主都可以死。不能像《名偵探柯南》似的永遠找不到幕後黑手,當然人家是面向低年齡受眾的故事,這樣做沒問題。滑下去就滑下去唄,我們會盡力不讓第二季出現大的水準落差。

罪案題材的發展不是國家政策決定的

寫小說和劇本都不費勁,不就是講故事嗎

指紋認為編劇就是拿錢完成工作。關於擔不擔心被吐槽,他的想法很讓人意外,“拍都拍了,剪也剪了,都播了,我每天回家也沒見到有人在門口舉著鍋等著扣我,無所謂。另一方面,這個本子我寫了,東家沒挑我不是,好像也沒什麼太大危險”。

他說自己不怎麼看國內的片子,但是被問及會不會看《白夜追凶》時,他稱,“我得看,不然朋友問起來,沒法聊”,做了11年的法律工作,現在寫小說也好,寫劇本也好,他在嘗試新的可能性,“其實我就想試試這輩子到底能夠做哪些事,哪些有可能做得好,哪些有可能做不好,但是我想試試,反正這輩子就幾十年。”

編劇幫:從2015年開始,犯罪片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電影《心迷宮》《烈日灼心》《追凶者也》,電視劇、網路劇《如果蝸牛有愛情》《滅罪師》也獲得不錯的成績,您認為,罪案題材在未來市場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指紋:所謂“趨勢”,我認為不完全是由國家政策的開放、收緊或審查制度決定的,而是由從事這類工作的創作人員、編導人員、演員以及這類題材的受眾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和迴圈所決定的。如果大家只是一味地去用一驚一乍、重口味、擦邊球、生搬硬套的情節、紙片化的人設吸引觀眾,不斷拉低他們的品位,再為迎合被拉低的品味繼續拉低作品,二者相互作用,就會越走越低,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國家自然會限制的,這是我的感覺。

反之,如果從業人員能夠致力於不停地追求作品品質,同時引導和培養觀眾的欣賞水準,二者形成一種良性互動,逐漸拉高這個領域的整體水準。至於審查制度,我認為創作者不妨把它當做是天然存在的。它確實有時會形成桎梏,這是創作者應該自己想辦法去克服的,如果一個故事寫不好就是沒本事,別拿審查說事。

編劇幫:您之前也寫過小說《刀鋒上的救贖》,現在也是《白夜追凶》的編劇,您覺得寫小說和寫劇本有哪些不同?

指紋:寫小說比較自然,最好能懂得如何收,因為寫小說,600萬字、60萬字、6萬字都無所謂,如何在沒有體量限制的創作中,把要寫的東西收在一個範圍之內是很重要的。

寫劇本相反,是如何在有限的體量範圍之內能儘量地放,因為時長和場次都是固定的,要在這個範圍中把事件鋪陳開,盡可能把要敘述的情節和人物的狀態展開。

但是說實話,我覺得不是一件特費勁的事,不就是講故事嗎?

寫劇本不需要文筆多好,辭藻多華麗,把事說清楚就行了,劇本沒有太高的文學性要求,我覺得就是講故事,講不好就換一個角度講。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夠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或者適合自己的角度。

編劇幫:截止到目前,您覺得哪個領域或者哪個身份是最適合您的?

指紋:宅在家,吃、喝、玩、看片、遛狗最適合,這個工作簡直是夢想。(這不是所有人的終極夢想嗎)之前因為腳踝骨折,我在家躺了一個月,雖然是瘸的,打著夾板,拄著拐,但是我打穿了一個我認為有生之年可能都不見得能打穿的遊戲,把以前落下的劇都看了,把《異形》四本小說、《獵魔人》六本小說都看完了,簡直是爽到飛起。

編劇幫:說一下對青年編劇的建議吧,您對他們有什麼想說的?

