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邁出農產品出口新步伐:張掖市外向型農業發展透視

原標題:邁出農產品出口新步伐

——張掖市外向型農業發展透視

近日,張掖市發年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工人們將洋蔥裝車,準備外運。該公司從事鮮活農產品出口貿易,出口產品主要銷往越南、緬甸、俄羅斯及中亞各國。近年來,張掖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從標準化種植和產品品質全程可追溯等環節入手,生產優質特色果蔬等農產品,農產品“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 本報記者 盛學卿

2016年,在全省外貿出口總體下行的大背景下,

張掖市實現自營出口1.38億元,同比增長9.3%,其中,向西出口逆勢上揚,自營出口額1813萬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出口供貨7.2億元人民幣。張掖市努力發展外向型農業,在全省對外貿易中一枝獨秀,逐漸成為我省農業向西開放的“橋頭堡”。

2014年11月17日,由我省張掖市發出的83噸蔬菜經霍爾果斯口岸出入境檢驗檢疫合格,踏上哈薩克共和國的土地。儘管這批貨值僅有近80萬元,卻是我省首次直接出口中亞鮮活農產品,

標誌著我省鮮活農產品直接出口中亞市場實現了零的突破。自此,外向型農業這一全新的概念開始在張掖生根發芽。2014年,張掖首次實現對中亞和俄羅斯自營出口貿易,當年僅完成自營出口4.99萬元人民幣;2015年對中亞、俄羅斯等國的自營出口額達到2255萬元,同比增長了452倍。

立足優勢 主動出擊

談及張掖的外向型農業,就必然要提起崔發年。2014年,就是他創立的張掖市發年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聯合霍爾果斯國順貿易有限公司、哈薩克kapital商貿有限公司運作,

完成了我省第一筆鮮活農產品直接出口中亞的生意。

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崔發年走上了農業外向型發展的道路呢?

“主要還是對張掖開拓中亞市場的比較優勢有信心。”張掖市發年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崔發年分析道,“比如,目前向中亞地區出口果蔬的企業主要來自山東,

而張掖與山東相比又有著較強的地理優勢。從張掖到霍爾果斯口岸通過陸路運輸,相比山東在時間上節省30個小時,從運輸成本上節省40%以上。因此,張掖農產品向中西亞地區出口,具有運距短、運費低、時間少等得天獨厚的優勢。”

區位優勢賦予了張掖農產品得天獨厚的條件,而品質優良則使這裡的農產品得以在中亞市場占得先機。

近年來,張掖堅持“綠色、迴圈、效益、品牌”發展理念,

持續培育壯大優勢主導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規模,建成一批規模大、標準化程度高的生產基地,加之當地獨特的水土光熱條件,品質優的農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在中西亞地區備受消費者歡迎。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建成高原夏菜標準園、設施蔬菜標準化社區93個,育苗中心16個,認證有機、綠色和無公害蔬菜類產品86個,建成綠色有機生產基地21.2萬畝、標準化農產品基地317萬畝、無公害農產品基地248萬畝。已形成高原夏菜61萬畝、馬鈴薯45萬畝、食用菌3萬噸、優質林果40萬畝的優勢特色產業規模。

立足區位與資源優勢,張掖的企業市場拓展意識也日益強烈,開始主動出擊。

據統計,截至目前,張掖市已培育了一批積極拓展中西亞、中東歐等新興市場的企業主體,有18家果蔬種植生產加工企業獲得進出口經營資格,7家企業實現了對中亞、俄羅斯等國的進出口貿易,3家企業開展對中亞等國的出口供貨貿易。企業的主動出擊,為推動張掖鮮活農產品、精深加工農產品向西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政策利好 金融支撐

張掖外向型農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離不開當地政策扶持。

“這兩年,我們公司不僅獲得了市政府的項目、資金支援,還獲得了省商務廳擔保貸款1000萬元。市里還組織我們到阿拉木圖舉辦農產品推介洽談會,幫助我們擴大市場。”談及政策資金扶持,崔發年深有感觸地說。

