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春風吹又生?丨嚴打風暴來襲兩月,過半郵幣卡交易所被“過濾”

充斥違規與爭議的地方交易所,迎來“史上最嚴整頓期”已經兩個月有餘。北京商報記者獲悉,在這輪嚴打風暴中,曾被重點點名的郵幣卡類交易所,在地方金融局的重拳整改下,

已由原先的100多家減少到不足50家,在整治風暴下,不少郵幣卡交易所選擇停盤、轉型或直接退市,清理整頓力度可見一斑。地方交易所的亂象暴露出監管上一定程度的缺失,在這輪清理整頓後,如何防範亂象“春風吹又生”成為監管層要面對的問題。

1

整頓郵幣卡交易所

“準確來說,以前開展和郵幣卡業務有關的交易所有100多家,目前有的停盤,有的轉向茶葉和保值業務等,還有一部分明確關掉郵票業務了,市場上專注做郵幣卡業務的交易所已經不足50家了。”一位郵幣卡行業人士近日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最近兩天還剛關閉了一家”。

這家近期退出郵幣卡業務的交易所名為漢可達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中心郵幣卡平臺(以下簡稱“漢可達”)。

北京商報記者在漢可達官網看到,3月7日,該平臺發佈了一則公告,稱按相關部門要求,以及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部際聯席會議第二次、第三次會議“回頭看”指示,交易中心研究決定,該平臺的郵幣卡藏品於2017年3月1日起進入退市整理期,交割提貨日期為3月14日-15日。

公開資料顯示,漢可達成立於2016年3月,也就是說,這家平臺目前還沒“滿歲”。像漢可達一樣,這輪被整頓的有不少是資質還不深的平臺。

上述人士介紹,“一般貨源量比較大、資質相對過硬、操作方式獲市場普遍認可、用戶維權舉報不多的平臺,在這輪整頓過後被留了下來。“以直銷模式或‘喊單’模式推廣開戶的平臺大多都被直接關掉了”。

不過,並非所有交易所在關閉交易時都會發佈公告。上述人士介紹,停盤、轉型或直接退市的郵幣卡交易所,都是收到地方金融局下發的通知進行整改的,

但不少是私下進行的,不一定會全部披露出來,“平臺自身也不一定願意說”。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在1月初聯席會議召開後,市場傳出多批被整改的交易所名單,但目前仍沒有看到官方的披露。

對於投資者而言,是否存在郵幣卡交易所關閉的太過緊急或倉促,導致投資者資金受損的情況?上述人士表示,一般情況下,交易所都會提前通知投資者提貨,但是否有投資者蒙受了損失,

由於沒有充分披露的資訊,還不好判斷。

2

逐利下的瘋狂

過半郵幣卡交易所停盤、轉型甚至直接退市,這個資料也從側面反映出市場亂象的嚴重程度。此前,聯席會議已直接給部分交易所的行為定性,稱“部分郵幣卡類交易場所開展現貨發售模式涉嫌市場價格操縱”。而後,北京商報記者從一位元地方交易所經理處獲得的《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部際聯席會議第三會議》會議手冊中,提到郵幣卡交易所違規數量為45家,並且“由於未能將轄區內交易場所全部納入現場核查等原因,交易場所的實際違規數量可能更高”。

郵幣卡行業並非惟一被鎖定的整頓對象。根據會議手冊顯示,開展貴金屬、原油交易等業務的交易場所違規數量也較多。全部算下來,全國共有300多家涉嫌非法期貨交易、“類證券”投機交易等違規交易場所。

近段時間多家交易所已發佈業務轉型公告,提前應對行業清理整頓。據不完全統計,已有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廣東省貴金屬交易中心、寧波大宗商品交易所、大連再生資源交易所等至少15家交易所宣佈調整或停止部分相關業務交易。

此前,不少交易所打著現貨石油、黃金、白銀等交易的旗號,以高額回報忽悠不明真相的投資者進入,一邊誘騙投資者頻繁買賣以賺取巨額手續費,一邊違法違規與投資者進行對賭交易,投資者輕易地就成為“魚肉”。投資者巨額虧損的背後,這些交易所卻賺得盆滿缽滿。

一位上世紀90年代曾在地方交易所工作過的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之前的地方交易所數量沒有這麼多,市場也沒有這麼亂,之所以各地都蜂擁而入,就是看到交易所帶來的巨大利益。他透露,1993-1994年間,他曾在一家地方證券交易中心工作,彼時該交易中心每年盈利可達數億,員工卻只有不到50人。

