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不要再擴散了!“橙色書包”不一定能保護聽障兒童

然而,這個由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發起的公益捐助項目,卻在進入公眾視野後,受到網友和兒童權益保護專家的爭議。支持者認為,這樣的方式保護了聽障兒童的交通安全,

而質疑者則認為,橙色書包會讓聽障兒童“被標籤化”,受到區別對待,從而造成其心理負擔,甚至更容易遭到不法分子侵害。

橙色書包,能否保護聽障兒童?

走紅

“橙色書包”網路刷屏

這場“愛心接力”很快在網路上形成巨大的影響力。連續幾天,“橙色書包”佔據多個網路媒體頭條,

而在社交媒體上,關於“橙色書包”的討論,也以刷屏之勢在蔓延。

成都商報記者瞭解到,“橙色書包”公益專案由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聽基會”)於2016年3月在北京啟動,其官網顯示,該活動宗旨為“進一步喚起全社會對聽障兒童出行安全的關注,減少因聽力障礙造成的兒童交通意外傷害”。“聽基會”工作人員告訴成都商報記者,截至目前,“聽基會”已向全國10000名兒童送出“橙色書包”,

由於申請書包的人數較多,目前想申請“橙色書包”的人需排隊。

質疑

“橙色書包”讓聽障兒童“被標籤化”

然而,網路走紅之後,“橙色書包”卻在網友及專業兒童權益保護人員群體內,引發質疑。

成都雲公益發展促進會秘書長傅豔認為,

“橙色書包”的初衷非常好,但它的出發點是保護聽障兒童的出行安全,就給這部分兒童貼上了“聽力障礙”的標籤。只要看到背“橙色書包”,人們就知道這孩子有聽力問題,導致他們被特殊看待,帶來心理負擔,甚至產生心理問題。另外,由於幼齡兒童對聲音和方位的辨別能力不夠完善,在馬路上,難道不是所有兒童都該被關愛禮讓嗎?

一些觀點認為,“被標籤化”後,甚至會提高聽障兒童受到侵害的幾率。

作為紮根於農村基層的公益人士,中江縣愛加一公益社團理事長呂歆妍認為,“橙色書包”的活動在素質相對高一些的大城市或許比較受用,但在農村,這樣擴大聽障兒童的身份辨識,反而暴露了他們的缺陷,讓違法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機,將加大這部分兒童受到侵犯、拐賣等傷害的可能。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劉繼同則表示,是否給兒童“標籤化”,以及帶來恥辱感要在實際的背景下分析,如果現有的社會服務條件和技術能夠讓聽障兒童既隱藏身份,又能獲得出行安全,那當然選擇保護他們的缺陷問題。反之,“橙色書包”不失為一個擴大社會關注的方式。

家長

不希望孩子缺陷暴露出來

吳玉芹是成都市成華區特殊教育學校副校長,同時她還有一個失聰的兒子。接觸殘疾兒童超過20年,她認為“橙色書包”引發社會對特殊兒童的關注值得肯定,但“標籤化”的問題不可避免。“學校和家長會教孩子們基本的交通規則,他們懂‘走斑馬線、紅燈行、綠燈停’,其實並不需要司機的特意讓行。他們最需要的是社會大眾的理解和包容,而不是過度關懷。”吳玉芹說,她的兒子曾拒絕佩戴顯眼的耳背式助聽器,希望換個小的、不易被發現的設備。“這說明他內心希望隱藏自己聽障的問題。”

該觀點也得到了網友的印證,一名不具名的網友表示,其作為聽障兒童的家長,目標是讓孩子以普通人的身份回歸主流社會,而非感到自己是“弱者”,需要特殊化,甚至被打著聽障的標記走在馬路上。

回應

“標籤”是個偽命題

對此,成都商報記者電話聯繫了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其工作人員表示在該活動發起前,內部曾考慮過可能帶來的“標籤化”問題,但正因為考慮到聽障兒童的特殊性,“想要讓大家意識到這個群體的特殊性,進而才能知道如何去幫助他們。”

“標籤其實是個偽命題,我們的出發點是讓大家認識到不同,反而能更好地互相理解和幫助,才能達到共同的幸福。如果覺得沒有問題,為什麼還會有特殊教育學校呢?城市裡有盲道、殘疾人扶梯,還有一些特殊的標誌,包括拐杖。所以歧視永遠不是來自外界,而是來源於人心。”

