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出身貧寒,今天成為香港第一位女特首 兩個兒子畢業于劍橋,林鄭月娥教育觀值得品味

林鄭月娥在香港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中勝出,

香港回歸20年來,

第一位女特首。

........................................

2007年,嶄露頭角;

逐步以果斷、堅強、“好打得”的作風,成為政壇新星;

帶著73.8%的最高民望,進入梁振英領導下的港區政府;

不懼處理一件又一件的棘手案子,“將個人的誠信和公信力押到現屆政府”……

林鄭密友眼中,她“為人高尚、有同理心、友善、體恤別人、而且風趣”。

這些特質,也許可以從她的成長經歷中找到內在的邏輯。而她教育孩子的歷程、家庭觀及她的教育施政理念,

也給人很多啟發。

“唐樓子弟”,一路學業優異,選回心愛的文科

林鄭月娥祖籍寧波,1957年出生於香港,在灣仔一棟唐樓的板間房裡長大。唐樓,就是沒有電梯和沖水廁所的樓;板間房,就是內地正在整治的“群租房”。

沒有電梯、沒有沖廁、採光極差、極度擁擠、消防隱患巨大,

這樣的居住環境,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香港的一個投影。

十年苦讀,林鄭留下一段成績優異的求學之路。中學時,她曾滿懷醫者仁心,夢想懸壺濟世;後來,她又立志成為社工,服務社會,為此,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香港大學社工系。大二時,林鄭從社工系轉到社會系,畢業後考錄政務官,加入政府隊伍。

她亦笑指自己幾乎年年考第一,只有一次期中考只得第四名,

就覺得是相當大的挫折,更回家大哭。林鄭月娥自言多年仍記得此事,相信與自己愛面子有關,不過現時回看亦覺是小事一樁。

林鄭月娥又指,會考因家人期望選擇理科但未有獲得佳績,最後仍然選回心愛的文科,當時亦因為喜歡電視劇《北斗星》中劉松仁所飾演的社工一角,因而選了社會科學院希望做社工,但最後發現大學生涯不應太快以專業為主,認為讀社會學更能夠擴闊眼界,

增加她對各方面的認識。

青年時期的林鄭月娥

一個人的成長軌跡,往往為未來的人生埋下伏筆。貧寒的出身讓林鄭十分懂得珍惜,林鄭月娥亦有於訪問中回憶自己童年往事,雖然自己基層家庭出身,但未有羡慕他人,

亦不計較生活物質,她曾笑言,現在只要晚上回家洗澡時打開花灑能有熱水出來,就會覺得好幸福。

出身寒門,勤奮苦讀,熱心公益,教會她不畏懼、不退縮,同時又滿懷同情心。正是這樣的特質,讓她在擔任發展局局長的5年期間,贏得“高民望、高效率、高政治能力”的“三高”美譽。

難忘第一次置業買樓,父親常“視察”進度

灣仔告士打道街景。左方(近中間)的一列舊樓,便是林鄭月娥的舊居,攝於1972年。

林鄭月娥至今難忘家裡第一次置業的細節,難忘當年一家人的興奮期盼。“由我出世到21歲之前都是住唐樓,我好記得,家裡第一次買樓是南豐新邨,買的時候建築面積是627平方尺,是三款單位中面積最大的,是三房單位”,林鄭月娥說。

林鄭憶述,父親沒有用按揭,而是以每期供幾萬元的分期付款形式,由於單位是以樓花形式發售,所以父親每隔一段時間,就由灣仔乘搭電車到鰂魚湧,視察大廈的興建情況,然後告訴家人新樓的進度。

“第一次置業很緊張、很興奮,我拿著南豐的賣樓書,看來看去那個三房的單位,想著應該怎樣放沙發、怎樣放飯桌”,一邊在腦海規劃,一邊在紙上畫下自己的夢想居,林鄭月娥說:“真的很開心!”