可想而知,員工的收入水準也是其他行業望塵莫及的。該人士坦言,當時月工資能達到4000多元,是其他行業員工的至少20倍。

“現在交易所的盈利能力依然不減。”該人士介紹,以期貨業為例,現在很多期貨公司自身都在賠錢,是靠幾家大型的期貨交易平臺返手續費維持,去年各大期貨交易所返的手續費不下20億元。

但矛盾的是,我國交易所普遍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仲介組織,更像是個事業單位,也因此獲得投資者的信任。此前就有不少業內人士指出,很多地方政府就是本地交易所的“保護傘”,出於本地融資的需求才設立的交易所,所以對亂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其實交易所就像企業一樣。”上述有著從業經歷的人士進一步以美國為例分析,美國很多交易所開著開著就會消亡或被兼併了,或者只保留區域性的單一功能,最後市場上只有像紐交所一樣的幾家知名大型交易平臺。但他們明確就是以盈利為目的,為了和對手競爭,反而能提供給投資者更低的交易費率,有更高的效率。我國一些交易所,不打著盈利的旗號,卻是為了賺錢什麼都幹,更加深了經營和市場風險。

3

業內呼籲立法

有市場人士認為,在“史上最嚴整頓期”的風暴來襲之下,今年可能是地方交易場所最艱難的一年。地方交易所需要陣痛才能換血,才能生存下來。

這其實已並非地方交易所的首次“陣痛”。從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已經開展過多輪整頓。2010年之後,監管層的鞭子也一直不斷落下。例如2011年,國務院明確地方交易所“誰批誰管”的原則,明確清理整頓的職責由地方政府來履行;2013年,聯席會議辦公室也曾開展過一輪清理整頓,關閉了215家交易所,轉型不再從事交易所業務的有5家。

但在多輪整頓後,一些交易所仍然肆意亂為,甚至在驗收後違規行為又死灰復燃。北京尋真律師事務所王德怡指出,近年來地方交易場所數量激增,總體品質卻沒有提升,反而是欺詐交易盛行,還有新型交易騙局出現。不少投資者損失慘重卻投訴無門,引發不少群體性事件。

這顯示出監管在實際操作流程上有很強的不規範性,各地政府之間也缺乏統一的監管規則。“相關部門從開立交易所到日後監管環節都還需要加強,不能想開就開。”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劉澄進一步提出,“整頓再放開、放開再整頓”已經形成一個怪圈,這個思路需要轉變。他指出,從近20年的整頓效果來看,交易所往往是一整頓就收緊業務,過一段時間在各種力量的集結下又重新開始了。因此,要用多層資本市場的理解來看待整頓。“這種整頓思路,就是不如放開交易所,因為現在我們要建立多元化的、分級的、分區域的資本市場,有的是全國性的,有的是本省的,每個地區都有權通過一定的規則設立各種交易所,國家可以鼓勵它們做大做強。但在執行過程中,每個省都要遵從一個交易管理條例,要分級分層管理:第一要加強對交易所經營行為的管理,防止欺詐,不能違反公章,損害投資者利益;第二根據規模、影響力等進行認定,比如一級、二級交易所以及它們相應可以開展的業務。”劉澄進一步表示,認定不等於強制,而是市場地位的承認,就像評級機構一樣,有三個A兩個A,以此引導投資者合理投資。

這樣的思路更尊重市場規律,而不是只有強化甚至命令的手段來整頓,但這樣的思路需要法律的支援。王德怡表示,關於交易場所的法律法規不存在根本性的空白,國務院及證監會、商務部等已多次出臺監管檔,但這些檔在地方上無法落實,一些地方政府違規批文,或者只批文不監管甚至包庇縱容。

希望監管層完善綱領性檔已成為不少業內人士的共同心聲。不過,雖然還在探尋中,但上述郵幣卡行業人士樂觀表示,在這輪整頓過後,留下的交易所會繼續摸索前進,向好地發展下去。

精彩回顧

提到郵幣卡交易所違規數量為45家,並且“由於未能將轄區內交易場所全部納入現場核查等原因,交易場所的實際違規數量可能更高”。

郵幣卡行業並非惟一被鎖定的整頓對象。根據會議手冊顯示,開展貴金屬、原油交易等業務的交易場所違規數量也較多。全部算下來,全國共有300多家涉嫌非法期貨交易、“類證券”投機交易等違規交易場所。

近段時間多家交易所已發佈業務轉型公告,提前應對行業清理整頓。據不完全統計,已有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廣東省貴金屬交易中心、寧波大宗商品交易所、大連再生資源交易所等至少15家交易所宣佈調整或停止部分相關業務交易。

