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齊國只消滅了宋國就遭到了五國伐齊?

在戰國時期,除了韓趙魏齊楚燕秦等七個大國,還存在過鄭國、魯國、越國、宋國、中山國等諸侯。其中,約西元前286年,趁著宋國內部發生動亂之際,齊湣王派遣將軍韓聶舉兵攻滅宋國。

在佔領宋國後,雖然齊國的實力達到了頂峰,但是卻造成趙、魏、韓、燕、楚五國聯盟進攻齊國。更為嚴重的是,約西元前284年,燕國上將軍樂毅統率燕、秦、楚、韓、趙、魏六國軍隊攻打齊國,在濟西之戰大敗齊軍主力, 攻取了齊國七十餘城,只剩下莒和即墨,齊國差一點就因此而亡國。

只是消滅了宋國後,齊國為什麼就遭到各大諸侯國的聯合討伐呢?因為在齊國前後,韓國吞併鄭國,楚國佔領魯國、越國,趙國拿下中山國等,都沒有導致各大諸侯國的聯合討伐。

一、宋國特殊戰略地位導致的必然連鎖反應。

宋國是戰國後期僅次於七雄的第八號國家,又地處中原交通要塞,與多國接壤,土地肥沃,宋國是平原,適合農業發展,處在各國中間,

交通便利,商業發達。

齊國吞併了以商為本,富庶繁榮的宋國,並逼楚國割淮北之地,國力大增,趙、魏、韓、燕四國望風朝于齊,齊國極盛一時。齊國滅宋之後,志驕意滿,不可一世.。

宋國是卡在楚魏齊韓之間的緩衝地帶,誰滅了宋,便立即面對其他大國,形成對其他大國的威懾。所以各國都不贊同齊國獨吞宋國。

二、燕國抓住報仇時機積極組織的結果。

西元前314年,燕國內亂。齊宣王趁機伐燕,將軍匡章率軍在出兵50天內攻破燕國,燕王噲和子之被殺。同時中山國也趁機出兵攻佔了燕國部分領土。在燕國軍民的奮力抵抗和趙、韓、秦、楚等國的壓力下,齊國不得不退兵,趙國擁立在韓為人質的公子職,並以兵護送至燕國,燕國相國子之死後兩年,

燕國人共同擁立公子職,是為燕昭王。

燕昭王深恨齊國當初的滅國之仇,但迫于齊國的強大,一方面卑躬屈膝臣服于齊國;一方面築黃金台拜樂毅為將,整軍經武。燕國趁齊國滅宋之後,志驕意滿,不可一世之際,暗中遣亞卿樂毅為使,聯絡趙、魏、韓、秦四國,歷數齊緡王貪暴不義,推秦昭襄王為盟主,相約合縱伐齊。秦國視齊國為勁敵,如五國合縱摧毀強大的對手,正是秦國求之不得之事,

故秦國的態度非常積極,秦國君臣親自出面聯繫諸侯,商討伐齊事宜。趙、魏、韓、楚四國都感到齊國的強大對自身構成了壓力,也很願意削弱齊國。由燕國提議,秦國帶頭,五國合縱,共同瓜分齊國之陰謀.。

三、秦國背後推手的成功鼓動。

在戰國中期,秦國可以削弱魏國,也可以欺負楚國,但是對於實力強大的齊國,秦國甘願用東西二帝來表達和齊國平起平坐的意思。不過,齊國滅宋後,秦國認識到齊國的強大,必然導致自己的衰弱。為此,秦國不僅要站在聯合伐齊的立場上,還要表明大家好好攻打齊國,秦國不會趁機攻打你們的態度。

四、楚國的不參與。

齊國滅宋同樣觸動了楚國的利益,楚國本打算借此參加聯軍削弱齊國,減少齊國與其爭霸的可能性。但是楚國最終看到了更深一層,齊國的敗亡將導致天下均勢的失衡,秦國在北方將沒有勢均力敵的對手,必將把下一個目標指向有能力與之一爭天下的南方霸主楚國,所以說楚國一旦參與伐齊就會加速將自己至於危險的境地,唇亡齒寒,楚國選擇了退出,雖不能拯救齊國之敗,但對自身來說是明智的政治選擇。不過可惜的是,北方的秦國還是日益強大,而齊國則一日不如一日,看戲的楚國沒有逃過覆滅的命運。

在戰國中期,秦國可以削弱魏國,也可以欺負楚國,但是對於實力強大的齊國,秦國甘願用東西二帝來表達和齊國平起平坐的意思。不過,齊國滅宋後,秦國認識到齊國的強大,必然導致自己的衰弱。為此,秦國不僅要站在聯合伐齊的立場上,還要表明大家好好攻打齊國,秦國不會趁機攻打你們的態度。

四、楚國的不參與。

齊國滅宋同樣觸動了楚國的利益,楚國本打算借此參加聯軍削弱齊國,減少齊國與其爭霸的可能性。但是楚國最終看到了更深一層,齊國的敗亡將導致天下均勢的失衡,秦國在北方將沒有勢均力敵的對手,必將把下一個目標指向有能力與之一爭天下的南方霸主楚國,所以說楚國一旦參與伐齊就會加速將自己至於危險的境地,唇亡齒寒,楚國選擇了退出,雖不能拯救齊國之敗,但對自身來說是明智的政治選擇。不過可惜的是,北方的秦國還是日益強大,而齊國則一日不如一日,看戲的楚國沒有逃過覆滅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