難忘圓夢的美好,她希望幫到更多港人滿足置業盼望。

從來不打兒子,不是怪獸家長,堅持給孩子足夠照顧和空間

林鄭月娥向來予人職場女強人印象,但談及丈夫及兩個兒子,卻瞬間有種“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的感覺,她更笑言要為自己平反,澄清兩個兒子從來沒有入讀國際學校,自己亦不是怪獸家長,沒有強迫孩子要做醫生律師或學才藝。她認為,父母最重要是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照顧及空間。

林鄭二兒子林約希(中)在劍橋大學三一書院的畢業禮,攝於2016年。

她的兩個兒子,中學是在本地傳統津助學校華仁書院就讀。其後,她為了當時正值青春期、躁動不安的長子節思,決定一家往英國生活,她向政府申請降職調至倫敦辦事處工作,兩名兒子便在當地升學。雖然後來她回港工作,但兒子留在英國讀書,原因包括學習香港沒有的學科,“他們想讀俄羅斯文、古希臘文,作為家長我隨便他們學。”

她對教育的理念是一定要寬鬆,從來不會要求孩子要學什麼或修讀什麼科系,兩個兒子“從來沒有補習,也沒有學小提琴,也沒有學奧數什麼的”,結果兩個兒子都畢業于知名學府劍橋大學。

她以過來人身份分享指出——

“小孩自己會學,你只要給他一個啟發、富滿足感的環境,他們自己會學,尤其是今天網路發達,不用你灌輸知識,反而要培養追求知識的熱誠跟動力。”

林鄭月娥非常疼愛兩個兒子,總是爭取時間一起吃飯,還常常親自下廚做飯。

她提及自己的兩個兒子時稱,自己從來不打兒子,又指子女的不同成長階段需求不同,“比如年幼時,他們需要父母的關懷照顧,時間是必不可少。所以我從來不請海外傭工,這樣會讓自己有‘紀律’,準時下班照顧兩個兒子。”

林鄭月娥說,到子女稍微年長時,就要平等交流,不要以大人的口吻去教訓他們,“我們當時還是青少年的時候,和今天完全不同,當時不能上網,吸收的知識有限,但現時青少年每天都知道世界在發生什麼事。”

林鄭月娥又指,到子女長大之後,就要以朋友方式和他們相處,學會放手讓子女去經歷。

林鄭月娥笑言,當初孩子們說要出外闖時自己都會擔心,但明白也要放手讓他們開拓眼界。她更認為,父母過分關心會造成無形壓力,現時互聯網發達,距離不是問題,只要有心不會阻礙溝通。

她強調,要達至家庭共融,重點就在於“一齊講、一齊聽、有商有量”,若父母可以多從子女的角度瞭解他們,子女不但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更會享受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要培養青年人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

2003年,林鄭設立了“護幼教育基金”,用以照顧那些失去單親甚至雙親的兒童。她原本目標是籌資1000萬港幣,但由於政府部門同事和社區的積極回應,在3個月內籌資額達8300萬港幣。

13年來,為監督“基金”使用而設立的顧問委員會一直定期開會,這期間不管擔任何職,林鄭幾乎從未缺席。

參選特首的決定來得有點匆忙,給予她準備的時間很短,但她硬是一呼百應地組織起自己的競選班子。她提出的教育、民生政綱令人眼前一亮;有人刻意批評其不懂經濟,她卻不止有眾多財經界猛人出謀劃策,還運用經濟圖表告知記者她如何“把脈斷症”。

教育政策是各特首候選人的重點政綱之一,林鄭月娥的選舉工程雖然起步較遲,但分階段公佈政綱時亦是由教育開始。她接受專訪時進一步闡述她的教育理念稱,教育不應該靠硬銷,反而應該為學生、老師、家長等,提供穩定、關懷、具啟發性和富滿足感的環境。

行政長官候選人林鄭月娥在政綱中提出,教育政策的目標是要培養青年人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對社會有承擔、具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

她傾向為學校提供一個寬鬆的教學環境,並在教學以外讓年輕人多接觸國家發展。她舉例指,除了讓學生到內地交流,電視臺也可以多播放有關國家的節目。她又說,聽到很多後生仔對外交工作有興趣,認為可以跟國家反映,允許香港人投考外交部。