近年來,張掖市堅持把綠色有機食品加工業作為工業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加快建設“向西開放門戶城市”和“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市”,大力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各項政策措施,已成為各級各類企業擴大向西開放、提升經營效益的助推劑。尤其是商務系統促進外經貿發展的專項資金等政策措施,對外貿出口企業在境外參會參展、參加國際市場宣傳推介、建設基地和銷售檔口等方面都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這對激發企業內生動力無疑是雪中送炭。2016年,全市12家出口外貿企業享受政策性補助資金115.7萬元。借助“銀政合作”這一契機,張掖市鼓勵企業通過省商務廳的幫助申請補償擔保貸款,目前已有7家重點農產品出口企業申請該項貸款2.05億元。此外,在金融支撐方面,張掖市還著力構建投融資服務體系,通過“助保貸”“雙創貸”等形式,已向外貿企業投放“雙創”資金4000萬元,並有10多家企業獲得銀行授信貸款額度。

在政策與金融的強力支撐下,張掖市農產品對外貿易主體已逐步形成。一批企業和企業家敢為人先,批量出口豆製品、水果、蔬菜,已成為帶動和促進全市向西走出去的主體力量。如,張掖市發年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2014年至今,已累計實現自營出口1760萬元人民幣,已成為全市外向型農業的“領頭羊”。甘州區奧林貝爾生物科技公司先後向吉爾吉斯斯坦出口飼料20余萬元人民幣。甘肅雲通農副產品進出口貿易公司2015年在霍爾果斯恒信國際客服中心租用冷庫6座,實現自營出口284萬元人民幣。同時,在哈薩克阿拉木圖市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了蔬菜、水果直銷點,成為張掖市第一家直接在中亞建立果蔬直銷點的企業。銀河集團多年來利用新疆邊境口岸,積極開展邊境貿易,銀河粉絲等產品在哈薩克等國的市場份額逐年擴大,效益同比提升,至目前已累計向中亞各國實現自營出口1580多萬元人民幣。澤源農貿發展公司自2015年以來,先後與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天山工廠和阿拉木圖貿易公司簽訂了外銷供貨合同,共計銷售新鮮果蔬9.5萬噸,貨值2.85億元人民幣。懿薩西域進出口貿易公司自2015年以來先後向哈薩克外銷果蔬約5萬噸,貨值1.5億元人民幣。

搶抓機遇 模式鮮明

張掖外向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對機遇的敏銳嗅覺與鮮明的發展模式。

“中亞各國農產品有效供給明顯不足,但市場需求極為旺盛。與之相比,張掖農業和畜牧業不僅優勢明顯,而且與中亞五國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張掖市蔬菜協會會長張斌分析道,“例如,中亞國家對新鮮蔬菜、果品需求多,但本地產量嚴重不足,而張掖生產的洋蔥、馬鈴薯、圓白菜、甜椒、番茄、蘋果等果蔬農產品,恰好是中亞五國居民特別喜愛的食物;每年9月下旬至次年4月是中亞國家果蔬市場缺口最大的季節,而這個時候我們的農產品正好可以大批量上市,滿足中亞市場需求,這些為張掖開拓中亞等國果蔬市場提供了良好機遇。”

在搶抓機遇的過程中,張掖外向型農業逐步形成了“公司+口岸+合作社+農戶”等發展模式。在這一模式中,農戶負責生產,合作社負責接納訂單、組織貨源,公司負責連接合作社與口岸,形成了銷售端上的主要單元,而口岸負責接收資訊、協調關係,各組成部分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相得益彰,確保農產品生產得出來,賣得出去,為全市外向型農業發展提供了可複製、高效率的樣本。

