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共用單車太多,城市都不夠用了

我朝互聯網板塊的創業戰爭,基本上都是這麼個套路:認乾爹、壘錢、燒市場。

去年,我們迎來了滴滴大戰Uber的結局;而近半年最紅火的共用單車,如今也進行到了第三步。從二月底開始,這個領域內份額最重、聲勢最大、乾爹最硬的兩家——摩拜和ofo,開始了“補貼”之戰。

原本單價才1元的共用單車,還如何補貼?

——免費唄。

二月底至今不過短短20天,兩家已經從牛刀小試的3天免費,到蹭紅色熱點的兩會期間免費一周,再到上週末祭出一種“我就是不要錢”的雷鋒賣相。

諷刺的是,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新華聯董事長傅軍,同時也是ofo的投資人,才剛剛說完,免費是不合商業邏輯的,惡性競爭應當儘快停止——然並卵。

反正資金到位了。

2月20日,摩拜宣佈獲得D輪2.15億美元後的新融資,新引入了淡馬錫,高領資本也進行了第三次追投。這一圈的具體數額尚不明了,“IT桔子”朦朧地稱此E輪金額在億元及以上;有消息稱這一圈還沒結束,新的乾爹在躍躍欲試。

3月1日,ofo宣佈完成4.5億美元的D輪融資(消息雖然滯後,但是據說錢是老早敲定了的),由DST領投,滴滴、中信產業基金、經緯中國、新華聯集團等等多家跟投,後續融資也正在醞釀。

除了免費,還有充值返現等“合理的競爭手段”,儘管做法雷同,畫風卻差了不止十個郭敬明。

譬如在“你最關心的才是今日頭條”上,ofo是這麼說的:

而摩拜則是這麼說的:

如果把兩家公司人格化,這看似是又一場二逼青年VS文藝青年的戰爭:一個死乞白咧地跟你談錢,

一個小心翼翼地和你扯白錢以外的其他事情,單車的情懷、社會公益的情懷、生活方式的情懷……

於是上週六,摩拜創始人胡瑋煒上了《朗讀者》,在董卿婆娑的凝眸中,用極其不標準的南方口音朗誦蘇童的《自行車之歌》——嗯,這一點也不讓人驚訝,這是摩拜會幹的事。

在一篇名為《為什麼ofo投廣告,而摩拜卻做公關?》的文章中,

分析了兩者在行銷手法上的區別。

一方面是基於可塑性,相比熟絡媒體公關的胡瑋煒,ofo的創始人戴威,顯然是達不到講故事的煽動性的。“在公司創辦初期,擴張要比防禦重要的多。越快地使用資金就會越有效,募集到的資金越多,就會變得越強大。只有這樣,才能控制市場。”諸如此類的快打理論,還是歇一歇吧。一個成功的創業門面,都得有點邪教/傳銷頭子的魅力話術。

另一方面基於產品,摩拜比較貴、比較難騎,其主要宣傳點比如新科技或情懷,三言兩語難以言明;加之GPS、自發電等等特點,儘管對提升用戶體驗沒有直接幫助,本身卻很有說頭,因此用公關路子兜故事圈粉比較好;相比之下,ofo技術門檻較低,無甚可言,但勝在便宜、好用,換句話說——親民,所以low一些談實惠更有效果。

這樣的對比,很容易讓人聯想到UberVS滴滴。

摩拜的CEO王曉峰,原來就是Uber的上海區總經理。他在Uber如日中天、和滴滴均分天下的時候,跳槽到摩拜,如法炮製了Uber最初落地上海的經驗,從精英入手自上而下,導演了一場“粉絲經濟”。所以摩拜的文藝腔才從一開始就透露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然而,將這個驗證“失敗”的思路置諸單車,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至少在現階段而言,對於用戶粘性的作用還是有限的。共用單車的使用場景,除了預約用戶,不少是在中轉地,比如地鐵站、公交站、公司門口等地,順手“邂逅”一輛共用單車的人群。有多少人會為了逼格放棄停在眼前的單車,特意繞遠去追尋摩拜?真這麼幹的,反而不屬於它的目標客戶。

《朗讀者》中,董卿問胡瑋煒,能不能用一句話定義摩拜單車?胡瑋煒說,它是解決0-5公里最後出行的新物種。

如果你仔細品味其中的奧義,是會略感蹊蹺的。比如,朗讀者上,胡瑋煒朗讀了《自行車之歌》節選:“一條寬闊的缺乏風景的街道,除了偶爾經過的公共汽車、東風牌或解放牌卡車,小汽車非常罕見,繁忙的交通主要體現在自行車的兩個輪子上。這是一部西方電影隊七十年代背景的描述——所有人都知道,看到自行車的海洋就看到了中國。”