林鄭月娥曾在一次致辭中呼籲年輕一代珍惜今天、放眼明天,更要好好地瞭解昨天,希望青少年能夠對現今的社會情況有更全面和正確的理解,培養出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把香港人引以為傲的“獅子山精神“傳下去。

感謝丈夫的支持,穿旗袍特別有信心

今年情人節,林鄭月娥在社交網路上公佈丈夫林兆波寫給自己的“情書”

1982年,時任政務官的林鄭月娥在保送英國劍橋大學深造期間,與同在該校修讀歷史的林兆波邂逅。林兆波其後在劍橋取得博士學位,並回到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任職。

她曾動情地感謝家庭:“我能夠在政府做到今日的位置,能夠投入那麼多時間,一定是因為有家人、特別是丈夫的支持。”

林鄭月娥穿起旗袍的韻味是人見人贊,她說,自己特別鍾愛本地設計師品牌。儘管五年下來,身當重任的她身形消瘦,林太仍不改“旗袍狂熱”,許多公開場合都愛以旗袍示人。她透露,“我確實是喜歡穿旗袍,因為穿了之後特別有信心。”

林鄭以從不浪費時間聊天出名,一些人覺得她“高傲、冷漠”。不過,一位前同事曾寫道:“事實上,從她的很多看法來看,不僅頭腦清晰還樂於助人,尤其是對弱勢社群。無論人們出身如何卑微,林鄭都會用心,盡力説明他們”。

祝賀林鄭,祝福香港,祝願未來!

灣仔告士打道街景。左方(近中間)的一列舊樓,便是林鄭月娥的舊居,攝於1972年。

林鄭月娥至今難忘家裡第一次置業的細節,難忘當年一家人的興奮期盼。“由我出世到21歲之前都是住唐樓,我好記得,家裡第一次買樓是南豐新邨,買的時候建築面積是627平方尺,是三款單位中面積最大的,是三房單位”,林鄭月娥說。

林鄭憶述,父親沒有用按揭,而是以每期供幾萬元的分期付款形式,由於單位是以樓花形式發售,所以父親每隔一段時間,就由灣仔乘搭電車到鰂魚湧,視察大廈的興建情況,然後告訴家人新樓的進度。

“第一次置業很緊張、很興奮,我拿著南豐的賣樓書,看來看去那個三房的單位,想著應該怎樣放沙發、怎樣放飯桌”,一邊在腦海規劃,一邊在紙上畫下自己的夢想居,林鄭月娥說:“真的很開心!”

難忘圓夢的美好,她希望幫到更多港人滿足置業盼望。

從來不打兒子,不是怪獸家長,堅持給孩子足夠照顧和空間

林鄭月娥向來予人職場女強人印象,但談及丈夫及兩個兒子,卻瞬間有種“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的感覺,她更笑言要為自己平反,澄清兩個兒子從來沒有入讀國際學校,自己亦不是怪獸家長,沒有強迫孩子要做醫生律師或學才藝。她認為,父母最重要是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照顧及空間。

林鄭二兒子林約希(中)在劍橋大學三一書院的畢業禮,攝於2016年。

她的兩個兒子,中學是在本地傳統津助學校華仁書院就讀。其後,她為了當時正值青春期、躁動不安的長子節思,決定一家往英國生活,她向政府申請降職調至倫敦辦事處工作,兩名兒子便在當地升學。雖然後來她回港工作,但兒子留在英國讀書,原因包括學習香港沒有的學科,“他們想讀俄羅斯文、古希臘文,作為家長我隨便他們學。”

她對教育的理念是一定要寬鬆,從來不會要求孩子要學什麼或修讀什麼科系,兩個兒子“從來沒有補習,也沒有學小提琴,也沒有學奧數什麼的”,結果兩個兒子都畢業于知名學府劍橋大學。

她以過來人身份分享指出——

“小孩自己會學,你只要給他一個啟發、富滿足感的環境,他們自己會學,尤其是今天網路發達,不用你灌輸知識,反而要培養追求知識的熱誠跟動力。”