此前,不少交易所打著現貨石油、黃金、白銀等交易的旗號,以高額回報忽悠不明真相的投資者進入,一邊誘騙投資者頻繁買賣以賺取巨額手續費,一邊違法違規與投資者進行對賭交易,投資者輕易地就成為“魚肉”。投資者巨額虧損的背後,這些交易所卻賺得盆滿缽滿。

一位上世紀90年代曾在地方交易所工作過的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之前的地方交易所數量沒有這麼多,市場也沒有這麼亂,之所以各地都蜂擁而入,就是看到交易所帶來的巨大利益。他透露,1993-1994年間,他曾在一家地方證券交易中心工作,彼時該交易中心每年盈利可達數億,員工卻只有不到50人。

可想而知,員工的收入水準也是其他行業望塵莫及的。該人士坦言,當時月工資能達到4000多元,是其他行業員工的至少20倍。

“現在交易所的盈利能力依然不減。”該人士介紹,以期貨業為例,現在很多期貨公司自身都在賠錢,是靠幾家大型的期貨交易平臺返手續費維持,去年各大期貨交易所返的手續費不下20億元。

但矛盾的是,我國交易所普遍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仲介組織,更像是個事業單位,也因此獲得投資者的信任。此前就有不少業內人士指出,很多地方政府就是本地交易所的“保護傘”,出於本地融資的需求才設立的交易所,所以對亂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其實交易所就像企業一樣。”上述有著從業經歷的人士進一步以美國為例分析,美國很多交易所開著開著就會消亡或被兼併了,或者只保留區域性的單一功能,最後市場上只有像紐交所一樣的幾家知名大型交易平臺。但他們明確就是以盈利為目的,為了和對手競爭,反而能提供給投資者更低的交易費率,有更高的效率。我國一些交易所,不打著盈利的旗號,卻是為了賺錢什麼都幹,更加深了經營和市場風險。

3

業內呼籲立法

有市場人士認為,在“史上最嚴整頓期”的風暴來襲之下,今年可能是地方交易場所最艱難的一年。地方交易所需要陣痛才能換血,才能生存下來。

這其實已並非地方交易所的首次“陣痛”。從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已經開展過多輪整頓。2010年之後,監管層的鞭子也一直不斷落下。例如2011年,國務院明確地方交易所“誰批誰管”的原則,明確清理整頓的職責由地方政府來履行;2013年,聯席會議辦公室也曾開展過一輪清理整頓,關閉了215家交易所,轉型不再從事交易所業務的有5家。

但在多輪整頓後,一些交易所仍然肆意亂為,甚至在驗收後違規行為又死灰復燃。北京尋真律師事務所王德怡指出,近年來地方交易場所數量激增,總體品質卻沒有提升,反而是欺詐交易盛行,還有新型交易騙局出現。不少投資者損失慘重卻投訴無門,引發不少群體性事件。

這顯示出監管在實際操作流程上有很強的不規範性,各地政府之間也缺乏統一的監管規則。“相關部門從開立交易所到日後監管環節都還需要加強,不能想開就開。”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劉澄進一步提出,“整頓再放開、放開再整頓”已經形成一個怪圈,這個思路需要轉變。他指出,從近20年的整頓效果來看,交易所往往是一整頓就收緊業務,過一段時間在各種力量的集結下又重新開始了。因此,要用多層資本市場的理解來看待整頓。“這種整頓思路,就是不如放開交易所,因為現在我們要建立多元化的、分級的、分區域的資本市場,有的是全國性的,有的是本省的,每個地區都有權通過一定的規則設立各種交易所,國家可以鼓勵它們做大做強。但在執行過程中,每個省都要遵從一個交易管理條例,要分級分層管理:第一要加強對交易所經營行為的管理,防止欺詐,不能違反公章,損害投資者利益;第二根據規模、影響力等進行認定,比如一級、二級交易所以及它們相應可以開展的業務。”劉澄進一步表示,認定不等於強制,而是市場地位的承認,就像評級機構一樣,有三個A兩個A,以此引導投資者合理投資。

這樣的思路更尊重市場規律,而不是只有強化甚至命令的手段來整頓,但這樣的思路需要法律的支援。王德怡表示,關於交易場所的法律法規不存在根本性的空白,國務院及證監會、商務部等已多次出臺監管檔,但這些檔在地方上無法落實,一些地方政府違規批文,或者只批文不監管甚至包庇縱容。

希望監管層完善綱領性檔已成為不少業內人士的共同心聲。不過,雖然還在探尋中,但上述郵幣卡行業人士樂觀表示,在這輪整頓過後,留下的交易所會繼續摸索前進,向好地發展下去。

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