指紋:多看看書,多看看劇,多練練筆,別想那麼多。以我的認知,國內這個行業根本沒到拼天賦的程度,也不用努力到吐血。只要認真一點、專注一點,事基本就能做成。

採訪後記:

編劇指紋不是律師界的“何以琛”,他說自己屬於那種幹一行恨一行的人。

同時,小編也好奇,為什麼他會以“指紋”作為筆名呢?指紋咖啡屋是不是他開的店?

他說,店是和合夥人開的,開了11年。先有的筆名,後有的這家店,筆名我都忘了是為什麼,肯定是拍腦門拍出來的。

在採訪過程中,指紋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多說一句”,也是小編最願意聽到的話,因為,只有他“我多說一句”後面的話才能在撰稿中體現,前面的話全是大真話。誰知道“我多說一句”之後的話,套路之中有沒有真誠呢?

(備註:歡迎大家到留言區分享觀劇感受,也可以向小編索要那229個字的劇透哈)

E/N/D

公司、項目合作 ◇ gangqinshi01

項目、影視宣傳合作 ◇ rene0602

影視公司合作 ◇ zqy24680

編劇合作 ◇ dongmeijuan3274

回復“我要加入分會”加入編劇幫全球分會

投稿 ◇ yunying@bianjubang.com

已同步入駐以下平臺

今日頭條 | 搜狐自媒體 | 一點資訊

介面 | 企鵝媒體

我認為這類故事,所有的人能圍坐在一張桌子旁,把所有的實話都說出來,就不需要任何過程了。一個懸疑或罪案類故事,看的就是資訊不對等。

如果沒記錯的話,在每一個案子裡都會有一個新的人物發現他們的身份。第一個案例,兇手發現了他們的身份。第二個案子,是酒吧的女老闆。這些人有的是死了,有的選擇跟他們站在同一個立場,逐漸形成一個“正義小聯盟”。也不能一直玩這個梗的,總會被發現。但是發現的人沒有揭露他們,有各自的原因。我給出了至少我認為還算合理的解釋。

編劇幫:關宏峰臉上的刀疤是劇本創作之初就有的嗎?

指紋:那道疤是一個情節,在人物前史中,曾經有一次案件偵破,關宏峰出外勤的過程中遭到襲擊,這次事件導致他當時的一個女助理殉職,同時他也受了傷,臉上留下了一道疤。

女性角色設定的作用

故事裡所有人都有私心

當被問及劇中女性角色設定的作用時,指紋毫不忌諱地半開玩笑說,“主要是大家都認為故事要有女性角色,恨不得一堆人告訴我說,能不能讓誰和誰談戀愛。”

劇中一個白T恤兒,一個黑背心兒,互相給彼此剪頭髮,無論是體重上的變化還是天臺談話,經常感動于哥倆兒的互動。其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人物——周巡,他是一個隨時會去關宏峰家裡查崗盯梢的“兄弟”,如果說親情感人至深,那麼友情的厚度也同樣值得丈量。

編劇幫:“扮豬吃老虎”的周巡和關宏峰之間的關係,您是如何把握的?能看到他們一方面展開心理較量,一方面互相信任,接下來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

指紋:周巡在故事設定階段,原來是關宏峰的徒弟,他是一個看上去好像很粗獷的刑偵人員,但實際上他很有頭腦,擅長辦公室政治。在一個整體的故事裡面,我不希望做出臉譜化的人物,一個功能性的專門用來打架的道具。

無論主角、配角、好人、壞人,我希望所有的人物都不是幼稚、愚蠢的。換句話說,如果想突出主人公的優秀和強悍,不要借他打敗了一票“幼稚園”來襯托,他應該是在一個強者林立的環境中能夠左右逢源,找到出路的人。

編劇幫:目前看到的周舒桐有點偏傻白甜的人物設定,您覺得故事裡面的女性角色設定主要的作用是什麼?