林鄭月娥非常疼愛兩個兒子,總是爭取時間一起吃飯,還常常親自下廚做飯。

她提及自己的兩個兒子時稱,自己從來不打兒子,又指子女的不同成長階段需求不同,“比如年幼時,他們需要父母的關懷照顧,時間是必不可少。所以我從來不請海外傭工,這樣會讓自己有‘紀律’,準時下班照顧兩個兒子。”

林鄭月娥說,到子女稍微年長時,就要平等交流,不要以大人的口吻去教訓他們,“我們當時還是青少年的時候,和今天完全不同,當時不能上網,吸收的知識有限,但現時青少年每天都知道世界在發生什麼事。”

林鄭月娥又指,到子女長大之後,就要以朋友方式和他們相處,學會放手讓子女去經歷。

林鄭月娥笑言,當初孩子們說要出外闖時自己都會擔心,但明白也要放手讓他們開拓眼界。她更認為,父母過分關心會造成無形壓力,現時互聯網發達,距離不是問題,只要有心不會阻礙溝通。

她強調,要達至家庭共融,重點就在於“一齊講、一齊聽、有商有量”,若父母可以多從子女的角度瞭解他們,子女不但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更會享受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要培養青年人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

2003年,林鄭設立了“護幼教育基金”,用以照顧那些失去單親甚至雙親的兒童。她原本目標是籌資1000萬港幣,但由於政府部門同事和社區的積極回應,在3個月內籌資額達8300萬港幣。

13年來,為監督“基金”使用而設立的顧問委員會一直定期開會,這期間不管擔任何職,林鄭幾乎從未缺席。

參選特首的決定來得有點匆忙,給予她準備的時間很短,但她硬是一呼百應地組織起自己的競選班子。她提出的教育、民生政綱令人眼前一亮;有人刻意批評其不懂經濟,她卻不止有眾多財經界猛人出謀劃策,還運用經濟圖表告知記者她如何“把脈斷症”。

教育政策是各特首候選人的重點政綱之一,林鄭月娥的選舉工程雖然起步較遲,但分階段公佈政綱時亦是由教育開始。她接受專訪時進一步闡述她的教育理念稱,教育不應該靠硬銷,反而應該為學生、老師、家長等,提供穩定、關懷、具啟發性和富滿足感的環境。

行政長官候選人林鄭月娥在政綱中提出,教育政策的目標是要培養青年人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對社會有承擔、具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

她傾向為學校提供一個寬鬆的教學環境,並在教學以外讓年輕人多接觸國家發展。她舉例指,除了讓學生到內地交流,電視臺也可以多播放有關國家的節目。她又說,聽到很多後生仔對外交工作有興趣,認為可以跟國家反映,允許香港人投考外交部。

林鄭月娥曾在一次致辭中呼籲年輕一代珍惜今天、放眼明天,更要好好地瞭解昨天,希望青少年能夠對現今的社會情況有更全面和正確的理解,培養出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把香港人引以為傲的“獅子山精神“傳下去。

感謝丈夫的支持,穿旗袍特別有信心

今年情人節,林鄭月娥在社交網路上公佈丈夫林兆波寫給自己的“情書”

1982年,時任政務官的林鄭月娥在保送英國劍橋大學深造期間,與同在該校修讀歷史的林兆波邂逅。林兆波其後在劍橋取得博士學位,並回到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任職。

她曾動情地感謝家庭:“我能夠在政府做到今日的位置,能夠投入那麼多時間,一定是因為有家人、特別是丈夫的支持。”

林鄭月娥穿起旗袍的韻味是人見人贊,她說,自己特別鍾愛本地設計師品牌。儘管五年下來,身當重任的她身形消瘦,林太仍不改“旗袍狂熱”,許多公開場合都愛以旗袍示人。她透露,“我確實是喜歡穿旗袍,因為穿了之後特別有信心。”

林鄭以從不浪費時間聊天出名,一些人覺得她“高傲、冷漠”。不過,一位前同事曾寫道:“事實上,從她的很多看法來看,不僅頭腦清晰還樂於助人,尤其是對弱勢社群。無論人們出身如何卑微,林鄭都會用心,盡力説明他們”。

祝賀林鄭,祝福香港,祝願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