這是60年代生人的作者蘇童,對小時候的一種懷舊;此時被引用為“回歸騎行”的情懷,卻有種膈應。那個中國,選擇自行車作為“國民車”,是因為別無選擇;我們花了30年時間,歷經痛苦的逆向工程和正向研發造自主,為的就是顛覆自行車王國的落後宿命。

當然——認真你就輸了。

春藥的作用,就是High一下得了,剛需來的時候,用戶的節操是易碎的。如果說Uber的前車之鑒有任何意義,恐怕正在於此。

同樣地,燒錢免費騎行也換不來想要的壁壘。共用單車單價過小,5毛1塊的,用戶對價格的敏感度並不高。這和網約車市場不同。也因此,滴滴的邏輯並不完全適用。

解決最後出行,能“被看到”,才是硬道理,便捷性越高被選擇的概率才會越大。對於摩拜與ofo而言,現階段恐怕沒有比增加投放量,更加實際的“培養用戶習慣”的做法。

事實上,兩家也正在用力實施——

根據去年底的報告,比如ofo投放量80萬台,進駐全國33城;摩拜投放50萬台,進駐10城。從市占率而言,ofo占到51.2%,摩拜師40.1%,但是從重點城市的密度而言,摩拜的影響力是壓倒性的。

截止3月,摩拜已經有5座城市,投放量達到10萬輛級,分別是上海、北京、廣州、深圳,以及成都。

這個繁殖速度,說明中國也許是最適合共用單車棲居的地方。世界上大部分的自行車都是中國生產的,直接從廠房出庫上路,這是發展優勢;同時,這個優勢也可能正在/將要造成城市的困擾。

比如,數量雖多,但是無法應對城市出行的潮汐現象,上班時間,車可能都湧向地鐵站;下班時間,在地鐵站又很難找到車。其實,共用單車公司會根據城市用車熱度對這些單車進行分配,隔一段時間會進行人工的統一調度,而等待調度的時間,空置車輛和用車需求出現得不匹配,反而造成資源浪費。

而從運營方來說,這個關乎用戶體驗的問題,解決起來著實麻煩,調度的人工成本並不低。以摩拜上海為例,去年底才10萬輛投放,現在已經有15萬輛的投放,然而日常負責車輛管理的人員還是只有500人,完全不夠用。

又比如,老生常談的用戶素質低問題,最常見的是亂停亂放。於是才有了日前上海黃浦區扣車5000的霸道又無奈之舉。更不用提無良變態扔車、拆卸等行為。目前沒有正式的規範,只能靠著志願者手動挪車,而像摩拜也有管理團隊,會回收毀損的車輛,然而介於人力成本,仍舊是不夠用。

再比如,儘管份額只有10%都不到,但新玩家仍在不斷入局。

2016年初被ofo和摩拜的迅速猛增刺激到了的創業大軍順勢崛起,大概一槍頭出現了近30家,其中有5家也是拿到了像樣的融資。而越多的玩家,就帶來顏色迥異的更多的單車,單車數量激增還不算什麼,畢竟我朝在頂峰時期曾經容納了6億7000萬台的自行車,只是更多的企業參戰更難以保障秩序。

這些問題,有一部分會隨著兩個巨頭合併而解決。

比如那些一哄而上的創業小角色,根據中國式互聯網鬥毆的歷史經驗,它們是很有可能在兩家拼出結果前,被吞併,或者被炮灰的。因為共用單車這件事本身的盈利能力,太可疑了。那句著名的“賺不了錢就當做公益”,並不只是純瀟灑,側面反映出資金鏈一斷就活不下去的生存狀態,共用單車的商業模式一直就是個謎。

儘管ofo說“單城最高利潤率已經達到了40%,很多城市也達到了20%的利潤率,今年有很大可能會實現盈利”……之類的。然而它的造車成本正在升高,免費戰剛剛開始,單靠5毛錢單價能騎出什麼樣的利,帳面乓不攏。

至於摩拜,單車造價就已經有3000元成本(已經從元本的6000元降低一半),算上提人工以及研發成本,回血一部時長良久。

或者,就是O2O的老路子,作為流量入口,很多投資人也許就是看見單車平臺聚集了一幫子愛活動的熱血青年,或許能有什麼機會。但是除非這些app先做強社交功能,否則只以出行找車為目的打開的app,所能帶來的入口效應令人堪憂。

還有一種是出行大資料,結局一般就是被BAT收購。這對於裝備了GPS的摩拜,似乎更有利。

孱弱的自身造血能力,是我認為兩家一定會合並的原因。而以滴滴為鑒,即使贏得獨大,後面的事兒還沒完。

壟斷者不好當,共用單車的問題,比如國民素質低,不會隨著合併而瓦解,然而共同承擔責任者卻少了。屆時的局面是,政府規範,企業落實,使用者還是道德自律——整樁事體的正常運轉,竟然還是落到企業頭上,挺憂桑的。

另一方面,大家都在等,第一輪戰完了,燒出了用戶習慣,燒死了雜草競品,有新金主撐腰的新來者,就好大搖大擺來開局2.0了。你猜美團又準備好了沒?

