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看懂黑科技丨能夠“聞腳臭”的小狗機器人是如何工作的?

聚焦資訊技術領域 為產業發聲

導讀

近日,據《讀賣新聞》網站報導,位於日本北九洲高等專科學校的風投企業Next Technology近日開發出了一種可分辨人腳臭程度的小狗機器人。小狗的鼻子裡裝有感應器,

可根據測試者腳臭程度做出相應反應。當測試者腳臭程度較低時,小狗機器人會靠近測試者;當腳臭程度為中等時,小狗機器人會發出叫聲;當腳臭程度較高時,小狗機器人會暈倒,昏厥過去。其設定的可致小狗暈倒的臭味標準為連續穿兩天不洗的襪子。

如何讓電子設備獲得嗅覺

讓電子設備獲得嗅覺,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其實這利用的是氣味感測器。由於每個人身體自身的氣味都很獨特,像指紋、虹膜一樣不可複製。其實這些氣味由成千上萬種有機化合物組成。這些分子形成的氣味能代表我們的身份,還能揭示我們的基本特徵甚至顯示和健康息息相關的代謝過程。比如糖尿病人呼出的氣體有時候聞起來像腐爛的蘋果,

傷寒病人的皮膚聞起來像烤麵包的味道。因此,有很多科學將此運用在醫學領域,致力於研製出一種機器以此代替醫生望聞問切裡“聞”的環節,以便迅速、準確地診斷病情,但又不會對病人造成傷害。

嗅覺機器的工作原理

人感受氣味的過程一般是空氣中的分子與鼻腔中的嗅細胞結合,於是經過一個神經弧:嗅細胞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與之類似,人們研發出氣味感測器。

1931年Brauer發現氧化亞銅的電導率隨水汽吸附而改變的現象,其後很多人從事氣敏效應研究,陸續發現氧化鋅,氧化鐵,氧化鎂,二氧化鈦,三氧化二鉻等等都有氣敏效應;1970年,荷蘭科學家Bergveld研製出了對氫離子回應的離子敏感場效應電晶體,

標誌著離子敏半導體感測器的誕生,現在多次採用氣味感測器來測試氣味。

現在,一般的嗅覺機器由氣味取樣操作器、氣體感測器陣列和信號處理系統三種功能器件組成,讓在陣列中的每個感測器對被測氣體都有不同的靈敏度。工作時,氣味分子被氣敏感測器陣列吸附,產生信號;生成的信號被送到信號處理子系統進行處理和加工;並最終由模式識別子系統對信號處理的結果作出判斷。

嗅覺機器還能做什麼

然而,如果要求嗅覺要成為一種媒介,便不可避免的要符號化。符號存在的前提,是存在若干可相互區別的特徵。嗅覺的特徵的確不少,香的、臭的、濃的、淡的......而且還可以自由組合,這之間如何界定以及符號化是一個待研究的問題。人類對於自身的認識非常淺薄,嗅覺的資訊化必然還有非常長的路要走。不過想想以後的廣告能夠帶味道,拍了美美的花兒發朋友圈能帶去香味,也是不錯的體驗......

聲明: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黃河連線系太原九州連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旗下品牌

本平臺法律顧問為山西晉商律師事務所

黃河連線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人類對於自身的認識非常淺薄,嗅覺的資訊化必然還有非常長的路要走。不過想想以後的廣告能夠帶味道,拍了美美的花兒發朋友圈能帶去香味,也是不錯的體驗......

聲明: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黃河連線系太原九州連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旗下品牌

本平臺法律顧問為山西晉商律師事務所

黃河連線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