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豐縣縣城雖小,但很精緻,故鄉情

對於故鄉的感情雖有些表達,但那離我對故鄉的愛還是不足十萬八千分之一的零頭啊,可能有些讀者會說:“不會吧,你的故鄉在哪裡啊,真得有那麼好?”說實話,一個人對家鄉的愛到底是用什麼來衡量呢?豪華還是簡約、古老抑或是後起之秀、小家碧玉與樓宇瓊閣?這一點,

我是無法回答的,只不過我們可以一起思考。

我那個城,是江蘇北部的一個小縣城,民風質樸,沒有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也沒有蜿蜒的山路,那裡,我一望無垠的平原,你一眼是望不到邊的,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啊,用“心曠神怡”來描寫是不為過的。

一望無垠的大平原

在外頭生活了20多年,才覺得我們那個縣城實在是太小了。不過,無論在哪裡,我都為它驕傲,她就是應該那麼小,那麼精緻那麼結實。說是一個小縣城,因為從北關到南關,如果踩單車,10分鐘足夠了;從西關到東關,也是10分鐘之內的,我在90年代曾圍著縣城步行過,丈量了她的寬容,

她對我給予了足夠的愛,我唱著《我的未來不是夢》,與這塊土地粘連在一起。

長久離鄉,對故鄉,總是有一著一種異樣的情愫的,故鄉是否美,已不顯得重要,因為在“愛”面前,什麼都要讓路的。

我的大腦裡浮現出的縣城形象是那麼得清晰啊,如此魂牽夢縈!

我家住在離縣城約14裡路的一個美麗小村莊,十分得緊湊、結實。說她小,是因為與縣城比,要說她大,是因為我很渺小。我們村莊是自1638年從河北真定府遷至豐縣,

這個資訊是準確的,在家譜上寫得清清楚楚,在70年代,分為前後兩個生產隊,人口約150多人,我家住在村莊的西北角,與李莊毗鄰,有一大坑相隔,聽老人說過這個大坑的來歷,是清乾隆年間,黃河決堤時形成的,原來,從大坑往南的方向,是有一個深深的坑,直連白衣河的,這一點,我是相信的。小時候,在村子裡經常跑著玩的,從家裡出來,先是順著路往前跑,
地面上到處是沙土,赤腳前行,那時候,根本不需要穿鞋,不!事實上,也沒有鞋,我還記的,每當到了年關,母親都會做上一雙鞋給我與弟弟,鞋底也是用自行車或平板車的車外袋做成的,從母親手裡接過鞋時,都不捨得穿,唯恐穿上鞋一走路,鞋子就沾上了泥巴,穿上腳試試吧,那麼輕盈、那種滿足是何等難忘啊,不過,這些,只能留在記憶裡了。


精緻、結實的村莊

順著往南去的路前行,是不需要思考的。閉著眼睛,都知道去誰家的路,約5分鐘,往東一拐,就是莊裡了,所謂“莊裡”就是莊子的中心地帶,小朋友們經常聚在一起玩的地方,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小朋友從家裡出來距離差不多,二是因為這裡是我村裡最繁華的地帶。再往前走,就是一個大坑了,然而這個坑,在我今年回家時發現,坑已沒有了,早已填平蓋上了樓房,也難怪,村裡的人口早已超過500人了,約步行5分鐘,就到達了村子的東頭,也叫東單園(這裡是諧音),東邊是一片樹林,高高的樹,令我有點敬畏,因為確實是太高了。

我居住的村莊雖然不大,然而卻很精緻,有三個杏行,我很幸福,因為這三個大杏行是圍著我家的,三面環抱,一出門,我就看到了杏、柿子、棗等,但這些樹不是我家的,我有時會向父親埋怨:咱家為啥不也栽些樹,若有個杏行,該多好啊?父親總是笑笑,不說什麼,提的多了,得不到正面回答,於是,就不提了,後來,也明白了父親的答案。

只有故鄉,才是根才是家

每當,想吃杏時,就堅守在杏行的邊上,轉來轉去,不願離去,望著樹上的杏,口水直流,買杏肯定是沒錢的,那咋辦呢?方法總是有的,於是就一直等著,功夫不負有心人的,大爺或著大娘走出杏行的時候,就是機會了,遠遠看見大爺或大娘走出來時,便大聲招呼,事實上,小孩的心事,大人們是很清楚的,“來,來,孩子,吃個杏。”只看見大爺或大娘變戲法似的,手心裡多了一棵杏,圓圓的、金黃的,於是,我也不客氣地沖上前,隨即跑了,身後形成了一股飛揚的塵土和老人們“哈哈”的笑聲。