至於兩家,誰更可能吞誰,很難說。在競爭意識方面,ofo是很有準備的。從金主到創始人一直在有節奏地強調終極決戰的時間,先是說今年三月,現在說是今年七月,每次都很正經。

假如ofo吞了摩拜,第一件事就是噴漆,把小橘車都噴成小黃車,瞬間增加投放量50萬輛;

而假如摩拜吞了ofo,這麼一家對車型有強迫症的企業,拿滿地的雜牌自行車怎麼整?

也許到最後,誰並誰的決策,是出於投資人想要提拉油漆產業還是廢鐵回收業。只是,越是等著晚,現在競爭的成本就越大,收場的成本也越大。

與其等到七月大戰,雙方囤積了更多的冗餘產品待處理,市面上攢了更多更大的小企業要收官,不如直接剪刀石頭布決出勝負來得痛快。

——作為普通青年,我們才無所謂文藝青年和二逼青年到底誰會贏呢,哼。

另一方面基於產品,摩拜比較貴、比較難騎,其主要宣傳點比如新科技或情懷,三言兩語難以言明;加之GPS、自發電等等特點,儘管對提升用戶體驗沒有直接幫助,本身卻很有說頭,因此用公關路子兜故事圈粉比較好;相比之下,ofo技術門檻較低,無甚可言,但勝在便宜、好用,換句話說——親民,所以low一些談實惠更有效果。

這樣的對比,很容易讓人聯想到UberVS滴滴。

摩拜的CEO王曉峰,原來就是Uber的上海區總經理。他在Uber如日中天、和滴滴均分天下的時候,跳槽到摩拜,如法炮製了Uber最初落地上海的經驗,從精英入手自上而下,導演了一場“粉絲經濟”。所以摩拜的文藝腔才從一開始就透露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然而,將這個驗證“失敗”的思路置諸單車,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至少在現階段而言,對於用戶粘性的作用還是有限的。共用單車的使用場景,除了預約用戶,不少是在中轉地,比如地鐵站、公交站、公司門口等地,順手“邂逅”一輛共用單車的人群。有多少人會為了逼格放棄停在眼前的單車,特意繞遠去追尋摩拜?真這麼幹的,反而不屬於它的目標客戶。

《朗讀者》中,董卿問胡瑋煒,能不能用一句話定義摩拜單車?胡瑋煒說,它是解決0-5公里最後出行的新物種。

如果你仔細品味其中的奧義,是會略感蹊蹺的。比如,朗讀者上,胡瑋煒朗讀了《自行車之歌》節選:“一條寬闊的缺乏風景的街道,除了偶爾經過的公共汽車、東風牌或解放牌卡車,小汽車非常罕見,繁忙的交通主要體現在自行車的兩個輪子上。這是一部西方電影隊七十年代背景的描述——所有人都知道,看到自行車的海洋就看到了中國。”

這是60年代生人的作者蘇童,對小時候的一種懷舊;此時被引用為“回歸騎行”的情懷,卻有種膈應。那個中國,選擇自行車作為“國民車”,是因為別無選擇;我們花了30年時間,歷經痛苦的逆向工程和正向研發造自主,為的就是顛覆自行車王國的落後宿命。

當然——認真你就輸了。

春藥的作用,就是High一下得了,剛需來的時候,用戶的節操是易碎的。如果說Uber的前車之鑒有任何意義,恐怕正在於此。

同樣地,燒錢免費騎行也換不來想要的壁壘。共用單車單價過小,5毛1塊的,用戶對價格的敏感度並不高。這和網約車市場不同。也因此,滴滴的邏輯並不完全適用。

解決最後出行,能“被看到”,才是硬道理,便捷性越高被選擇的概率才會越大。對於摩拜與ofo而言,現階段恐怕沒有比增加投放量,更加實際的“培養用戶習慣”的做法。

事實上,兩家也正在用力實施——

根據去年底的報告,比如ofo投放量80萬台,進駐全國33城;摩拜投放50萬台,進駐10城。從市占率而言,ofo占到51.2%,摩拜師40.1%,但是從重點城市的密度而言,摩拜的影響力是壓倒性的。