指紋:她是從警校剛畢業的孩子,充滿熱情,有一點幼稚、單純,她在跟隨著兄弟倆去工作的過程中,她有自己的成長,在這一季的中後段就會看到她的成長體現在什麼地方。在生活中,我認為無論是男性、女性,都有各自的強項。但就我接觸過的兩個刑偵支隊而言,只見過兩名女刑警,而且都是做內勤和內保的,也許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外勤工作不太適合女性。

編劇幫:我們看到另外兩名女性,高亞楠和趙茜。這兩個人物設定的原因是什麼?

指紋:趙茜是半功能性的人物,她身上有重要的故事線索。這個故事中無論如何都要有一個法醫作為一個半功能性、半情節參與的人物出現。在考慮高亞楠跟主線人物發生什麼樣互動時,設計她和關宏宇之間的關係是為了增加劇情的節奏吧。

編劇幫:在本劇中,我們能看到劉長永、高亞楠、關宏峰都是有私心的。

指紋:什麼叫私心?

編劇幫:比如劉長永很護著他的女兒周舒桐,一心想讓她離開外勤。

指紋:對,如果這叫私心的話,故事裡面所有人都有私心,我認為沒有什麼比家人更重要,有親情才更像人,我們才能看著一群人,而不是一群冷血的機器組成一個刑偵機構去破案,去維護法律。很多時候這些人物都是試圖在私心或私心以外的領域找一個平衡點。

編劇幫:周巡的私心是什麼?他好像就是挺正的一個人。

指紋:該怎麼形容呢?周巡的私心是想讓關宏峰重新回到刑偵支隊。在周巡人物設定的前史中,他總打架,什麼人都打,嫌疑人也打,嫌疑人律師也打,同事也打,然後就快被停職了。那時關宏峰是市局指定培養的人才,他覺得周巡是可用的,後來周巡跟了他很多年,直到關宏峰在提支隊長之前被下沉到派出所鍛煉一年。那時周巡已經是地區隊的隊長了,但等到關宏峰鍛煉回來以後升了支隊長,周巡申請降1-2個職級調任做他的助理。

編劇幫:他們倆的互動很感人,雖然周巡不相信他,但是他又依賴他。關宏峰說,你就是適合幹掏垃圾的活。周巡也默認了。

指紋:說白了,周巡整個的職業生涯是關宏峰挽救的,而且關宏峰算是教會了周巡如何在保留自我的同時還能適應規則與制度,繼續從事刑偵工作,這對周巡來講非常難得。

每個人都有私心,關宏宇一開始的私心就是想證明自己的清白,他在扮演“關宏峰”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他不再完全只是單純地扮演一個角色,他開始嘗試思考刑偵工作的意義,或是做人的意義,或者反思自己曾經的狀態。關宏峰也開始去反省他自己,包括他和他弟弟的關係,以及他在一些事情上做出的判斷。

所以這個故事實際上是兩人共同成長,以及重新認識彼此的一個過程,我認為這就是這個故事核心的主線。把他們統一成一個人看,最明顯的客觀效果就是他們不得不一天到晚把自己發生的事告訴對方,要麼我向你靠攏,要麼你向我靠攏,實際上是同時向對方靠攏,盡可能“裝”得像同一個人。

改編有時比原創更難

“坑”是要填的,故事也得好看

據指紋透露,原來有十個案子,後來刪了兩個案子。“其中有一場他們去機場接機,眼看著飛機在機場降落就掉下來了。寫的時候他們就跟我說,這個拍攝經費……,我說,我不管,你們看著辦吧,我只管寫著好看。”

當被問到刪掉這兩個案子的感受,他回答,“我知道劇本刪改的目的並不是想毀了它,我可能不認同,但是我能理解,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差異化的,關巨集宇和關巨集峰長得再像,他們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回到劇本刪改的問題上,是的,我能理解。除了這兩個案子,劇本前四分之一也有相當程度的修改,拋開我是否認可那些修改不談,還是理解。我相信修改劇本的人只是從他的角度嘗試將作品做出更好的呈現。

編劇幫:據悉,本劇改編自8個真實案例,案例的挑選標準是什麼?

