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南陽發生交通事故致1人死亡 警方用DNA鎖定真凶

清晨,突發交通事故致一人死亡

2014年3月29日6時許,在南陽市雪楓路與經十路交叉口發生一起交通事故,

一名50多歲的男士因救治無效死亡。警方勘查現場,僅發現一個塑膠茶杯和黑色毛線手套等線索。時隔3年半,警方利用Y-DNA鑒定技術將肇事逃逸者成功抓獲,與轟動一時的甘肅白銀系列殺人案偵破手段相同。據警方介紹,如果嫌疑人拒不認罪,警方也會像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那樣零口供辦案。

“2014年3月29日6時50分,我接到警情,雪楓路與經十路交叉口發生一起交通事故。

到現場後,我發現路邊躺著一位50多歲的男士,還有一輛白色豪爵125踏板摩托車。此時,救護車也趕到現場,並將傷者拉走,該男士於當日中午經搶救無效死亡。”時隔3年半,辦案民警李曉清晰地記得案發的準確時間。

據李曉介紹,案發現場有一個塑膠茶杯、一隻黑色毛線手套、一個摩托車倒車鏡,還有散落的零星火紙和鞭炮。受害人左某是社旗縣人,

在南陽市經營小本生意,當天他駕駛摩托車回社旗縣給一親人弔唁。從現場碰撞的痕跡來看,李曉判斷該事故是由兩輛摩托車相撞引發的。

事故現場,沒有任何有價值的線索

3年半前,李曉在市公安局交管支隊事故處理一大隊工作。當時雪楓路剛剛修好,很多交通設施還未完善,與經十路交叉口沒有監控,李曉便從駛入此路段的兩個路口進行排查。可由於這兩個路口的監控視頻圖元太低,

根本分辨不出摩托車車型。於是,李曉從該時間段經過的百余輛車開始調查,可所有駕駛人均稱沒有看到案發時的狀況。

隨後,李曉對案發現場周邊進行走訪。走訪中,一位環衛女工稱,案發當日,她正在案發路口清掃地面,突然聽到“砰”的一聲,抬頭就看到有兩個人躺在地上,然後一個人從地上爬起來,推上一輛紅色男式摩托車就走了。

根據現場判斷,

這輛摩托車很可能受損,但附近村鎮的多個摩托車修理店卻沒有修理過類似摩托車。李曉又拿著碎片走訪了幾十家摩托車銷售點,據店主介紹,該碎片是洛陽生產的。李曉就和時任大隊長的劉宏武趕赴洛陽,通過工程師的鑒定,這款摩托車幾年前就退出市場,南陽也沒有銷售這種摩托車。李曉費了很大勁兒找了一輛同款摩托車讓當事人辨認,但被否決。

線索逐個被排查掉,

致使案件擱淺,但是李曉一直在尋找突破點。

線索中斷,民警頂著壓力不放棄

剩下的就只有一個茶杯和一隻黑色毛線手套。李曉找到市公安局的法醫,希望能將現場物證進行DNA鑒定,當時這種鑒定需要省公安廳才能解決。“鑒定結果出來後,通過全國有違法犯罪記錄的DNA資料庫比對後,沒有一點線索。”李曉說。

2015年5月,李曉得知,自2015年至2016年期間,全國陸續建設DNA資料庫,對一個家族中選取一個代表進行抽血採集、造冊,DNA可以進一步分型鑒定。當他聽到這個消息後,激動萬分。

案件偵破期間,受害人家屬先後到市里、省裡上訪,天天給李曉打電話,詢問他案情進展,李曉感到了一種巨大的壓力。

2017年3月,李曉從原工作單位調至市公安局交管支隊第一勤務大隊工作,但他對此案件始終沒有放棄。

DNA鑒定技術,鎖定嫌疑人身份

今年年初,李曉得知全市已建立資料庫後,將保存逃逸者的Y系檔案在市公安局DNA資料庫進行比對。經比對,逃逸者遺留在茶杯上的DNA確定是宛城區漢塚鄉一陳姓家族的男性。這一結果出來後,壓在李曉身上的這塊石頭終於去掉了。“入警20多年,辦了很多肇事逃逸案,但這件案子是我最有成就感的。”緊接著,李曉採集了該家族5位元男性的血樣資訊進行DNA鑒定。後經比對,50多歲的陳某嫌疑最大,但陳某在外地打工,民警遂對其網上追逃。