截止3月,摩拜已經有5座城市,投放量達到10萬輛級,分別是上海、北京、廣州、深圳,以及成都。

這個繁殖速度,說明中國也許是最適合共用單車棲居的地方。世界上大部分的自行車都是中國生產的,直接從廠房出庫上路,這是發展優勢;同時,這個優勢也可能正在/將要造成城市的困擾。

比如,數量雖多,但是無法應對城市出行的潮汐現象,上班時間,車可能都湧向地鐵站;下班時間,在地鐵站又很難找到車。其實,共用單車公司會根據城市用車熱度對這些單車進行分配,隔一段時間會進行人工的統一調度,而等待調度的時間,空置車輛和用車需求出現得不匹配,反而造成資源浪費。

而從運營方來說,這個關乎用戶體驗的問題,解決起來著實麻煩,調度的人工成本並不低。以摩拜上海為例,去年底才10萬輛投放,現在已經有15萬輛的投放,然而日常負責車輛管理的人員還是只有500人,完全不夠用。

又比如,老生常談的用戶素質低問題,最常見的是亂停亂放。於是才有了日前上海黃浦區扣車5000的霸道又無奈之舉。更不用提無良變態扔車、拆卸等行為。目前沒有正式的規範,只能靠著志願者手動挪車,而像摩拜也有管理團隊,會回收毀損的車輛,然而介於人力成本,仍舊是不夠用。

再比如,儘管份額只有10%都不到,但新玩家仍在不斷入局。

2016年初被ofo和摩拜的迅速猛增刺激到了的創業大軍順勢崛起,大概一槍頭出現了近30家,其中有5家也是拿到了像樣的融資。而越多的玩家,就帶來顏色迥異的更多的單車,單車數量激增還不算什麼,畢竟我朝在頂峰時期曾經容納了6億7000萬台的自行車,只是更多的企業參戰更難以保障秩序。

這些問題,有一部分會隨著兩個巨頭合併而解決。

比如那些一哄而上的創業小角色,根據中國式互聯網鬥毆的歷史經驗,它們是很有可能在兩家拼出結果前,被吞併,或者被炮灰的。因為共用單車這件事本身的盈利能力,太可疑了。那句著名的“賺不了錢就當做公益”,並不只是純瀟灑,側面反映出資金鏈一斷就活不下去的生存狀態,共用單車的商業模式一直就是個謎。

儘管ofo說“單城最高利潤率已經達到了40%,很多城市也達到了20%的利潤率,今年有很大可能會實現盈利”……之類的。然而它的造車成本正在升高,免費戰剛剛開始,單靠5毛錢單價能騎出什麼樣的利,帳面乓不攏。

至於摩拜,單車造價就已經有3000元成本(已經從元本的6000元降低一半),算上提人工以及研發成本,回血一部時長良久。

或者,就是O2O的老路子,作為流量入口,很多投資人也許就是看見單車平臺聚集了一幫子愛活動的熱血青年,或許能有什麼機會。但是除非這些app先做強社交功能,否則只以出行找車為目的打開的app,所能帶來的入口效應令人堪憂。

還有一種是出行大資料,結局一般就是被BAT收購。這對於裝備了GPS的摩拜,似乎更有利。

孱弱的自身造血能力,是我認為兩家一定會合並的原因。而以滴滴為鑒,即使贏得獨大,後面的事兒還沒完。

壟斷者不好當,共用單車的問題,比如國民素質低,不會隨著合併而瓦解,然而共同承擔責任者卻少了。屆時的局面是,政府規範,企業落實,使用者還是道德自律——整樁事體的正常運轉,竟然還是落到企業頭上,挺憂桑的。

另一方面,大家都在等,第一輪戰完了,燒出了用戶習慣,燒死了雜草競品,有新金主撐腰的新來者,就好大搖大擺來開局2.0了。你猜美團又準備好了沒?

至於兩家,誰更可能吞誰,很難說。在競爭意識方面,ofo是很有準備的。從金主到創始人一直在有節奏地強調終極決戰的時間,先是說今年三月,現在說是今年七月,每次都很正經。

假如ofo吞了摩拜,第一件事就是噴漆,把小橘車都噴成小黃車,瞬間增加投放量50萬輛;

而假如摩拜吞了ofo,這麼一家對車型有強迫症的企業,拿滿地的雜牌自行車怎麼整?

也許到最後,誰並誰的決策,是出於投資人想要提拉油漆產業還是廢鐵回收業。只是,越是等著晚,現在競爭的成本就越大,收場的成本也越大。

與其等到七月大戰,雙方囤積了更多的冗餘產品待處理,市面上攢了更多更大的小企業要收官,不如直接剪刀石頭布決出勝負來得痛快。

——作為普通青年,我們才無所謂文藝青年和二逼青年到底誰會贏呢,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