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資訊爆炸時代,如何做一個學習達人?

晚上在跟美國工作的兒子視頻聊天時,談到了他最近繁忙的工作,

公司的軟體產品即將交付,負責系統測試的工程師因老婆生孩子在休3周的“父產假”,他被拉去做測試了。在資深經理,也是他們公司唯一一個從A到Z全部瞭解的系統專家的帶領、並連夜奮戰下,他們終於完成了測試任務。

兒子在一五一十跟我講述測試的複雜過程時,我關注的點是他學到了什麼?兒子的起初回答說得比較籠統,我就假扮成未來一個他特別嚮往要去的公司的面試官,

問他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你的這段經歷有什麼可借鑒的經驗可以用到我們公司的項目上?兒子又說了一大堆,我這個IT門外漢努力地聽著,幫他就Trouble Shooting(錯誤探究)總結了三點通用經驗:

automated monitoring(建立自動跟蹤異常預警)

filter through logs(從系統記錄中過濾)

configure set-up to eliminate irrelevant information(智慧設置來去掉不屬測試的無關資訊)

借著兒子的一聲驚歎,我順勢推銷了我的學習方法,希望他養成一個提煉總結的好習慣。

通話結束,我將這個技術話題引發的管理話題做了一張腦圖發給了他,供他參考。

接著這個話題,今天說說學習的效率問題,如何事半功倍地汲取海量的資訊與知識,這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特別有實用價值。

在我過往十多年打造“學習型組織”的實踐中,

我覺得有兩點特別值得推薦:

1提 煉

如果閱讀是第一遍學習,那麼提煉就是二次學習,這第二次的萃取可能更燒腦,但絕對有回報。因為這種萃取是一個知識的深度加工,這些資訊在刺激我們神經的同時,會形成一些深刻的記憶回路。

這些提煉讓你記憶深刻,甚至終生相隨。我習慣在看完一本書、修完一門課,或者聽完一個講座後,用一句話提煉對我最有價值的一句話。

以下是我對學過的一些學科的一句話總結:

歷史:悠久的歷史既是精神財富(比如成語),又成了前行的巨大障礙(比如成見)。

法律:誰主張,誰舉證。程式公正往往比事實公正更重要。

財務:一門將經濟交易用金額數位盡可能真實類比的資訊學科。

審計:what can go wrong?這又如何?影響在哪裡?

經濟學:有關人性的交易表達。

這些總結未必全面,但起到了將外部資訊嫁接到我個人知識樹上的作用,而且這些知識的樹杈構成了我認知世界新的觸角,不斷地引申,不停地成長。

2關 聯

資訊流就如同河流,從我們身邊疾速流過,如果沒有與我們發生關聯,可能毫無價值。有些文章讀過又忘,甚至哪天打開“收藏”會驚訝:我還收藏過此文?

一個好的方法就是用關聯進行內化(internalize),儘量用個性化、場景化的東西去關聯,有畫面感的東西印象更深刻。

我至今仍回想得起七十年代班主任老師的一次晨會課教導:嚴是愛,松是害。聽到這一句,我當時望著窗外的一棵松樹,嘀咕著:松樹怎麼會有害呢?三年級的我聽不懂那句話,但不妨礙它與周圍的場景一起構成了一個畫面,成了我日後提取的一個座標。

這個例子是一種被動關聯,我現在經常去做有意識的主動關聯,有時將生活智慧與專業知識關聯起來,會蹦出一些有創造力的奇思妙想。

我上班經常要走的東環高架,自從延伸段通車以來,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不堵車時,5公里的路只要5分鐘,但出口一旦擁堵,車龍能排500米。堵還是不堵,我常常要面對賭還是不賭的選擇。

一個理性選擇便是:週一週四有晨會的,走地面道路,雖然要花40-45分鐘,但較有把握。不開會的日子,就走上面,期待30分鐘就能到公司。可是最近一次,搞錯了開會的日子,還偏偏碰上了堵車,在堵著不動的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了外匯風險管理中的遠期合同。鎖定遠期價格,就如同走地面道路;不鎖匯率,如同走高架,上限無限風光,但一旦碰到下限,損失就大了。回到公司,我立馬做了一張總結圖,之所以能夠關聯,因為大道相通,不確定性的管理,隨處都有。

由上到下,深度思考之後提煉出來的精華,讓我們上下通透:由外及內,將外部世界與個人體驗橫向關聯,我們的認知在被馴化的同時,又用我們更新的認知去馴化這個世界。

從不相信什麼秘訣與寶典的我,就此例外,提煉+關聯,確實可以帶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秀財網——領先的“互聯網+財稅”學習平臺!

如果沒有與我們發生關聯,可能毫無價值。有些文章讀過又忘,甚至哪天打開“收藏”會驚訝:我還收藏過此文?

一個好的方法就是用關聯進行內化(internalize),儘量用個性化、場景化的東西去關聯,有畫面感的東西印象更深刻。

我至今仍回想得起七十年代班主任老師的一次晨會課教導:嚴是愛,松是害。聽到這一句,我當時望著窗外的一棵松樹,嘀咕著:松樹怎麼會有害呢?三年級的我聽不懂那句話,但不妨礙它與周圍的場景一起構成了一個畫面,成了我日後提取的一個座標。

這個例子是一種被動關聯,我現在經常去做有意識的主動關聯,有時將生活智慧與專業知識關聯起來,會蹦出一些有創造力的奇思妙想。

我上班經常要走的東環高架,自從延伸段通車以來,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不堵車時,5公里的路只要5分鐘,但出口一旦擁堵,車龍能排500米。堵還是不堵,我常常要面對賭還是不賭的選擇。

一個理性選擇便是:週一週四有晨會的,走地面道路,雖然要花40-45分鐘,但較有把握。不開會的日子,就走上面,期待30分鐘就能到公司。可是最近一次,搞錯了開會的日子,還偏偏碰上了堵車,在堵著不動的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了外匯風險管理中的遠期合同。鎖定遠期價格,就如同走地面道路;不鎖匯率,如同走高架,上限無限風光,但一旦碰到下限,損失就大了。回到公司,我立馬做了一張總結圖,之所以能夠關聯,因為大道相通,不確定性的管理,隨處都有。

由上到下,深度思考之後提煉出來的精華,讓我們上下通透:由外及內,將外部世界與個人體驗橫向關聯,我們的認知在被馴化的同時,又用我們更新的認知去馴化這個世界。

從不相信什麼秘訣與寶典的我,就此例外,提煉+關聯,確實可以帶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秀財網——領先的“互聯網+財稅”學習平臺!