在這一模式中,農戶是產業鏈中最基礎的單元。而張掖農民較高的科技素質,為高效生產高品質農產品提供了保證。

“全市有8000多人獲得了農民技術員職稱,1萬人取得職業技能鑒定資格證書,14萬人取得農村勞動力培訓合格證書,農村勞動力普遍掌握2-3門實用技術。”張斌說,“全市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比較健全,農業科技推廣機構達到432個,擁有專業技術人員2086人,良種覆蓋率達到95%,科技應用率達到85%,科技進步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達到52%。這都是周邊地區無法比擬的巨大潛力和支撐條件。”

在這一模式下,生產端不斷擴展其外延,一批富有特色的出口生產基地得以建設,部分企業利用新疆口岸從事外貿的獨特人才優勢、資源優勢,積極投資建設向西出口農產品平臺。如,張掖市綠涵農產品有限公司於2015年在霍爾果斯口岸征地120畝,建設農產品出口中轉儲運中心,計畫投資3.2億元。目前,一期已完成5000平方米果蔬保鮮恒溫庫、3000平方米甘肅省特色農產品出口貿易展廳建設任務。2015年以來,臨澤、高臺、民樂3縣各出資120萬元,在哈薩克阿拉木圖市購買土地30畝,建成3個農產品保鮮庫、展廳和辦公室,作為在當地的冷藏儲運基地。

在這一模式的引領下,一批向西拓展的後備力量也逐漸成長起來。目前,全市有12家企業積極準備開展向西出口業務,並與農民簽訂了訂單,謀劃在中亞以及俄羅斯市場大顯身手。

已形成高原夏菜61萬畝、馬鈴薯45萬畝、食用菌3萬噸、優質林果40萬畝的優勢特色產業規模。

立足區位與資源優勢,張掖的企業市場拓展意識也日益強烈,開始主動出擊。

據統計,截至目前,張掖市已培育了一批積極拓展中西亞、中東歐等新興市場的企業主體,有18家果蔬種植生產加工企業獲得進出口經營資格,7家企業實現了對中亞、俄羅斯等國的進出口貿易,3家企業開展對中亞等國的出口供貨貿易。企業的主動出擊,為推動張掖鮮活農產品、精深加工農產品向西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政策利好 金融支撐

張掖外向型農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離不開當地政策扶持。

“這兩年,我們公司不僅獲得了市政府的項目、資金支援,還獲得了省商務廳擔保貸款1000萬元。市里還組織我們到阿拉木圖舉辦農產品推介洽談會,幫助我們擴大市場。”談及政策資金扶持,崔發年深有感觸地說。

近年來,張掖市堅持把綠色有機食品加工業作為工業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加快建設“向西開放門戶城市”和“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市”,大力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各項政策措施,已成為各級各類企業擴大向西開放、提升經營效益的助推劑。尤其是商務系統促進外經貿發展的專項資金等政策措施,對外貿出口企業在境外參會參展、參加國際市場宣傳推介、建設基地和銷售檔口等方面都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這對激發企業內生動力無疑是雪中送炭。2016年,全市12家出口外貿企業享受政策性補助資金115.7萬元。借助“銀政合作”這一契機,張掖市鼓勵企業通過省商務廳的幫助申請補償擔保貸款,目前已有7家重點農產品出口企業申請該項貸款2.05億元。此外,在金融支撐方面,張掖市還著力構建投融資服務體系,通過“助保貸”“雙創貸”等形式,已向外貿企業投放“雙創”資金4000萬元,並有10多家企業獲得銀行授信貸款額度。

