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安吉麗娜·朱莉把演技都貢獻給了這部片子

很多人對朱莉的第一印象大多是《古墓麗影》、《史密斯夫婦》。

這些作品都給她打上了性☆禁☆感女神、動作女星的標籤。

但別忘了,“叛逆”也是她繞不過的tag。

《移魂女郎》

豆瓣評分8.2。

出演這部電影時,

安吉麗娜·朱莉皮膚光滑細膩有彈性,嫩的能掐出水來。

而且在該片她不是“花瓶”,而是一位有演技的演員。

憑藉在片中的精彩表演朱莉更是捧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在片中,朱莉飾演的麗莎具有反社會人格,在精神病院住了8年。

她不僅不配合醫生治療,還時常溜出精神病院。

這就導致她出院一直遙遙無期。

不過麗莎似乎也沒有打算痊癒,因為這裡有一堆好姐妹陪著她呢。

好姐妹一號蘇珊娜(薇若娜·瑞德飾),被診斷為“邊緣精神錯亂症”而送進精神病院。

高中畢業的她不像別人一樣忙著進大學。

關於未來她只有一個模糊的理想:寫作。

不過寫作夢想沒實現,反倒先住進了精神病院。

她與同學的父親有染,消極厭世,煙不離手,總愛幻想自己的死亡。

為了體驗死亡,她用伏特加灌下了50顆阿司匹林。

很幸運,她被搶救回來了。

但身體恢復後卻被送到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療。

與許多精神病人一樣,她不承認自己精神有問題。

而且她一直以為自己是來這裡度假的,等度假一結束她就可以回家了。

但現實是,她被父母騙了,她必須在這裡接受治療。

來到精神病院後,她被安排和喬治娜共住一間病房。

喬治娜被診斷為患有“幻想性謊言癖”。

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沒一句真話的變態。

雖然整個精神病院住的不同的病人,但聽到她這麼評價自己,還是非常心疼。

因為電影看下來她並沒有撒謊,反而像是個被嚇壞的小女孩。

面對咄咄逼人地麗莎,她蜷縮在角落。

在一群小姐妹中,她永遠靜靜地站在後面。

瓊安娜就像一隻溫順的小兔子,沒有攻擊性也不顯眼。

和瓊安娜一樣,姐妹團中的黛西也是一個需要被人呵護的女生。

黛西主要是心理疾病,她不能當著他人的面進食。

因此,她經常一個人抱著玩偶,眼中充滿了驚恐。

即便如此,每次團體有活動麗莎一定會帶上她。

麗莎像大姐姐一樣,一直保護著這個容易受驚嚇的小女孩。

此外,珀麗也是團體中必不可少的人物。

珀麗小時候被火燒壞了左臉,因此,一直害怕火。

她是團體中情緒最不受控制的患者。

當其他患者聚集在大廳看電視,時不時地就會聽到她的尖叫聲。

她就像一隻受傷的小貓,沒有攻擊性但隨時可能會爆發出來。

就這樣,性格各異、病症不同的幾個小姑娘共同組成了一個“姐妹團”。

她們在半夜偷偷溜出來打保齡球。

在走廊裡彈吉他唱歌。

也會在小破屋抽煙,享受自由的生活。

甚至撬開主治醫生的辦公室,偷取每個人的病例。

不過,她們的這些行為,讓精神病院領導頭疼不已。

畢竟,醫院應該以靜養為主,但她們總能鬧出一些動靜。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大姐大”麗莎帶著蘇珊娜逃離精神病院,去找已經出院的黛西。

黛西看到兩人來訪,熱情接待了她們。

久違的朋友相聚,讓黛西興奮地給兩人安排休息的地方。

不過,麗莎認為黛西出院是一種背叛行為。

因此,見到黛西後,她指責黛西背叛了“姐妹團”。

對於剛出院不久的黛西來說,她承受不住麗莎的指責。

於是,她用上吊自殺結束了短暫的一生,也是對麗莎的回應。

多麼可悲又無奈。

精神病院判定麗莎患有“反社會人格”。

可是,電影前半部分一直在強調麗莎的“叛逆”,並沒有具體體現她“反社會”的一面。

但是面對黛西的死亡,麗莎的反應卻讓人背後發涼。

蘇珊娜看到黛西上吊自殺後,嚇得嚎啕大哭。

第一反應是打電話叫救護車。

但是麗莎看到屍體後,只是冷冷一笑。

她沒有驚慌失措,更像是在欣賞自己的“傑作”。

畢竟是自己曾經的姐妹,但她沒有一點愧疚,而是得意地笑。

經歷過這件事後,蘇珊娜重新回到精神病院。

接受醫生治療,按時吃藥。

而麗莎繼續在叛逆狂放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黛西自殺前,蘇珊娜也曾十分重視“姐妹團”的感情。