指紋:改編案例?我寫案子從來不改編。真實案例其實並不好改,因為受制約太多。我印象中按真實案例改編出來的小說好像只有詹姆斯•艾羅伊的《黑色大麗花》很驚豔,其他改編出來的基本都不好看,受限制太多了。這種東西能自己編最好自己編。

《黑色大麗花》劇照

編劇幫:案例與案例之間是否具有關聯性?這些案例所有的線索最後都會指向主線的案件嗎?

指紋:會,必然是這樣。故事從一開始寫的時候就設計好了至少兩季結束,我會寫兩季,在兩季裡完結這個故事,但肯定在第一季給出一個階段性的交代。

編劇幫:您有想過會得到豆瓣9.0分的高分嗎?

編劇幫:就您個人而言,是否還有遺憾?(潘粵明的遺憾是自己有點顯胖)

指紋:我沒什麼遺憾,我是編劇,完成我的工作,寫完一個劇本,最起碼對得起受眾和東家。

編劇幫:罪案劇在審查上還是很嚴的,您能跟我們分享下公安部的審查和廣電的審查有什麼區別嗎?

指紋:可能廣電和公安部對劇本審查有各自的標準,我寫的時候沒想太多,關於罪案題材的審查,我覺得作品整體的價值觀一定得是正的。還有就是我認為是得好看,至少看著不辣眼睛。

第一季的審查結束之後,因為瞭解到一些審查的方向,第二季整個情節和結構全改了。我現在正在想辦法把第二季的“坑”給填好,原來設計好的路不讓走了,就得換一條路,盡可能把“坑”填好一些,但萬一真有個別填不上的,也沒招。有些事只有一種解釋,而這種解釋不允許使用,那我也沒辦法。

編劇幫:故事當中“滅門案”的案卷丟了一頁,但是劉長永看到的時候,那頁是在的。

指紋:那頁是周巡補的……(此處省略229個字,因為涉及劇透,欲知詳情,留言區見吧)說實話,因為上面提到的原因,這個坑不好填,我另想方法,看看能不能有其他的方式把“坑”填了。盡力而為吧。

編劇幫:填“坑”也挺有意思的,總覺得有一件事在期待著,有無數種可能性。

指紋:能填得上挺有意思,填不上的話就“不好意思”了。大部分情況下,對“挖坑填坑”這類問題,我的原則是:

一、挖坑的時候就要準備好答案。

二、最好也準備“填坑”的備選方案。

三、“坑”是要填的,故事也得好看。

編劇幫:一般來說,第二季不好做,做不好,口碑容易滑下去。

指紋:也還好,我認為一個劇的故事大概是一到兩季就足夠完整了,否則就要換主線,一個梗不能玩太久,就像《國土安全》,為了換核心的梗,連男主都可以死。不能像《名偵探柯南》似的永遠找不到幕後黑手,當然人家是面向低年齡受眾的故事,這樣做沒問題。滑下去就滑下去唄,我們會盡力不讓第二季出現大的水準落差。

罪案題材的發展不是國家政策決定的

寫小說和劇本都不費勁,不就是講故事嗎

指紋認為編劇就是拿錢完成工作。關於擔不擔心被吐槽,他的想法很讓人意外,“拍都拍了,剪也剪了,都播了,我每天回家也沒見到有人在門口舉著鍋等著扣我,無所謂。另一方面,這個本子我寫了,東家沒挑我不是,好像也沒什麼太大危險”。

他說自己不怎麼看國內的片子,但是被問及會不會看《白夜追凶》時,他稱,“我得看,不然朋友問起來,沒法聊”,做了11年的法律工作,現在寫小說也好,寫劇本也好,他在嘗試新的可能性,“其實我就想試試這輩子到底能夠做哪些事,哪些有可能做得好,哪些有可能做不好,但是我想試試,反正這輩子就幾十年。”

