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說書表演藝術大師,陝北說書藝術創始人之一——張俊功

張俊功(1932年—2008年),陝北說書的一位改革者,一生致力於民間說書,是陝北說書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早在上個世紀在70年代,張俊功揚起了改革說書的大旗,把坐場改為走場,把一人改為多人,

自成一派。改革後的陝北說書,人物角色分工更加明確,互相酬唱應答,有了身段及表情表演,並且講究舞臺風度、手、眼、法、步等規範。張俊功對陝北說書的改革,使這項民間藝術得以大力發展。

在陝北說書的歷史上有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曾為陝北民間曲藝發展做出了顯著的貢獻。他叫張俊功,陝西省曲藝家協會理事,延安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甘泉縣三屆政協委員,陝北說書藝術大師,陝北說書藝術創始人之一。有人形容張俊功說書“一腔熱血,化做三根琴弦;繡口一張,說盡千古往事。”張俊功的說書非常具有自己的特點,他記憶超常、嗓音清脆、模仿逼真、惟妙惟肖、說學逗唱、繪聲繪色,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
1979年,張俊功曾應邀為長春電影製片廠投拍的電影《北斗》配說書音樂。

張俊功本是陝北榆林橫山縣人,祖祖輩輩都靠攬工為生。他1932年出生於橫山縣柴興梁村,小張俊功的出生給全家人帶來了極大的歡樂,但是在他一個月大小的時候得了眼病,因家境貧困無錢治療導致左眼失明。

1940年,爺爺帶著全家逃荒討飯來到延安地區甘泉縣,在橋鎮鄉安家坪村落戶。

少年張俊功患有眼疾,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下地幹活,所以只能從小拜師學“說書”。建國前,說書藝人被視為下九流,藝人中常常有這樣的說法:“東方收了走東方,西方收了走西方。東南西北都不收,琵琶餓成空殼簍。”由此可見,當時說書藝人的生活非常艱苦。少年張俊功毅然選擇了這樣一條艱辛的人生道路。

自從來了共產黨,說書藝人們才獲得了新生。邊區文協成立了“說書組”,改造民間的說書藝人,引導幫助他們編唱新書,修改舊書。從此,陝北說書這門古老的說唱形式加入了對新人新事新生活的歌頌和嚮往。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後,邊區展開了如火如荼的新文化運動。陝北說書變成了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團結教育群眾,
提高群眾覺悟的新型文藝形式,這門古老的藝術開始走向了自己繁榮變化發展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