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德”字的解析——關於《德解弟子規》是如何以“德”做解

漢字的奇妙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的工具,

也不僅僅是象形,而是它所包含的內涵也能夠從文字上解讀和體現出來。我們今天就來從道德的這個“德”字,解讀一下古人對道德的理解。

我們來看這個“德”字,“德”字是由“雙人旁”、“十”、“目”、“一”、“心”組成。古人在造字的時候,就把德的內涵全部包括在其中了。其右邊上面是個“十”,下面是個“四”,再下麵是個“一”,最下麵是個“心”,左側是個雙人旁。

那麼這個字的整體效果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要擁有“十善心”,

“四項準則”,外加一個“一心一意”。通常解讀為要為眾人一心做到行“十善心”、“四準則”。

那什麼是“十善心”呢?

“十善心”指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愛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藹心、忍耐心、勇猛心這十種善心。

其釋義可以分別理解為:要為國家和民族來服務,

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最高;對於見人之危時,要扶助和幫助;要用仁慈之心來對待身邊的所有人事物;要我們的心中沒有富貴貧賤的區分和差別,大家本是一體的;要真正非常博大的深愛著自己的民族和國家,不設置界限;見到別人的善行,要表揚和學習;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待人處事接物時,要有禮德;培養自己的忍耐精神;凡是當為的,就要勇敢去做。
不要退避不前。雖然只是短短的十個善心,卻很完整地把如何塑造道德靈魂的內容和方法,都包含在其中了。

那四準則又是什麼呢?

“四準則”是指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行這四項行為準則。古人在教導後代修德的時候,強調要守住心靈的光明,用禮來加以規範和制約。凡是不符合道德的、凡是影響我們心中放出光明,阻擋我們智慧開發的所有內容,我們都要自覺的將它據之於身心之外,

不去接受,這才叫守住了“四項原則”。這要我們一心一意的,去做到。

我們再來說說這裡邊的“一”字吧。也許現在大家都把“一”理解為一個數字,認為“一”真的是太簡單了。但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卻是用數字“一”來比喻“德”的。在《說文解字》裡對這個字的解釋最多,裡面談“一”是什麼呢?“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所以這個“一”它是萬物之祖,是一切東西的始祖和本源。

而古人告訴我們的“一心一意”呢,就是要去掉自己的私心,去掉貪欲,將陰我、陽我、真我結成一體,把握住正確的東西,找到自己真正的道路。才是真正的“德”的彰顯。

當今的社會中,“德”的缺失已經造成了很多的社會問題,食品安全的問題,經濟信用缺失等等,無不在考驗著人們的道德底線,碘超標的雀巢奶粉,當街辱駡的孩童,無不影射著我們現在急劇下降的道德水準。

而正如“德”字裡所顯現的那樣,只有一心一意、專心致志地去執行,遵從十善心、四準則,立足於“德”的根本,去全面地奉獻並且實踐出自我的“德”的道路,才能夠重新樹立起這個社會德行的建設,這也是在現在的意識哲學文化時期進行道德建設所必須要做到的。這一點對於我們現在人來說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德解弟子規》一書,主要是運用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對《弟子規》進行了較為詳細地解讀,以生動的故事,圖文並茂的闡述了原文中的內涵,每一課也都安排了適量的拓展學習和訓練的內容,有助於孩子們關於德行的塑造,以及對於《弟子規》的內容有著更加詳實而豐富的理解,在學習經典的同時,讓大人和小孩子們從更加多面的角度,去理解經典中的含義,更好的踐行“德”的理念,走出屬於自己的得道而自在的人生。

摘選自中國國學院,青少年國學院院長熊春錦先生部分講座書籍,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瞭解更多內容

看完覺得有用,請記得分享,懂得分享美好的人,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當代著名國學家、教育家熊春錦先生創立的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源出於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以伏羲創立的易道文化、黃帝創立的法道文化和老子創立的德道文化為理論基石,根據生命的實質和發展規律確定教育體系;目前,德慧智國學教育已經向全社會推廣了十幾年,已超過百萬人從中華傳統根文化的教育中獲益。更多理論理念及各地公益活動,請關注本號相關置頂文章及愛活動版塊

熱文推薦:

怎麼從胎教開始,教寶寶三歲識字幾千

為什麼一歲多的寶寶可以基本會背誦老子五千言

熱門的右腦教育,對孩子是否會有風險?

為什麼孩子需要進行慧性圖文思維教育

幼兒期是提升天賦、培養天才的最佳時期

“新高考”第一年,考題就有易經,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在哪裡?

中國文化的千年弊病 並非讀經之過 而是未讀真經!

而正如“德”字裡所顯現的那樣,只有一心一意、專心致志地去執行,遵從十善心、四準則,立足於“德”的根本,去全面地奉獻並且實踐出自我的“德”的道路,才能夠重新樹立起這個社會德行的建設,這也是在現在的意識哲學文化時期進行道德建設所必須要做到的。這一點對於我們現在人來說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德解弟子規》一書,主要是運用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對《弟子規》進行了較為詳細地解讀,以生動的故事,圖文並茂的闡述了原文中的內涵,每一課也都安排了適量的拓展學習和訓練的內容,有助於孩子們關於德行的塑造,以及對於《弟子規》的內容有著更加詳實而豐富的理解,在學習經典的同時,讓大人和小孩子們從更加多面的角度,去理解經典中的含義,更好的踐行“德”的理念,走出屬於自己的得道而自在的人生。

摘選自中國國學院,青少年國學院院長熊春錦先生部分講座書籍,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瞭解更多內容

看完覺得有用,請記得分享,懂得分享美好的人,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當代著名國學家、教育家熊春錦先生創立的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源出於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以伏羲創立的易道文化、黃帝創立的法道文化和老子創立的德道文化為理論基石,根據生命的實質和發展規律確定教育體系;目前,德慧智國學教育已經向全社會推廣了十幾年,已超過百萬人從中華傳統根文化的教育中獲益。更多理論理念及各地公益活動,請關注本號相關置頂文章及愛活動版塊

熱文推薦:

怎麼從胎教開始,教寶寶三歲識字幾千

為什麼一歲多的寶寶可以基本會背誦老子五千言

熱門的右腦教育,對孩子是否會有風險?

為什麼孩子需要進行慧性圖文思維教育

幼兒期是提升天賦、培養天才的最佳時期

“新高考”第一年,考題就有易經,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在哪裡?

中國文化的千年弊病 並非讀經之過 而是未讀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