在學校的時候,她經常被同學嘲笑,沒有真正的朋友。

但是來到精神病院後,姐妹團的人一起哭,一起笑,讓她收穫了不曾有過的友誼。

因此,當她男朋友提出要和她私奔,她拒絕了。

她不捨得拋棄這份友情。

但是黛西的死,讓她意識到她認為的那份友誼是多麼脆弱。

尤其是麗莎,她希望每個人都追隨她,而不是真正把她們當朋友。

所以,蘇珊娜積極治療,想重歸正常人的生活。

而麗莎依然只能繼續在精神病院呆著,最後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

縱觀整部影片,安吉麗娜·朱莉並不是第一主角。

但她給人的印象卻是最深刻的。

不得不說,朱莉很適合演叛逆的女孩。

她的一舉一動,一個眼神,都在向觀眾展示她“反社會”的一面。

被員警帶回精神病院後,她一個脫外套的動作,都讓人驚呼“太TM帥氣了”。

當她叼著煙坐在正中間,不自覺地就會被她強大的氣場吸引。

甚至只是玩弄玩偶,便能展出她不羈的一面。

憑藉這部電影中的表現,她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實至名歸。

可以說,

看完本片後,我一邊被這群女孩的友誼打動,一邊又懷疑她們的友情。

我想這就是該片最大的魅力吧。

但現實是,她被父母騙了,她必須在這裡接受治療。

來到精神病院後,她被安排和喬治娜共住一間病房。

喬治娜被診斷為患有“幻想性謊言癖”。

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沒一句真話的變態。

雖然整個精神病院住的不同的病人,但聽到她這麼評價自己,還是非常心疼。

因為電影看下來她並沒有撒謊,反而像是個被嚇壞的小女孩。

面對咄咄逼人地麗莎,她蜷縮在角落。

在一群小姐妹中,她永遠靜靜地站在後面。

瓊安娜就像一隻溫順的小兔子,沒有攻擊性也不顯眼。

和瓊安娜一樣,姐妹團中的黛西也是一個需要被人呵護的女生。

黛西主要是心理疾病,她不能當著他人的面進食。

因此,她經常一個人抱著玩偶,眼中充滿了驚恐。

即便如此,每次團體有活動麗莎一定會帶上她。

麗莎像大姐姐一樣,一直保護著這個容易受驚嚇的小女孩。

此外,珀麗也是團體中必不可少的人物。

珀麗小時候被火燒壞了左臉,因此,一直害怕火。

她是團體中情緒最不受控制的患者。

當其他患者聚集在大廳看電視,時不時地就會聽到她的尖叫聲。

她就像一隻受傷的小貓,沒有攻擊性但隨時可能會爆發出來。

就這樣,性格各異、病症不同的幾個小姑娘共同組成了一個“姐妹團”。

她們在半夜偷偷溜出來打保齡球。

在走廊裡彈吉他唱歌。

也會在小破屋抽煙,享受自由的生活。

甚至撬開主治醫生的辦公室,偷取每個人的病例。

不過,她們的這些行為,讓精神病院領導頭疼不已。

畢竟,醫院應該以靜養為主,但她們總能鬧出一些動靜。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大姐大”麗莎帶著蘇珊娜逃離精神病院,去找已經出院的黛西。

黛西看到兩人來訪,熱情接待了她們。

久違的朋友相聚,讓黛西興奮地給兩人安排休息的地方。

不過,麗莎認為黛西出院是一種背叛行為。

因此,見到黛西後,她指責黛西背叛了“姐妹團”。

對於剛出院不久的黛西來說,她承受不住麗莎的指責。

於是,她用上吊自殺結束了短暫的一生,也是對麗莎的回應。

多麼可悲又無奈。

精神病院判定麗莎患有“反社會人格”。

可是,電影前半部分一直在強調麗莎的“叛逆”,並沒有具體體現她“反社會”的一面。

但是面對黛西的死亡,麗莎的反應卻讓人背後發涼。

蘇珊娜看到黛西上吊自殺後,嚇得嚎啕大哭。

第一反應是打電話叫救護車。

但是麗莎看到屍體後,只是冷冷一笑。

她沒有驚慌失措,更像是在欣賞自己的“傑作”。

畢竟是自己曾經的姐妹,但她沒有一點愧疚,而是得意地笑。

經歷過這件事後,蘇珊娜重新回到精神病院。

接受醫生治療,按時吃藥。

而麗莎繼續在叛逆狂放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黛西自殺前,蘇珊娜也曾十分重視“姐妹團”的感情。

在學校的時候,她經常被同學嘲笑,沒有真正的朋友。

但是來到精神病院後,姐妹團的人一起哭,一起笑,讓她收穫了不曾有過的友誼。

因此,當她男朋友提出要和她私奔,她拒絕了。

她不捨得拋棄這份友情。

但是黛西的死,讓她意識到她認為的那份友誼是多麼脆弱。

尤其是麗莎,她希望每個人都追隨她,而不是真正把她們當朋友。

所以,蘇珊娜積極治療,想重歸正常人的生活。

而麗莎依然只能繼續在精神病院呆著,最後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

縱觀整部影片,安吉麗娜·朱莉並不是第一主角。

但她給人的印象卻是最深刻的。

不得不說,朱莉很適合演叛逆的女孩。

她的一舉一動,一個眼神,都在向觀眾展示她“反社會”的一面。

被員警帶回精神病院後,她一個脫外套的動作,都讓人驚呼“太TM帥氣了”。

當她叼著煙坐在正中間,不自覺地就會被她強大的氣場吸引。

甚至只是玩弄玩偶,便能展出她不羈的一面。

憑藉這部電影中的表現,她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實至名歸。

可以說,

看完本片後,我一邊被這群女孩的友誼打動,一邊又懷疑她們的友情。

我想這就是該片最大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