該人員認為,對於聽障兒童的家長來說,聽力損失的孩子過馬路時處於更危險的狀態,沒有比生命安全更重要的,相信人們會做出選擇。而對於人們希望殘疾兒童“去特殊性,回歸普通自然”的呼籲,該工作人員回應說,“這是我們全社會宣導的願望,也是我們積極探索嘗試的。不能因為說盲人、孕婦跟我們一樣,就不為他們設置盲道或者讓座。”

專家建議

無差別對待才是真正的關愛

對於“橙色書包”引發的爭議,多名兒童權益保護專家認為,對兒童無差別的對待,才是真正的關愛。

傅豔認為,“兒童友好”的觀念不應只存于殘疾兒童群體,聽障兒童不該被區別對待。“幼齡兒童對聲音和方位的辨別能力還不夠完善,因此在馬路上,所有的兒童都該被關愛禮讓。另外,殘障兒童也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意識,這樣為他們量身定做的活動還應傾聽殘障兒童的聲音,瞭解他們過馬路時怕什麼,如何讓世界對他們更友好,才是不違背兒童應有的權益。”

吳玉芹則表示,特殊兒童非常渴望被當做正常人對待,政府和社會應提供多種管道讓大眾瞭解殘疾兒童的特殊性,從而理解他們的情緒,掌握與之相處的方式,給予殘疾兒童群體極大的配合和包容才是關愛。

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 趙瑜

編輯 敬玲燕

是否給兒童“標籤化”,以及帶來恥辱感要在實際的背景下分析,如果現有的社會服務條件和技術能夠讓聽障兒童既隱藏身份,又能獲得出行安全,那當然選擇保護他們的缺陷問題。反之,“橙色書包”不失為一個擴大社會關注的方式。

家長

不希望孩子缺陷暴露出來

吳玉芹是成都市成華區特殊教育學校副校長,同時她還有一個失聰的兒子。接觸殘疾兒童超過20年,她認為“橙色書包”引發社會對特殊兒童的關注值得肯定,但“標籤化”的問題不可避免。“學校和家長會教孩子們基本的交通規則,他們懂‘走斑馬線、紅燈行、綠燈停’,其實並不需要司機的特意讓行。他們最需要的是社會大眾的理解和包容,而不是過度關懷。”吳玉芹說,她的兒子曾拒絕佩戴顯眼的耳背式助聽器,希望換個小的、不易被發現的設備。“這說明他內心希望隱藏自己聽障的問題。”

該觀點也得到了網友的印證,一名不具名的網友表示,其作為聽障兒童的家長,目標是讓孩子以普通人的身份回歸主流社會,而非感到自己是“弱者”,需要特殊化,甚至被打著聽障的標記走在馬路上。

回應

“標籤”是個偽命題

對此,成都商報記者電話聯繫了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其工作人員表示在該活動發起前,內部曾考慮過可能帶來的“標籤化”問題,但正因為考慮到聽障兒童的特殊性,“想要讓大家意識到這個群體的特殊性,進而才能知道如何去幫助他們。”

“標籤其實是個偽命題,我們的出發點是讓大家認識到不同,反而能更好地互相理解和幫助,才能達到共同的幸福。如果覺得沒有問題,為什麼還會有特殊教育學校呢?城市裡有盲道、殘疾人扶梯,還有一些特殊的標誌,包括拐杖。所以歧視永遠不是來自外界,而是來源於人心。”

該人員認為,對於聽障兒童的家長來說,聽力損失的孩子過馬路時處於更危險的狀態,沒有比生命安全更重要的,相信人們會做出選擇。而對於人們希望殘疾兒童“去特殊性,回歸普通自然”的呼籲,該工作人員回應說,“這是我們全社會宣導的願望,也是我們積極探索嘗試的。不能因為說盲人、孕婦跟我們一樣,就不為他們設置盲道或者讓座。”

專家建議

無差別對待才是真正的關愛

對於“橙色書包”引發的爭議,多名兒童權益保護專家認為,對兒童無差別的對待,才是真正的關愛。

傅豔認為,“兒童友好”的觀念不應只存于殘疾兒童群體,聽障兒童不該被區別對待。“幼齡兒童對聲音和方位的辨別能力還不夠完善,因此在馬路上,所有的兒童都該被關愛禮讓。另外,殘障兒童也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意識,這樣為他們量身定做的活動還應傾聽殘障兒童的聲音,瞭解他們過馬路時怕什麼,如何讓世界對他們更友好,才是不違背兒童應有的權益。”

吳玉芹則表示,特殊兒童非常渴望被當做正常人對待,政府和社會應提供多種管道讓大眾瞭解殘疾兒童的特殊性,從而理解他們的情緒,掌握與之相處的方式,給予殘疾兒童群體極大的配合和包容才是關愛。

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 趙瑜

編輯 敬玲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