在北方,若想買東西,除了供銷社外,就是“趕集”了。什麼是趕集呢?這裡的“集”是集市的意思,大家到一個地方去賣、買物品的地方。

在農村,多是到公社在的地方,後來叫鄉,現在叫鎮了,我印象中最大的集市就是“單樓”的集市了,因為是豐縣縣城到城西安徽、山東地必經路之一,因此,也挺繁華的,至於蔣集的廟會、許廟的廟會,我只聽說過而已。

我們的縣城,比我們村莊大多了。

我們通常是從城西直接到北關,當時,有一個圓盤道,也就是在十字路口處建了一個大圓盤,主要是緩解交通壓力的。從北關進城,有一個主要原因:北關的包子好吃,油茶也是頂級的,那粥,也是喝上一口就一個粥坑,那油煎包子是羊肉餡的,入口即是小小的肉丸,滑滑的,清香四溢,那羊肉在舌尖上滑過時,渾身都舒坦多了,再喝上一口油茶,還有什麼能比得上此刻呢,此時此刻,真是人生尚有何求呢,若再吃上兩根油條,就更是體會什麼叫人生的好時機了,呵呵。

順著街道前行,就到了中陽裡,這裡有百貨大樓、人民商埸、中陽裡商埸,是縣城最繁華的地帶,類似于我莊上的莊裡。

中陽裡,有很多故事的,因此,此處後來建了劉邦廣埸、鳳鳴園等。

豐縣的縣城不大,但很令我魂牽夢縈

在90年代,在縣城裡還是有不少工廠的,有大集體性質還有全民所有制性質的,比如大慶路(從北關直接往東約3裡路就到了),就是在五門橋附近,大慶路上有塑膠廠、藥廠等,到了大慶路的東頭,往南一拐,就是植物油廠了,植物油廠的東側就是鍋爐廠,再往東就是泥池酒廠了,有讀者問,再往東呢,呵呵,就是東關大橋了,也是縣城的最東邊了。像紗廠、軋花廠就是與縣汽車站相對望的地方,不過,我說的這幾個地方,都已建成了時尚社區了,這也是我為何一定要寫此文的原因之一吧。

有細心的讀者會問:縣城有否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呢?答案是肯定的!

工農路與解放路的交匯處即是了,電視臺、縣政府所在地,各局、委都是在這個區域,印刷廠在路的西頭,我們縣城的教育也是挺有意思的,第一中學在南關,二中在北關,三中在東關,西關好像就是沒有一個中學,不過,縣城小,學生上學還是挺方便的。

在90年代,隨著市埸經濟的開放,招商埸在大東關也就應運而生了,現在的版本已是第五個版本了,拆了不少次了,我也找不到能解釋的原因,除了建得每次樓房高了一些外。在90年代,我們縣城的風雲人物安廠長是值得說上一說,安廠長當年建造的“裘皮機械廠、空調廠”等,是何等的宏偉啊,我曾經去過總部,不亞於當今的現代化企業的寫字樓,有幸與他一起參加過一個會議,縣領導主持會議,但主要是聽到了安廠長講話,有些瘋狂,如果再低調些,他應是“豐縣的吳仁寶”,他是一個有大志向的人,可惜了!

故鄉,這就是我實實在在的故鄉。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那些千里迢迢來尋根的人,有了一種同感,這是一種捉摸不定、說不清道不明、而又著實排遣不開的感情。

現代著名作家孫犁曾在其著名散文《老家》中如此寫道:“夢中每迷還鄉路,愈知晚途念桑梓。”現在的我,是極有同感的。

2017.3.30

再往前走,就是一個大坑了,然而這個坑,在我今年回家時發現,坑已沒有了,早已填平蓋上了樓房,也難怪,村裡的人口早已超過500人了,約步行5分鐘,就到達了村子的東頭,也叫東單園(這裡是諧音),東邊是一片樹林,高高的樹,令我有點敬畏,因為確實是太高了。

我居住的村莊雖然不大,然而卻很精緻,有三個杏行,我很幸福,因為這三個大杏行是圍著我家的,三面環抱,一出門,我就看到了杏、柿子、棗等,但這些樹不是我家的,我有時會向父親埋怨:咱家為啥不也栽些樹,若有個杏行,該多好啊?父親總是笑笑,不說什麼,提的多了,得不到正面回答,於是,就不提了,後來,也明白了父親的答案。

