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遺貴州行走進石橋鎮探訪古法造紙

人民網丹寨縣9月18日電(記者 董子龍)18日下午,“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大型網路傳播活動記者團來到了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探訪南皋鄉石橋村特有的民族傳統工藝手工造紙。

手工造紙工藝從唐朝中期開始沿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且傳統工藝保持完好,並被稱為我國現存的“活化石”,

同時南皋鄉石橋村也被稱為“中國國紙之鄉”。

石橋古法造紙作坊生產白皮紙和彩色皮紙兩種,利用樹皮為原料造紙,在我國更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後漢書·蔡倫傳》已有“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的記載。

據專家考證,石橋白皮紙製作工藝屬唐代造紙工藝,它是石橋少數民族苗族先民借鑒漢民族的造紙技術,利用當地豐富構皮、杉根和清澈的河水為原料製作的。傳說石橋造紙源于蔡倫。因此,石橋村造紙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擇吉日舉行盛大活動來祭祀造紙鼻祖蔡倫。

記者團來到石橋村古籍文物修善迎春紙基地所在地—穿洞。

穿洞是石橋景區的著名景觀。洞上有一天然石橋,洞洞中有暗河,洞洞深1500米以上,洞洞內有石柱、石筍、石花等鐘乳石景觀,神神秘而美麗。由於特殊的地質原因,穿洞中的鐘乳石生長速度很快,因而表面質地較軟,有奇異的觸感。穿洞中流出的水質非常好,自古就有匠人在穿洞口建坊造紙,民國後期就有10餘家。經檢測測,穿洞水質含弱鹼性,造出的紙保存年限長達1500年,被被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指定為文物古籍修復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