在政策與金融的強力支撐下,張掖市農產品對外貿易主體已逐步形成。一批企業和企業家敢為人先,批量出口豆製品、水果、蔬菜,已成為帶動和促進全市向西走出去的主體力量。如,張掖市發年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2014年至今,已累計實現自營出口1760萬元人民幣,已成為全市外向型農業的“領頭羊”。甘州區奧林貝爾生物科技公司先後向吉爾吉斯斯坦出口飼料20余萬元人民幣。甘肅雲通農副產品進出口貿易公司2015年在霍爾果斯恒信國際客服中心租用冷庫6座,實現自營出口284萬元人民幣。同時,在哈薩克阿拉木圖市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了蔬菜、水果直銷點,成為張掖市第一家直接在中亞建立果蔬直銷點的企業。銀河集團多年來利用新疆邊境口岸,積極開展邊境貿易,銀河粉絲等產品在哈薩克等國的市場份額逐年擴大,效益同比提升,至目前已累計向中亞各國實現自營出口1580多萬元人民幣。澤源農貿發展公司自2015年以來,先後與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天山工廠和阿拉木圖貿易公司簽訂了外銷供貨合同,共計銷售新鮮果蔬9.5萬噸,貨值2.85億元人民幣。懿薩西域進出口貿易公司自2015年以來先後向哈薩克外銷果蔬約5萬噸,貨值1.5億元人民幣。

搶抓機遇 模式鮮明

張掖外向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對機遇的敏銳嗅覺與鮮明的發展模式。

“中亞各國農產品有效供給明顯不足,但市場需求極為旺盛。與之相比,張掖農業和畜牧業不僅優勢明顯,而且與中亞五國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張掖市蔬菜協會會長張斌分析道,“例如,中亞國家對新鮮蔬菜、果品需求多,但本地產量嚴重不足,而張掖生產的洋蔥、馬鈴薯、圓白菜、甜椒、番茄、蘋果等果蔬農產品,恰好是中亞五國居民特別喜愛的食物;每年9月下旬至次年4月是中亞國家果蔬市場缺口最大的季節,而這個時候我們的農產品正好可以大批量上市,滿足中亞市場需求,這些為張掖開拓中亞等國果蔬市場提供了良好機遇。”

在搶抓機遇的過程中,張掖外向型農業逐步形成了“公司+口岸+合作社+農戶”等發展模式。在這一模式中,農戶負責生產,合作社負責接納訂單、組織貨源,公司負責連接合作社與口岸,形成了銷售端上的主要單元,而口岸負責接收資訊、協調關係,各組成部分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相得益彰,確保農產品生產得出來,賣得出去,為全市外向型農業發展提供了可複製、高效率的樣本。

在這一模式中,農戶是產業鏈中最基礎的單元。而張掖農民較高的科技素質,為高效生產高品質農產品提供了保證。

“全市有8000多人獲得了農民技術員職稱,1萬人取得職業技能鑒定資格證書,14萬人取得農村勞動力培訓合格證書,農村勞動力普遍掌握2-3門實用技術。”張斌說,“全市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比較健全,農業科技推廣機構達到432個,擁有專業技術人員2086人,良種覆蓋率達到95%,科技應用率達到85%,科技進步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達到52%。這都是周邊地區無法比擬的巨大潛力和支撐條件。”

在這一模式下,生產端不斷擴展其外延,一批富有特色的出口生產基地得以建設,部分企業利用新疆口岸從事外貿的獨特人才優勢、資源優勢,積極投資建設向西出口農產品平臺。如,張掖市綠涵農產品有限公司於2015年在霍爾果斯口岸征地120畝,建設農產品出口中轉儲運中心,計畫投資3.2億元。目前,一期已完成5000平方米果蔬保鮮恒溫庫、3000平方米甘肅省特色農產品出口貿易展廳建設任務。2015年以來,臨澤、高臺、民樂3縣各出資120萬元,在哈薩克阿拉木圖市購買土地30畝,建成3個農產品保鮮庫、展廳和辦公室,作為在當地的冷藏儲運基地。

在這一模式的引領下,一批向西拓展的後備力量也逐漸成長起來。目前,全市有12家企業積極準備開展向西出口業務,並與農民簽訂了訂單,謀劃在中亞以及俄羅斯市場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