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來看看這四條理由

在關於茶的各種傳說中,“隔夜茶不能喝”是流傳最廣泛的一條。如果要問“為什麼不能喝”,往往有眾說紛紜的答案。

這些理由靠譜嗎?下面來分別解析:

隔夜茶中有鉛、砷、汞等重金屬元素

這種說法認為隔夜茶會生成“茶銹”。所謂茶銹,是“茶多酚類物質在空氣和水中氧化成棕色的膠狀物”,“茶銹中含有鉛、鐵、砷、汞等多種物質” “茶銹進入人體,與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等結合、沉澱,阻礙營養物質的吸收和消化”。

這種說法屬於“不讀書卻還愛思考”的結果。

茶中有很多茶多酚,茶多酚容易被氧化,氧化產物會使茶水顏色變深。所謂“棕色的膠狀物”其實一般只在紅茶中才能形成,行業內稱之為“冷後渾”。這種膠狀物是茶黃素與咖啡因的結合產物,其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很大,茶水涼下來之後會可能過飽和和析出。實際上,冷後渾的出現需要茶水中的茶黃素含量高,在茶行業內被作為優質紅茶的特徵。
至於重金屬,無論如何放、放多久,都不能憑空產生,只能來源於水和茶葉。水和茶葉都有國家標準中重金屬含量進行限制。只要泡茶的水是合格的飲用水,那麼其中的重金屬含量必然非常低。而茶葉中的重金屬也有含量限制,它們本身也很難溶出到茶水中。所以,茶水如何隔夜,都不會產生出重金屬來。至於茶銹進入人體之後產生的危害,也就更加無從談起。

隔夜茶中的維生素幾乎完全損失掉了

所謂“隔夜茶損失維生素”,也是臆想出來的。從茶樹上采下來的鮮葉,確實含有一些維生素。但是,我們沖泡的茶葉,要經過包括乾燥在內的許多加工步驟,維生素早就損失得差不多了。換句話說,茶水中本來就幾乎沒有維生素,隔夜茶中也就無所謂損失不損失的。而且,即便真的是“損失維生素”,也並不是生成了有害物質,並不能得出“不能喝”的結論。

隔夜茶會滋生大量細菌

這條理由在理論上是合理的,也得到了很多認同。任何食物飲料,如果在常溫下放置比較長的時間,都有可能滋生細菌。不過,“生成大量細菌”需要三個條件:一是菌種,二是營養成分,三是適宜的溫度和酸鹼性。對於茶水而言,對照以上三條:

1、茶葉經過一定的高溫然後乾燥保存,其中的細菌非常少。在經過熱水沖泡,細菌就更少了。如果蓋上杯子,空氣中的也不容易進去。所以,茶水中的菌種並不多。

2、茶水中的糖和氨基酸含量都很低,並不是細菌生長的理想“培養基”。

3、茶水等一般是中性偏酸,在室溫下適合細菌生長。不過,因為缺乏菌種和營養成分,所以這個條件也就沒有多大的用處。

簡而言之,茶水即便是放在常溫下十幾個小時(所謂“隔夜”的時間),也不至於“生成大量細菌”。如果是放在冰箱裡,就更加沒有問題。

隔夜茶會產生亞硝胺。

亞硝胺是一種致癌物,由亞硝酸鹽和胺類反應產生。要生成它,要麼本來就有亞硝酸鹽,要麼是有硝酸鹽並且細菌大量生長把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在茶水中,硝酸鹽和亞硝酸鹽本來就很少,也缺乏轉化成亞硝胺的反應條件。所謂的“生成亞硝胺”,只是一種想像。

以上只是說這些“危害”的理由都不成立。大家可能會關心:茶水隔夜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些變化會不會導致其他的危害呢?

茶水的營養成分含量很低,通常說的“功效成分”主要是茶多酚和咖啡因。茶多酚很容易被氧化,變成茶黃素、茶紅素等物質,從而使得茶水顏色變深。茶水在存放過程中顏色變深,跟紅茶、黑茶顏色深,本質是一樣的。這些氧化產物並沒有危害,如果在實驗室測試抗氧化能力的話,茶黃素甚至還要強一些。

簡而言之,隔夜茶會讓茶水的顏色和風味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可能使得茶水“不好喝”,但並不是“不能喝”。如果把沖泡好的茶水,放在冰箱中保存,就是味道清涼的“健康飲料”,隔一夜、隔兩夜甚至幾天都可以喝。

也不至於“生成大量細菌”。如果是放在冰箱裡,就更加沒有問題。

隔夜茶會產生亞硝胺。

亞硝胺是一種致癌物,由亞硝酸鹽和胺類反應產生。要生成它,要麼本來就有亞硝酸鹽,要麼是有硝酸鹽並且細菌大量生長把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在茶水中,硝酸鹽和亞硝酸鹽本來就很少,也缺乏轉化成亞硝胺的反應條件。所謂的“生成亞硝胺”,只是一種想像。

以上只是說這些“危害”的理由都不成立。大家可能會關心:茶水隔夜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些變化會不會導致其他的危害呢?

茶水的營養成分含量很低,通常說的“功效成分”主要是茶多酚和咖啡因。茶多酚很容易被氧化,變成茶黃素、茶紅素等物質,從而使得茶水顏色變深。茶水在存放過程中顏色變深,跟紅茶、黑茶顏色深,本質是一樣的。這些氧化產物並沒有危害,如果在實驗室測試抗氧化能力的話,茶黃素甚至還要強一些。

簡而言之,隔夜茶會讓茶水的顏色和風味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可能使得茶水“不好喝”,但並不是“不能喝”。如果把沖泡好的茶水,放在冰箱中保存,就是味道清涼的“健康飲料”,隔一夜、隔兩夜甚至幾天都可以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