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解讀《葬書》番外:傳統文化中的感應學說

去年的盜墓熱激起了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我決定重回中國傳統文化,

讀一些著作來理解傳統文化的內在邏輯。第一站選《葬書》。《葬書》是東晉的郭璞所著,全文不到兩千字,系統地闡述了風水理論。這是系列的番外第一篇文章,就我閱讀經歷來談談感應學說。

一說到感應學說,就不得不提著名的人類學家弗雷澤,以及他的大著作《金枝》。在書中,弗雷澤認為原始信仰文化跟科學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是不像現代科學理論是基於實驗證據和邏輯,

原始信仰是基於生活經驗和想像。現代科學一般用統計學方法,基於實驗來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繫。但原始信仰的人沒有這些想法,他們只是憑藉日常生活經驗,來猜測事物之間的聯繫。這種猜測容易受經驗的蒙蔽而出錯,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窩裡,產卵在它們身體裡,卵孵化後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誤認為蜾蠃不產子,餵養螟蛉為子。

總的來說,

原始信仰的內在邏輯有兩類:第一是‘同類相生’或同果必同因;第二是‘物體一經互相接觸,便有相互作用,即使在中斷實體接觸後還會繼續遠距離的互相作用’。前者稱為‘相似律’,後者稱為‘接觸律’或‘觸染律’。根據第一原則即‘相似律’可引申出,人能夠僅僅通過模仿來實現想要的結果;根據第二個原則,可以認為:只要某物體曾被那個人接觸過,不論該物體是否為該人身體之一部分,
他人都可通過該物體對人施加影響。

基於相似律的法術叫做‘順勢巫術’或‘模擬巫術’。基於接觸律或觸染律的法術叫做接觸巫術。在一些古裝電視劇中,我們還能看到這類想法的遺跡。如某人想詛咒敵對的另一個人,她會制一個小草人,對小草人使壞(如用針紮,用水火侵擾)來期望對真實的人產生影響。這就是順勢巫術的體現。傳統醫學也受這種的影響很多,如核桃補腦的說法,

就是因為核桃仁長得像人的大腦。

有時,為了增強詛咒的功效,需要被詛咒人的頭髮。把頭髮收集起來,壓在石頭底或者燒掉,來達到詛咒目的。這就是接觸巫術,這種觀念認為頭髮來自於人體,與人是存在相互作用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葬書》中的“氣相應”學說就是這類,所謂“銅西崩,靈鐘東應”,“木華而栗發”,都是因為它們曾相互接觸,所以之間一直有相互作用,

這種相互作用靠氣來傳播。製造鐘的銅來自銅山,銅山崩塌了,銅鐘會自動響(我曾解釋過,這應該是共振現象)。栗子從樹上長出來的,春天樹木開花了,栗子就發芽的。其實,這只是自然現象,溫度濕度光照適宜,種子自然會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