今年7月,李曉獲悉陳某回家的線索。7月27日,李曉組織警力到陳某家進行抓捕。陳某聽到動靜,翻牆逃跑。眼看案件就要偵破,李曉對陳某家人做思想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7月30日上午,陳某主動投案自首。

據陳某供述,案發當日清晨,他駕駛摩托車從雪楓路與經十路交叉口自東向南到工地幹活,與自西向東行駛的一輛摩托車迎面撞上。7月30日,陳某被警方刑事拘留。8月11日,陳某被宛城區人民檢察院批准逮捕。9月13日,陳某被檢察機關移送法院起訴。

時隔3年半,案件終於偵破,不僅告慰了受害人家屬,更是向社會證明,潛逃的犯罪分子終有一天難逃法律的嚴懲。該案能夠成功偵破,最重要是偵破技術的飛躍和民警鍥而不捨的辛勤付出。通過與近年來全國案件梳理,該案與2016年轟動一時的甘肅白銀系列殺人案偵破手段相同。

李曉告訴記者,案發的時間、地點、物證和DNA鑒定結果均指向犯罪嫌疑人陳某,如果他不認罪,也可以像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那樣,零口供將他繩之於法。

南陽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王朝榮 特約記者 張曉東

DNA可以進一步分型鑒定。當他聽到這個消息後,激動萬分。

案件偵破期間,受害人家屬先後到市里、省裡上訪,天天給李曉打電話,詢問他案情進展,李曉感到了一種巨大的壓力。

2017年3月,李曉從原工作單位調至市公安局交管支隊第一勤務大隊工作,但他對此案件始終沒有放棄。

DNA鑒定技術,鎖定嫌疑人身份

今年年初,李曉得知全市已建立資料庫後,將保存逃逸者的Y系檔案在市公安局DNA資料庫進行比對。經比對,逃逸者遺留在茶杯上的DNA確定是宛城區漢塚鄉一陳姓家族的男性。這一結果出來後,壓在李曉身上的這塊石頭終於去掉了。“入警20多年,辦了很多肇事逃逸案,但這件案子是我最有成就感的。”緊接著,李曉採集了該家族5位元男性的血樣資訊進行DNA鑒定。後經比對,50多歲的陳某嫌疑最大,但陳某在外地打工,民警遂對其網上追逃。

今年7月,李曉獲悉陳某回家的線索。7月27日,李曉組織警力到陳某家進行抓捕。陳某聽到動靜,翻牆逃跑。眼看案件就要偵破,李曉對陳某家人做思想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7月30日上午,陳某主動投案自首。

據陳某供述,案發當日清晨,他駕駛摩托車從雪楓路與經十路交叉口自東向南到工地幹活,與自西向東行駛的一輛摩托車迎面撞上。7月30日,陳某被警方刑事拘留。8月11日,陳某被宛城區人民檢察院批准逮捕。9月13日,陳某被檢察機關移送法院起訴。

時隔3年半,案件終於偵破,不僅告慰了受害人家屬,更是向社會證明,潛逃的犯罪分子終有一天難逃法律的嚴懲。該案能夠成功偵破,最重要是偵破技術的飛躍和民警鍥而不捨的辛勤付出。通過與近年來全國案件梳理,該案與2016年轟動一時的甘肅白銀系列殺人案偵破手段相同。

李曉告訴記者,案發的時間、地點、物證和DNA鑒定結果均指向犯罪嫌疑人陳某,如果他不認罪,也可以像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那樣,零口供將他繩之於法。

南陽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王朝榮 特約記者 張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