編劇幫:從2015年開始,犯罪片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電影《心迷宮》《烈日灼心》《追凶者也》,電視劇、網路劇《如果蝸牛有愛情》《滅罪師》也獲得不錯的成績,您認為,罪案題材在未來市場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指紋:所謂“趨勢”,我認為不完全是由國家政策的開放、收緊或審查制度決定的,而是由從事這類工作的創作人員、編導人員、演員以及這類題材的受眾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和迴圈所決定的。如果大家只是一味地去用一驚一乍、重口味、擦邊球、生搬硬套的情節、紙片化的人設吸引觀眾,不斷拉低他們的品位,再為迎合被拉低的品味繼續拉低作品,二者相互作用,就會越走越低,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國家自然會限制的,這是我的感覺。

反之,如果從業人員能夠致力於不停地追求作品品質,同時引導和培養觀眾的欣賞水準,二者形成一種良性互動,逐漸拉高這個領域的整體水準。至於審查制度,我認為創作者不妨把它當做是天然存在的。它確實有時會形成桎梏,這是創作者應該自己想辦法去克服的,如果一個故事寫不好就是沒本事,別拿審查說事。

編劇幫:您之前也寫過小說《刀鋒上的救贖》,現在也是《白夜追凶》的編劇,您覺得寫小說和寫劇本有哪些不同?

指紋:寫小說比較自然,最好能懂得如何收,因為寫小說,600萬字、60萬字、6萬字都無所謂,如何在沒有體量限制的創作中,把要寫的東西收在一個範圍之內是很重要的。

寫劇本相反,是如何在有限的體量範圍之內能儘量地放,因為時長和場次都是固定的,要在這個範圍中把事件鋪陳開,盡可能把要敘述的情節和人物的狀態展開。

但是說實話,我覺得不是一件特費勁的事,不就是講故事嗎?

寫劇本不需要文筆多好,辭藻多華麗,把事說清楚就行了,劇本沒有太高的文學性要求,我覺得就是講故事,講不好就換一個角度講。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夠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或者適合自己的角度。

編劇幫:截止到目前,您覺得哪個領域或者哪個身份是最適合您的?

指紋:宅在家,吃、喝、玩、看片、遛狗最適合,這個工作簡直是夢想。(這不是所有人的終極夢想嗎)之前因為腳踝骨折,我在家躺了一個月,雖然是瘸的,打著夾板,拄著拐,但是我打穿了一個我認為有生之年可能都不見得能打穿的遊戲,把以前落下的劇都看了,把《異形》四本小說、《獵魔人》六本小說都看完了,簡直是爽到飛起。

編劇幫:說一下對青年編劇的建議吧,您對他們有什麼想說的?

指紋:多看看書,多看看劇,多練練筆,別想那麼多。以我的認知,國內這個行業根本沒到拼天賦的程度,也不用努力到吐血。只要認真一點、專注一點,事基本就能做成。

採訪後記:

編劇指紋不是律師界的“何以琛”,他說自己屬於那種幹一行恨一行的人。

同時,小編也好奇,為什麼他會以“指紋”作為筆名呢?指紋咖啡屋是不是他開的店?

他說,店是和合夥人開的,開了11年。先有的筆名,後有的這家店,筆名我都忘了是為什麼,肯定是拍腦門拍出來的。

在採訪過程中,指紋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多說一句”,也是小編最願意聽到的話,因為,只有他“我多說一句”後面的話才能在撰稿中體現,前面的話全是大真話。誰知道“我多說一句”之後的話,套路之中有沒有真誠呢?

(備註:歡迎大家到留言區分享觀劇感受,也可以向小編索要那229個字的劇透哈)

E/N/D

公司、項目合作 ◇ gangqinshi01

項目、影視宣傳合作 ◇ rene0602

影視公司合作 ◇ zqy24680

編劇合作 ◇ dongmeijuan3274

回復“我要加入分會”加入編劇幫全球分會

投稿 ◇ yunying@bianjubang.com

已同步入駐以下平臺

今日頭條 | 搜狐自媒體 | 一點資訊

介面 | 企鵝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