只有故鄉,才是根才是家

每當,想吃杏時,就堅守在杏行的邊上,轉來轉去,不願離去,望著樹上的杏,口水直流,買杏肯定是沒錢的,那咋辦呢?方法總是有的,於是就一直等著,功夫不負有心人的,大爺或著大娘走出杏行的時候,就是機會了,遠遠看見大爺或大娘走出來時,便大聲招呼,事實上,小孩的心事,大人們是很清楚的,“來,來,孩子,吃個杏。”只看見大爺或大娘變戲法似的,手心裡多了一棵杏,圓圓的、金黃的,於是,我也不客氣地沖上前,隨即跑了,身後形成了一股飛揚的塵土和老人們“哈哈”的笑聲。

在北方,若想買東西,除了供銷社外,就是“趕集”了。什麼是趕集呢?這裡的“集”是集市的意思,大家到一個地方去賣、買物品的地方。

在農村,多是到公社在的地方,後來叫鄉,現在叫鎮了,我印象中最大的集市就是“單樓”的集市了,因為是豐縣縣城到城西安徽、山東地必經路之一,因此,也挺繁華的,至於蔣集的廟會、許廟的廟會,我只聽說過而已。

我們的縣城,比我們村莊大多了。

我們通常是從城西直接到北關,當時,有一個圓盤道,也就是在十字路口處建了一個大圓盤,主要是緩解交通壓力的。從北關進城,有一個主要原因:北關的包子好吃,油茶也是頂級的,那粥,也是喝上一口就一個粥坑,那油煎包子是羊肉餡的,入口即是小小的肉丸,滑滑的,清香四溢,那羊肉在舌尖上滑過時,渾身都舒坦多了,再喝上一口油茶,還有什麼能比得上此刻呢,此時此刻,真是人生尚有何求呢,若再吃上兩根油條,就更是體會什麼叫人生的好時機了,呵呵。

順著街道前行,就到了中陽裡,這裡有百貨大樓、人民商埸、中陽裡商埸,是縣城最繁華的地帶,類似于我莊上的莊裡。

中陽裡,有很多故事的,因此,此處後來建了劉邦廣埸、鳳鳴園等。

豐縣的縣城不大,但很令我魂牽夢縈

在90年代,在縣城裡還是有不少工廠的,有大集體性質還有全民所有制性質的,比如大慶路(從北關直接往東約3裡路就到了),就是在五門橋附近,大慶路上有塑膠廠、藥廠等,到了大慶路的東頭,往南一拐,就是植物油廠了,植物油廠的東側就是鍋爐廠,再往東就是泥池酒廠了,有讀者問,再往東呢,呵呵,就是東關大橋了,也是縣城的最東邊了。像紗廠、軋花廠就是與縣汽車站相對望的地方,不過,我說的這幾個地方,都已建成了時尚社區了,這也是我為何一定要寫此文的原因之一吧。

有細心的讀者會問:縣城有否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呢?答案是肯定的!

工農路與解放路的交匯處即是了,電視臺、縣政府所在地,各局、委都是在這個區域,印刷廠在路的西頭,我們縣城的教育也是挺有意思的,第一中學在南關,二中在北關,三中在東關,西關好像就是沒有一個中學,不過,縣城小,學生上學還是挺方便的。

在90年代,隨著市埸經濟的開放,招商埸在大東關也就應運而生了,現在的版本已是第五個版本了,拆了不少次了,我也找不到能解釋的原因,除了建得每次樓房高了一些外。在90年代,我們縣城的風雲人物安廠長是值得說上一說,安廠長當年建造的“裘皮機械廠、空調廠”等,是何等的宏偉啊,我曾經去過總部,不亞於當今的現代化企業的寫字樓,有幸與他一起參加過一個會議,縣領導主持會議,但主要是聽到了安廠長講話,有些瘋狂,如果再低調些,他應是“豐縣的吳仁寶”,他是一個有大志向的人,可惜了!

故鄉,這就是我實實在在的故鄉。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那些千里迢迢來尋根的人,有了一種同感,這是一種捉摸不定、說不清道不明、而又著實排遣不開的感情。

現代著名作家孫犁曾在其著名散文《老家》中如此寫道:“夢中每迷還鄉路,愈知晚途念桑梓。”現在的我,是極有同感的。

2017.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